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文学叙事传统视阈中的唐代辞赋研究

書城自編碼: 352401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评论与鉴赏
作者: 周兴泰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101145557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 2020-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售價:NT$ 885.0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售價:NT$ 223.0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售價:NT$ 314.0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售價:NT$ 498.0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
《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 》

售價:NT$ 386.0
万有引力书系·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 万有引力书系·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

售價:NT$ 661.0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

售價:NT$ 437.0
PyTorch语音识别实战
《 PyTorch语音识别实战 》

售價:NT$ 386.0

編輯推薦:
文学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为抒情,一为叙事。作者以唐赋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唐赋,也有着与抒情传统共生并行、互促互挽的叙事传统。
內容簡介:
本书以唐赋为对象,详尽地阐述了赋的叙事特征,作者把唐赋放在中国文学史存在着叙事抒情两大传统的理论预设下进行审视,从题材、文体、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叙事范式、听觉叙事、修辞叙事等层面对唐赋中蕴含的丰富叙事特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析,同时挖掘出唐赋与诗歌、散文、小说、史传、戏曲、变文等文体在叙事性上的异同及共生互渗的关系。
關於作者:
周兴泰,1978年出生于江西泰和,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于上海大学师从董乃斌先生研习中国古典文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赋学与文学史学。独立出版《辞赋铺陈之美》《尔雅精解》著作两部,合著一部。在《中国比较文学》《武汉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中国韵文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省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
目錄
序 董乃斌1
本书说明1
绪论
第一章传统赋论之叙事观
第一节注重对事物的铺陈叙写
第二节设计主客问答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主张征实与虚构并行互补的叙事原则
第四节讲究眉目朗然的叙事层次
第二章题材视角下的唐赋叙事
第一节咏史赋:敷演故事与咏叹评论兼行
第二节寓言赋:因理设事的叙事策略
第三节纪游赋:纪实叙述与历史叙事的融合
第四节当代传闻赋:传奇式叙事
第五节游艺赋:叙事的生活化倾向
第六节节日赋:对节日活动场面的肆意铺叙
第七节记梦赋:梦与醒、真与幻的巧妙处理
第三章文体视角下的唐赋叙事
第一节文赋与空间叙事艺术
第二节律赋叙事能力的突破
第三节俗赋的民间叙事特色
第四章唐赋叙事特性的总体观照
第一节叙事主体的想象虚构
第二节问答对话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卒章显志的叙事范式
第四节韵诵传统与听觉叙事
第五节事在赋内与事在赋外
第五章唐赋叙事与修辞
第一节辅助叙事:唐赋赋序
第二节隐性叙事:唐赋的用典使事
第三节对偶叙事与排比叙事
第六章从叙事视角看唐赋与其他文体之关联
第一节唐诗的赋化与唐赋的诗化
第二节散文的辞赋化与唐赋的散文化
第三节唐赋与唐传奇的互渗
第四节由实而虚:唐赋与史传的关联
第五节戏剧性:唐赋与戏曲的契合
第六节口头传统:唐代俗赋与变文的趋同性
结论唐赋的叙事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
附录一中国历代赋学叙事观之资料汇编
附录二改革开放以来唐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內容試閱

董乃斌
周兴泰是我在上海大学所带第一批博士生中的一位,2007年入学,2010年毕业。他们入学不久,正好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获批。当我把这个课题的设想和要求向他们做了讲解之后,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也引起了他们结合自身研究计划的思考,以后每次讲课和讨论都成了一次相关问题的愉快交流。很快到了他们准备开题和写作博士论文的阶段。本着参与科研实践以出成果,出人才的理念和经验,也征得他们各位的同意,我建议,他们各人既按原计划写论文,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所得,又可尝试与我所主持课题的中心题旨相结合相呼应,将来论文的一部分可以进入项目最终成果。这样,大家的努力就可以多方开花,多结果实,取得科研上的小小丰收。
我们团队还包括几位中青年教师,大家兴致很高,而且因为各人研究方向不同,也就自然有了分工,课题成果的结构框架乃至雏形随之渐渐浮出水面。
兴泰对汉魏辞赋本有兴趣,硕士阶段曾对此做过一番摸索,博士论文则拟以唐赋为研究对象。我觉得很好,一来研究拓展到新领域但不离基础,二来从叙事视角阐述赋体文学的特色和成就,在文学史研究中相对薄弱,驰骋的空间比较开阔。我相信,兴泰及诸位博士论文的精彩内容不但可以纳入我们的课题成果之中,而且还将为之添彩增色。
兴泰很用功,题目一旦确定就全心投入真正出于本人兴趣的研究自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博士论文按时完成,题为《唐赋叙事研究》。答辩顺利通过,兴泰以优异成绩取得博士学位。诸位答辩老师在给予较高评价的同时,也对论文的进一步修改提高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其论文的精华,如论唐赋题材的选择、唐赋叙事主体的想象力、唐赋的对话结构和空间叙事、赋序叙事和话语修辞等,多方探讨揭示了唐代赋体文学的叙事特色,从古代一种代表性文体的角度有力充实了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内涵。这些内容成了我们项目最终成果的第七章。在整个团队的协作努力下,我们的课题圆满结项,《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一书被列入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中华书局于次年出版。
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兴泰回母校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执教,并且成了傅修延先生主持的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的一员。傅先生是国内叙事学研究的重要领军人物,经过多年经营已将江西省社科院文学所和江西师大文学院建设为叙事学研究的重镇,组成了一支实力雄厚、朝气蓬勃的学术队伍,而且硕果累累,已完成并在继续进行着多项国家级的项目。兴泰投身这样一个学术团体,老师的培养教导、环境的熏陶濡染、自身的刻苦努力,使他在古代文学教学和叙事学研究方面都大有长进。2013年,他以《中国文学叙事传统视阈中的唐代辞赋研究》为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以原博士论文为基础,做了认真的修订补充,既吸收了当年答辩时诸位老师所提的宝贵意见,更把近年读书研究所得和前沿理论融汇摄入,从而使整个著作在学术水平上进步了一大步。经过几年奋斗,他承担的课题结项成书,也将由中华书局出版。我看到兴泰的健康成长,感到由衷高兴,当他要我为此书作序时,我就愉快地同意了。
我的序言,除了上面说明的兴泰与我的关系和他这本书的由来渊源之外,还想谈一点与其书有关的读后感。
首先,其书冠名《中国文学叙事传统视阈中的唐代辞赋研究》,很明显,有更加突出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之意。根据我们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国文学史贯穿着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两大传统同源共生、互动互渗,既有博弈,更多互惠。因此任何宣扬一个传统独尊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妥当的。可是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状况却偏偏是抒情传统讲得热闹起劲,叙事传统的声音却颇微弱冷清。特别是在诗词歌赋的研究领域,许多论述满足于揭示抒情性,往往论到作品之抒情即止,仿佛到此便达到诗词歌赋艺术分析的最终目标,仿佛抒情便是诗词创作的根本目的。至于叙事,则似乎可以忽略不计,顶多也只是为抒情服务的一种手段,服务得再好,功劳和光荣都得归于抒情,何况还常常服务得并不好!这样,中国文学史似乎就只剩一个抒情传统值得骄傲,而根本无需考虑从文学源头就存在着与抒情传统同生同在且同等重要的叙事传统,倘若非要说叙事传统,就只从宋元小说那里算起。我们对此种观点期期以为不可。我们的努力正是针对这种状况而发,正是要让叙事传统与抒情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分早晚先后、不分主次尊卑地平起平坐。我觉得,兴泰对唐代辞赋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撑了这样的观点。事实上,无论抒情叙事,都并不是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二者都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和真正价值乃在于创造一个与现实生活既相关连又不同样的可能世界,通过这种精神和智力的创造来与现实世界、与现实中的人际,发生种种关系,或产生种种影响。把抒情或叙事看成文学创作的目的,或对抒情赋以凌驾于叙事之上的地位,都并不符合实际,也是不可取的。兴泰立足于中国文学史贯穿抒叙两大传统的基点,在目前的状况下较侧重于强调叙事传统,无疑是顺乎事理、合乎时宜的。由于清醒而严格地站在中国文学史的立场,兴泰在认真学习西方叙事学理论时,能够慎思明辨,选择扬弃,对叙事概念的内涵和界说提出切合中国文学史因而与西方叙事学有所不同的见解,从而使其整个论述都更贴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更富于中国特色。这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兴泰本有撰著唐代赋史的想法,但研究的结果是写成了一本以论为主的著作。本书问题意识和理论色彩鲜明,这从其各章节的题目即可看出。但我能感到,其所论问题皆从阅读文献中来,其理论阐释皆建筑在对唐代赋史的了解和把握之上,也就是说,其论实乃由史而出,史是论的基础,论则是史的升华。既称文史研究,深入把握文献、理清史的脉络是理所当然的,但到此尚未竟功,未可止步。发掘史的意义,从史的演变中提取认识、抽出理论,以说明史的实质和规律,应是科学研究追求的目标。我觉得从此书的重新设计到修订完成,兴泰表现出理论探索的自觉,这令我深为欣喜。当然,理论的提升并无止境,走向高峰的路还长,还需要继续努力。
再次,从全书看,内容是充实的,且具较强系统性完整性。从《绪论》对叙事概念的界定起,到对中国传统赋论的叙事观评介,再到按题材、文类对唐赋的全面论说,到对唐赋特征的总体观照及唐赋修辞的补述,最后论及唐赋与其他文体的关系、唐赋的文学史地位,章节设计周到合理。原来博士论文中的一小节,在本书往往扩展为一章,不仅数量增扩,而且质量也有提高。比如把唐赋按题材内容分为咏史、寓言、纪游、当代传闻、游艺、节日纪梦等几类,每类都举出作品具体论述,就比原来丰富细密了许多,论述也更充分。几个附录皆是用心之作。关于历代叙事观的资料,可作第一章论述的补证;改革开放以来唐赋研究回顾,视野相当开阔,对本书有所参照借鉴的先在成果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有助于读者了解周著之所以要这样写的理由。
最后,却是很重要的,是本书具有相当的前沿性。最明显的,如在论唐赋韵诵传统时,运用了听觉叙事理论,这正是傅修延先生新近大力提倡的一个研究方向,作为江西师大叙事学中心的同仁,兴泰特意弘扬此点,也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此外,书中揭示唐赋卒章显志和事在赋内、赋外的不同情况,也因将论述推向深细,而具备了新意。
据知,兴泰在完成自己的课题之后,接受傅修延先生的委托,在傅先生总负责的国家哲社重大招标项目《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中,承担了一个子课题:《中西诗歌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傅先生这个项目富有深远的文化战略意义,学术价值极高。中西文化、中西文学,虽然如中西人种一般面貌风度迥异,但其肌体脏腑的内部和深层,却都同样如血脉神经一般贯穿着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当然,问题的另一面是抒叙传统名目虽同,具体内容和特色又有着种种差别因此,如何透过纷繁的表象发现实质性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如何对此加以挖掘梳理分析概括总结,以便今后既能充分发扬各自特色,又能促进二者的交流互动与和谐融渗,使文学与文化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助力,可以说就成了文学研究的重大时代使命。傅修延先生主持的就是这样一个意义重大而深远的研究项目。兴泰能够参加,并负责其中一个子课题,也真是很幸运的了。这样,他就有了一个新的主攻方向,一片极佳的研究领域。这是机遇,更是考验。我希望,也相信兴泰能在傅先生的领导和师友们的支持帮助之下,通过顽强的努力,很好地完成任务。
期盼兴泰的新著和傅修延团队的宏伟成果早日问世!
2019年12月15日于上海寓所
本书说明
本书的写作缘起,要追溯到十多年前。2007年春,我负笈沪上,师从董乃斌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开学伊始,先生即把我们几个博士生召集到一起,询问我们今后的学习计划。我硕士论文研究的是陆机与六朝文学之关联,对汉魏六朝的赋有过一番摸索,并由此对赋这种文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此想法与先生交流后,先生建议我不妨将眼界放宽些,看看唐代赋的创作情况究竟如何。对《文苑英华》《全唐文》中的唐赋作品作一番爬梳后,我认识到李梦阳等人关于唐无赋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唐不仅有赋,且呈现出繁荣之景象。因此,以唐赋为研究对象,应该大有可为。我本拟以《唐代赋史》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企图对唐代赋体文学的发展历史与演变规律作系统的梳理与总结。但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此论题牵涉面太广,头绪太繁,在有限的时间内驾驭起来存在很大的难度,或许需要寻找一个相对小些的切入口了。
在此期间,董先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我们几个博士生也有幸得以参与其中。这个课题是针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说而提出的。董先生的观点是,研究中国文学史必须从实际出发,承认中国古代文学的范畴与西方的、现代的所谓纯文学有所不同。中国古人的文学观是一种泛文学观,中国古代文学的范围也比现在通行的文学概念要宽大。古代某些文体若以纯文学定义衡量可能不符文学标准,但实际上它们却存在多少不等的文学性,古人在创作它们的时候往往既出于实用,又考虑到结构和修辞等文学要求,所以中国文学史不应该无视它们、排斥它们。中国自古文史一家,诗中有史,史中有文。因此中国文学史从源头起就存在着抒情、叙事两大传统。也可以说,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本来就是同源共生、互动互促的。董先生主张用抒情与叙事两大传统来贯穿中国文学史,以取代抒情传统唯一、独尊的观点。此观点看似回归常识,却显示出先生宏通的历史眼光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说,本由旅美学者陈世骧明确倡导(其原话为中国文学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曾引起港台学者的热烈响应。我们课题组经过多次交流与探讨,认识逐渐趋于统一与明朗:从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抒情传统说的确存在偏颇与局限,它并不是唯一、独尊的传统,中国文学史确实存在一个与之共生并行、互促互挽的叙事传统。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呼吁加强叙事传统的研究,进而对中国文学史的面貌作重新认识与描述。当我们从叙事视角审视中国文学史时,小说戏曲文体自应受到重视,但若把范围仅限于此,又显然不够,因为叙事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表达方式,本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并不一定只限于西方叙事学所侧重和强调的讲有因果关系的故事。叙事植根于中国文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如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等等。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文学样式都与事有着不解之缘,文学与事之关系可远可近,可密可疏,几乎达到了无事不文的境地。诗词赋等非叙事性文体,甚至那些章表奏议之类应用性文章,因其蕴含着程度不等的叙事性,也应被纳入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叙事传统的研究范围之中。
受董先生思想的启发,我于是将唐赋设定在中国文学抒叙两大传统同源共生、互动互渗的视阈下进行观照。赋是中国文学中一种特殊的体裁,它既是诗体的流衍,又是楚辞的后裔。赋的外形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巨制,是句式自由而繁多的文章,它的内质却是诗化的。一方面,因为赋往往要详细逼真地描摹外在客观世界,所以其自身自然而且必然地具有丰富的叙事特性;另一方面,赋的诗化内质又使其叙事带有作者浓郁的情感色彩。辞赋正不妨被视为中国文学最典型的抒叙结合的文体。如果从中国文学史抒叙两大传统的角度考察赋体文学,那么,就基因而言,赋似乎应该属于抒情传统,以前的研究者也多如是看。然而赋者古诗之流,古诗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叙事特性,这就使赋与叙事传统早就有着极深的瓜葛,辞赋文体对整个叙事传统的形成与发展起过不能忽视的作用。以唐赋为对象更详尽地阐述赋的叙事特征,把唐赋放在中国文学史存在着叙事、抒情两大传统的理论预设下进行审视,我们明白,赋这种文体既是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又可以说是这一传统得以壮大成熟的有功之臣。以上就是我以《唐赋叙事研究》为博士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所在。
我的博士论文篇幅比较长,董先生选了其中的一章,作了调整修改,放到他承担的国家项目的最终成果中去。这个最终成果即以《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为书名被收入2011年度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中华书局出版。
2010年博士毕业后,我回到母校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并成为由傅修延老师领衔的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的一员。傅老师是国内叙事学研究的先行者,在构建中国自身的叙事谱系方面有非常自觉的意识与大胆的探索。中国叙事学研究团队有非常浓郁的学术氛围,体现之一即是读书会,时间固定为每周四晚上,十余年坚持不断。读书会多围绕与叙事学相关的论著进行学习交流。以此为契机,一方面,我较为系统地研读了西方叙事学著作,对西方叙事学理论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并认识到西方叙事学尽管是以小说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其中的某些理论亦可试用于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另一方面,大量阅读中国古代的文论著作,对中国自身的叙事理论与叙事传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其间,我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申报并获批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文学叙事传统视阈中的唐代辞赋研究》,经过近六年时间的研究,项目于2019年6月顺利结题,本书即是该项目结题的最终成果。与博士论文相比,本书在资料的收集整理、文本的阅读分析、理论的总结提升、视野的拓宽增进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其突出者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研究观点的进一步明确。首先,叙事概念更为明晰,将其放在中国自身的叙事传统中进行考辨。叙事一词在中国出现较早,它有依序行事、展现动态的进展过程、排比阐释、博物知类等语义;同时,我们所谓的叙事,主要着眼于话语层面而非文体层面,即将叙事作为作品话语的作用、功能,这一点与西方颇异其趣。西方所谓叙事,主要叙述一个有因有果、首尾相合的故事,强调矛盾冲突、结构、情节、人物个性的描写,凸显时间性与再现性。中国所叙之事,有时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这主要体现在那些叙事性较强的作品中,它要求较细致地描绘所述之事,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有时描述与作品相关的事态、事象、事境、事由、事脉等,注重截取事件片段、场景以叙述。其次,对中国文学不仅存在悠久漫长的抒情传统,同样也存在悠远深厚的叙事传统的认识更为明确与深入。董乃斌、傅修延两位先生分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2015年)、《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2016年),更加坚定了我们的这种认识。董先生以历来被视为抒情传统载体的诗歌为对象,着力探索其在以往的研究中所忽视的叙事表现,并充分论述其与抒情叙事两大传统的关系,进而更准确地判断其在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地位。傅先生打破了西方人擅于叙事、中国人长于抒情的二元对立的观念,认为中国人不仅长于抒情,也擅于叙事,并对中西叙事传统进行比较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的叙事传统,也有助于国人讲好中国故事。正是在中国文学史存在着叙事、抒情两大传统的理论视阈下对唐赋进行审视,我们发现,唐赋在虚拟人物、假设情事、铺排叙述、叙事语调、叙事形态、叙事格局等方面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研究内容的大幅度增加。如第二章花了大量篇幅来论述咏史赋、寓言赋、纪游赋、当代传闻赋、游艺赋、节日赋、记梦赋等不同题材赋作的叙事性,以觇唐代赋家在题材选择上鲜明的叙事倾向。第三章第二节律赋叙事能力的突破中概叙事境部分,是在大量翻检古代文论与深入阅读赋体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阐述的。第四章第三节注意到唐赋卒章显志的现象频见,并借用西方副文本介入性叙述者等相关理论,分析这种叙事范式对中国叙事传统的影响;第四节的写作深受傅修延先生关于听觉叙事理论的影响,傅先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听觉叙事研究》,通过阐扬听觉的艺术价值,针砭文学研究的失聪痼疾,其主要任务在于重听经典,倾听其中对声音事件的摹写与想象。从听觉角度出发,考察唐赋与听觉叙事之间的密切关联,如俗赋的基于口头韵诵传播的听觉叙事、文人赋对外部世界声音的传神描摹等,由此证明,中国古代文人在辞赋创作中除了从视觉上对所述对象的形貌、情态进行铺排式描叙从而呈现出图像叙事的特征外,也注重从听觉角度为辞赋叙事打开全新视界。第五节着重阐论唐赋叙事存在事在赋内与事在赋外两种情况,说明唐代赋家在表达情感的时候,都有一定的事在背后作为支撑。分析掌握这或显或隐之事,对我们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意有着极大的帮助。第六章第六节考察敦煌俗赋与变文的关联,作为讲唱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叙事的繁复细化、语言的通俗浅显、表达的程式化等方面呈现出趋同性的倾向,而这些正是口头传统的基本内涵,由此也印证了唐人(包括赋家)在讲述故事时,不仅有典雅的文人叙事的一面,同时也保留着活泼的民间叙事的色彩。新增附录中国历代赋学叙事观之资料汇编,目的在于让读者对赋与叙事之关联问题有更为直观明晰之了解。
博士毕业十余年,教学与科研并进,除了在此课题上耗费时间和精力外,我还承担了傅修延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之子课题《中西诗歌叙事传统比较研究》的研究任务,在这过程中,中国文学抒情、叙事两大传统交融互渗的问题及辞赋、诗歌等文体与这两大传统的关系问题,时时在我心头萦绕,其间既有苦思的艰辛,亦有收获的欢愉。不管怎样,关于唐赋叙事传统的研究要暂告一段落了,但对诗歌叙事传统的研究仍在路途上,这或许就是叙事的魅力所在,传统的影响所在吧。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