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毛姆短篇小说全集(狮子的外衣+带伤疤的男人+丛林里的脚印+英国特工+贪食忘忧果的人…等)(共7册)

書城自編碼: 352028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作品集
作者: 〔英〕毛姆
國際書號(ISBN): 9787D28981535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97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食光中的论语——孔府菜的美味秘境
《 食光中的论语——孔府菜的美味秘境 》

售價:NT$ 354.0
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方法与应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 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方法与应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

售價:NT$ 780.0
神秘文化与先秦两汉诗学
《 神秘文化与先秦两汉诗学 》

售價:NT$ 671.0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南:理论·方法·案例
《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南:理论·方法·案例 》

售價:NT$ 666.0
俾斯麦与德意志崛起(牛津大学课堂讲义,带你重新审视俾斯麦与德国近代史!德裔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埃克,用全新的视角,重新为你解读德意志统一的神话!世界历史)
《 俾斯麦与德意志崛起(牛津大学课堂讲义,带你重新审视俾斯麦与德国近代史!德裔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埃克,用全新的视角,重新为你解读德意志统一的神话!世界历史) 》

售價:NT$ 311.0
现代工笔重彩画技法解析
《 现代工笔重彩画技法解析 》

售價:NT$ 463.0
欧洲文明的进程(《欧洲文明十五讲》的延伸与细化,欧洲学创始人陈乐民巨作,深度解析欧洲的发展真相)
《 欧洲文明的进程(《欧洲文明十五讲》的延伸与细化,欧洲学创始人陈乐民巨作,深度解析欧洲的发展真相) 》

售價:NT$ 718.0
法理学十六讲:主题与理论
《 法理学十六讲:主题与理论 》

售價:NT$ 374.0

編輯推薦:
安东尼伯吉斯曾说毛姆真正的天赋,都在他写的短篇故事里。那是我读过最好的语言,相比较长篇,短篇小说也许才是毛姆真正爱写的,也是他写起来*得心应手的,所以人们称他是英国的莫泊桑。1951年,毛姆将自己创作的91个短篇故事汇集成三卷本的《短篇小说全集》,并亲自为每一卷撰写了序言,1963年,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将其以四卷本形式重新刊印,此后该版本被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这套《毛姆短篇小说全集》(7 卷)即据此译出,乃是国内首次完整推出这位伟大作家的所有短篇佳作。
內容簡介:
以《月亮和六便士》《人生的枷锁》等长篇小说闻名于世的英国作家毛姆,在短篇小说创作上也是一流的。1951年,他将自己创作的91个短篇故事汇集成三卷本的《短篇小说全集》,并亲自为每一卷撰写了序言,1963年,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将其以四卷本形式重新刊印,此后该版本被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本套书共7册

狮子的外衣 带伤疤的男人 丛林里的脚印 英国特工 贪食忘忧果的人 一位绅士的画像 雨

定价:329元
装帧: 平装以《月亮和六便士》《人生的枷锁》等长篇小说闻名于世的英国作家毛姆,在短篇小说创作上也是一流的。1951年,他将自己创作的91个短篇故事汇集成三卷本的《短篇小说全集》,并亲自为每一卷撰写了序言,1963年,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将其以四卷本形式重新刊印,此后该版本被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本套书共7册

狮子的外衣 带伤疤的男人 丛林里的脚印 英国特工 贪食忘忧果的人 一位绅士的画像 雨

定价:329元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關於作者: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先学医,后从文。1915年《人生的枷锁》和1919年《月亮和六便士》两部书的问世,奠定了他作为世界级小说家的地位。毛姆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剖视人生和社会,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天才作家。而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人称赞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英国的莫泊桑。
內容試閱
一花一世界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总序


一 引言
在现代英国文学史上,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一位多才多艺、成就斐然的重要作家。他的社会阅历之广博,创作生涯之漫长,几乎无人堪比。毛姆一生著有二十一部长篇小说、一百五十多篇短篇小说、三十一部戏剧、两部文学评论集、三部游记、四部散文集和两部回忆录,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坛极负盛名的一位能工巧匠。尽管评论家们历来对他褒贬不一,毛姆本人也曾戏称自己为二流作家中的佼佼者,但他确是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群体中寥若晨星的几位雅俗共赏的经典作家之一。他在读者中所享有的声誉远胜于文艺批评界对他的认可度。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不仅在欧美连续再版,而且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改编为戏剧或拍摄成电影,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甚至走进了各类教材。人们对他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兴趣至今方兴未艾。
文学向来是生活和时代的审美反映。文学创作的对象是人的社会生活,或者说是社会生活中的人,而社会生活则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靠着充实的生活,才可能写出真正的作品。毛姆丰赡的文学成就与他纷繁复杂的生活经历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密不可分。他所描写的生活是一个现象与本质、偶然性与规律性、具体性与概括性相融合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现了他对生活和时代整体的透视和评价。他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不啻为一个完整的自我世界、一个具体场景,即可烛照出一个时代和一代人生活的整体面貌。
毛姆很会讲故事。他在创作中常常刻意追寻人生的曲折离奇,布下疑局,巧设悬念,描述各种山穷水尽的困境和柳暗花明的意外结局。他的作品不仅对上流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入木三分、对人的本性刻画淋漓尽致,而且故事性强,情节跌宕多变又不落窠臼。他的故事既融思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又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常有神来之笔,隽语警句俯拾即是,幽默的揶揄或辛辣的讽刺随处可见,真是达到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结合。

二 毛姆小传
毛姆出身于律师世家,祖父是英国声名显赫的律师,父亲是英国派驻法国大使馆的律师,其长兄也是闻名遐迩的律师,曾担任过英国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另外两个哥哥也都是著名律师。毛姆于一八七四年一月二十五日出生在巴黎,第一语言是法语,自幼便接受了法国文化的熏陶。他八岁母亲死于肺结核,十岁父亲死于癌症,父母的早逝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一八八四年,他被伯父接回英国,送入坎特伯雷一所贵族寄宿制学校就读。由于英语不好,且身材矮小,常常被同学耻笑,加之伯父生性严峻高冷,缺少沟通,致使毛姆落下了终身间隙性口吃的缺陷。幸运的是,童年的种种不幸遭遇竟然变成了一种伟大而珍贵的财富,不仅激发了他的语言和文学天赋,也造就了他善于精妙讥诮、辛辣讽刺的本领,这种本领在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中随处可见。
毛姆十六岁中学毕业。在伯父的支持下,他于一八九〇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修习文学、哲学和德语。在此期间,他编写了一部描写歌剧作曲家生平的传记作品《贾科莫梅耶贝尔传》(A Biography ofGiacomo Meyerbeer,1890),并与一个年长他十岁的英国青年相恋。次年他返回英国,被伯父安排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但一个月后他便辞去了这份工作。伯父希望他继承家族传统当律师,可是他不感兴趣;伯父继而又劝说他在教会担任牧师,他又因为口吃无法胜任;他想在政府任职,但伯父认为这不是一个高尚的绅士应当从事的职业。最后,在朋友劝说下,伯父勉强同意他进入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同时以实习医生的身份在贫民区兰贝斯为穷苦人接生、治病。五年后,他取得外科医师资格,但并未正式开业行医,因为他从十五岁起就开始练笔写作,渴望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Liza of Lambeth,1897),就是根据他当见习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的经历撰写而成。他在作品中以冷静、客观甚至挑剔的目光审视人生,笔锋凌厉、超逸,富有强烈的嘲讽意味。首次创作大获成功,作品几周之后便告售罄,这促使他立即放弃了医生职业,从此开启了长达六十五年的文学生涯。为积累创作素材,他在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各国游历了数十年,创作了十部长篇小说、大量散文、文学评论、新闻报道和短篇小说。一九〇七年,他的剧作《弗里德里克夫人》(Lady Frederic,1903)首次在伦敦公演,好评如潮。第二年,伦敦西区的四家剧院同时上演他的四部剧本,盛况空前,他成为了英国名噪一时的剧作家,从而也使他创作舞台剧的热情一发不可收。一九〇三至一九三三年间,他编写了近三十部剧本,深受观众的欢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毛姆因已超过服兵役年龄,便自告奋勇地加入了英国红十字会组织的文艺界战地救护车队(LiteraryAmbulance Drivers),在欧洲前线救治伤员。这支救护车队的二十四名成员里有美国作家约翰多斯帕索斯、E. E. 卡明斯、欧内斯特海明威等人。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初,毛姆结识了同在这支救护车队中来自美国旧金山的文学青年弗里德里克哈克斯顿(FredericGerald Haxton,18921944),俩人遂成为好友并发展成同性恋人,这种关系一直存续了三十一年,直至哈克斯顿于五十二岁时在纽约死于肺癌。在这些岁月里,毛姆始终孜孜不倦地坚持创作,并在敦刻尔克附近的军营校对了他的长篇巨作《人生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1915)。这是一部具有自传性的小说,描写了医科大学生菲利普凯里受到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残和宗教思想的束缚,在爱情上屡遭打击的人生经历,从而表现了作者对新思想和新的人生道路的向往与追求,这是毛姆最重要、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小说出版之初曾受到英美两国一些评论家的猛烈抨击,但是美国小说家兼文学评论家西奥多德莱塞却对它赞誉有加,称它为天才之作、堪与贝多芬的交响曲相媲美,将小说高举到了经典之作的地位。
一九一五年九月,毛姆加入英国情报机构,负责在瑞士搜集情报,监视和记录参战各国派驻日内瓦的使节们的外交活动。一九一六年,他辞去间谍工作,与哈克斯顿同行,首次前往南太平洋诸岛,为他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1919)收集素材。这部小说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经历为原型,描写一位画家来到南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岛,在与当地纯朴的土著人共同过着原始的生活中,创作了不少著名画作。小说表现了这位天才画家对社会的逃避和执著追求,这是毛姆又一部广为流传的重要作品。一九一七年六月,他再次受聘为英国秘密情报局(后简称MI6)的军官,被秘密派往俄国,肩负劝阻俄国退出战争的特殊使命,并与临时政府的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两个半月后他回国述职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毛姆自认为继承了父亲的律师天赋,具有沉着冷静、多谋善断、慧眼识人的本领,不会被表象所迷惑,是适合做间谍的人才。以后,他以这段当间谍和密使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英国特工》(Ashenden: Or the British Agent,1928)。他在该系列故事中,塑造了一位风度翩翩、精明强干、特立独行的特工阿申登。这部小说对英国小说家伊恩弗莱明(Ian Lancaster Fleming,19081964)的影响颇深,在他后来创作的长篇系列小说《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中的那位风靡全球的主人公邦德,可谓与阿申登一脉相承。
在一九一五至一九五六年间,毛姆与英国著名药业巨擘亨利卫尔康姆(Henry Wellcome,18531936)风姿绰约的妻子赛瑞(Syrie Wellcome,18791955)有过一段婚外情,并与她生下女儿丽莎。他们于一九一七年五月正式结婚,遂将女儿改名为玛丽毛姆(Mary Elizabeth Maugham,19151998)。然而这段婚姻并不幸福,俩人终于在一九二七年宣告离婚。毛姆一九二八年迁居法国,在海滨度假胜地里维埃拉的卡普费拉镇买下了占地面积九英亩的莫雷斯克别墅。此后他的大部分岁月都在这里度过。这座豪华别墅也是当时英法文人和上流社会名流常相聚的文艺沙龙之地。
一次大战后,毛姆多次前往远东和南太平洋地区旅行,足迹遍布东南亚各国、南太平洋诸岛、中国和印度等地。毛姆历来喜欢将沿途的所见所闻、风土人情和自己的真实感受详细记录。正因如此,他的许多游记、随笔、散文、戏剧和长短篇小说都写得栩栩如生,具有鲜活的时代和生活气息的。一九二〇年,他来到中国的大陆和香港,写下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On A Chinese Screen,1922),并以中国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面纱》(The Painted Veil,1925)和若干短篇小说。此后他又游历了拉丁美洲。毛姆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兴趣,都与他作品中富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和他丰富的阅历息息相关。
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毛姆依然保持着旺盛、高产的创作势头,各类作品层出不穷。长篇小说《寻欢作乐》(Cakes and Ale,1930)是毛姆最得意和喜欢的作品。这部小说以漫画式的笔调描绘一战后英国文艺圈内各种可笑和可鄙的人与事,锋芒毕露地鞭笞和嘲讽欧洲种种光怪陆离、尔虞我诈的丑陋现象。迷人的酒吧侍女罗西,是毛姆笔下最为丰满的女性形象,而故事里的另外两位作家则是毛姆在影射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休华尔浦尔。短篇故事《相约萨马拉》(An Appointment in Samarra,1933)以巴比伦的古老神话为题材,表现叙事者和主人公的最终归属都是死亡的主题。美国小说家约翰奥哈拉(John OHara,19051970)曾宣称,他的长篇小说《相约萨马拉》(Appointment in Samarra,1934)的创作灵感,则得益于毛姆。《总结》(The Summing Up,1938)则是一部文字优美、可读性极强的作家自传,毛姆以直白、坦诚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和心路历程。
二次大战爆发后,法国沦陷,毛姆在一九四〇年逃离了里维埃拉,旅居美国。在此期间,他应英国政府的要求发表过数次爱国演讲,号召美国政府支持英国联合抗击纳粹法西斯。在洛杉矶时,他改编了不少电影脚本,曾是当年稿酬最高的作家之一。以后他相继在南卡罗来纳、纽约、罗德岛等地居住,并潜心于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刀锋》(The Razor s Edge,1944)即是他旅美期间的作品。《刀锋》是毛姆的重要代表作,描写一名年轻的美国复员军人如何丢掉幻想、探索人生终极意义和存在价值的艰苦历程,富有哲学和美学意蕴。故事的场景大都在欧洲和印度,但主人公拉里达雷尔以美国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作品中表现的东方神秘主义和厌战情绪,激起了正身处二战硝烟烽火中读者的心灵共鸣,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也深得历代读者的喜爱。
一九四四年毛姆回到英国,两年后再度返回他在法国的别墅。此后,除外出采风,他常年居住在此,尽管已年逾七十,却仍笔耕不辍,主要撰写回忆录、文学评论和整理旧作。一九四七年,他设立了萨默塞特毛姆文学奖(Somerset Maugham Award),用于奖励优秀作品和资助三十五岁以下杰出文学青年。英国著名作家V. S. 奈保尔、金斯利艾米斯、马丁艾米斯、汤姆冈恩等,都曾获此奖项。一九四八年,他出版了以十六世纪西班牙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卡塔丽娜》(Catalina:A Romance),并陆续发表了《作家笔记》(A Writer s Notebook,1948)、《随性而至》(The Vagrant Mood,1952)、《观点》(Points of View,1958)、《回望》(Looking Back,1962)等著作。毛姆曾收藏了大量戏剧油画,数量仅次于英国嘉里克文艺俱乐部的藏品。从一九五一年起,这些油画在英、法各地巡回展出达十四年之久,一九九四年被收藏在英国戏剧博物馆。为表彰毛姆卓越的文学成就,牛津大学在一九五二年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英国女王在一九五四年授予他荣誉爵士称号,并吸纳他为英国皇家文学会成员。一九五九年,毛姆完成了最后一次远东之行。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六日,毛姆在法国与世长辞,享年九十一岁。去世前夕,他将自己的全部版税捐赠给了英国皇家文学基金会。

三 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毛姆享有故事圣手英国的莫泊桑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盛誉。在跨越两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毛姆曾数度将他的短篇小说汇编成册出版,如《方向集》(Orientations,1899)、《叶之震颤》(The Trembling of A Leaf,1921)、《木麻黄树》(The Casuarina Tree,1926)、《阿金》(Ah King,1933)、《四海为家的人们》(Cosmopolitans,1936)、《杂如从前》(The Mixture As Before,1940)、《环境的产物》(Creatures of Circumstance,1947)等。一九五一年,他从中甄选出九十一篇精品佳作,汇编为洋洋三大卷《短篇小说全集》。一九六三年,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将其改为四卷本重新刊印。此后,该版本被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至今。这套《毛姆短篇小说全集》(7 卷)即据此译出,以飨我国读者。
毛姆的创作始终坚持把读者放在首位,力求投读者所好,创作具体、充实、戏剧性强的故事。他的短篇小说有伏笔、有悬念、有高潮、有余音,结构紧凑、情节曲折,强调故事的完整、连贯和生动。他的短篇小说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以欧美为背景的西方故事;以南太平洋、东南亚、中国和印度等为背景的东方故事;以及阿申登间谍故事系列。
叙事视角与叙事声音 毛姆的短篇小说大多用第一人称撰写,故事中的我几乎就是毛姆本人的形象:温厚、友善,喜欢读书和打桥牌,对世事和人生的千变万化充满好奇。故事常常用一种漫不经意的口吻开头,然后娓娓道来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犹如在向朋友闲聊他道听途说来的轶事趣闻,因而能快速地拉近作品与读者间的距离。即便在以第三人称讲述的故事中,叙事者通常也是个置身局外的旁观者,只是用其敏锐的目光观察事件的发展,偶尔加以评判,与毛姆的我如出一辙。在聆听那些或身陷囹圄、或心怀鬼胎、或历经磨难、又往往是可笑的主人公诉说衷肠时,旁观者至多只是点点头,或宽慰地附和几声。换言之,故事里重中之重的叙述者常常扮演着一个次要的角色,但他始终是一位饱经世故、处事不惊、温文尔雅的人。
他的叙事声情并茂,斐然成章,即使是讽刺挖苦也不乏幽默感,而且总显得那么超然而儒雅。在很多故事中,叙事者通常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作家,他周围的大都是上层社会的名流:作家、歌手、演员、政要,或他所熟悉的绅士,而作为作者的毛姆与他笔下的叙事者间的界线却被有意混淆了。采用这种若是若非的创作手法,无疑增添了故事的可信度,然而这种将真实生活中的人与事作为创作原型的手法,难免会使心虚者对号入座,招来非议。我们在他创造的那个首尾呼应的文学世界里,不难看见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百态脸谱,也领略了出人意表的启示。
人物塑造 一个多世纪以来,受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的影响,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越来越重视意识流和心理现实主义,那就是通过心理分析来解读人的内心世界,解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但毛姆既没有像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那样采用意识流手法,通过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也没有像E. M. 福斯特和D. H. 劳伦斯那样去深入探究两性关系相和谐或相对抗的深层原因,而是在他创作中始终坚持传统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尽管他在作品里也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描绘得细致入微,富有艺术张力,但这不是他创作的重点。他的大部分故事主要涉及的是社会生活中人的世态百相,叙事者似乎也只关心眼前人物的外表形象。正因为如此,他的故事能最大程度地贴近读者的现实生活。
毛姆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肖像式的,常以貌取人,通过对人物直观、具体的描绘来揭示其内在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寥寥数笔就将人物从外表到灵魂刻画得活灵活现。毛姆不仅采用人物的对话和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来铺设和展开情节,而且常常用人物的仪表容貌为主线,着重描写他们在面对一系列事件、场景和紧要关头时做出的反应,同时细腻地刻画他们在表情、姿势、言行举止、生存方式甚至穿着打扮等方面出于本能或习惯性的细节变化,以此突显人物的本质特征,由表及里、有血有肉地塑造人物形象。即使在那些描写惊心动魄的谋杀或惨不忍睹的自杀事件的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也是通过其外表形象及其微妙的变化表现出来,而叙事者则不露声色,保持着冷峻、超然的态度。读者看到的往往是表象,很少能走进这些各具特色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叙事者讲述的大多是他事后听来的,或通过第三者的叙述得来的故事。这样的写法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也更加容易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诚如奥斯卡王尔德的那句绝妙的遁词所言: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文学的基本品格,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善与美必须以真为伴。毛姆短篇小说的成功秘诀就在于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的很多故事,究其本质而言,是经过他自出机杼的拔高,已经升华为艺术真实的街谈巷议。除了利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事者在故事中夹叙夹议、推波助澜之外,毛姆还时常别出心裁地唤起读者的群体意识,因为他笔下的人物及其非凡的人生故事,往往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或津津乐道的人与事。这些源自生活、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杂谈、桌边闲话和内幕新闻,经过作者融会贯通的再创造之后,往往被赋予了崭新的艺术魅力,既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也能激发人们的心灵共鸣。尤其在以南太平洋诸岛和远东各地为背景的故事中,毛姆不但以精湛的笔触如实记述了英属末代殖民地的社会风貌、生活习惯和旖旎的自然风光,还刻意使用当地的土语和词汇来描写富有东方神秘色彩的宗教礼俗、田园房舍,以及人们的服饰装束、菜肴饮品、交往方式等,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地原生态的生活。这些富有原始质朴的乡土气息的故事,使人百读不厌。
毛姆一生走南闯北,交游广阔,结识了大量禀赋各异的人,从高官贵族,到平民百姓,从欧洲白人到土著居民,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如同他在很多故事中所说,作为深谙人情世故的作家,人们愿意向他敞开心扉,吐露衷肠,使他获得了大量真实的创作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后,这些或凄婉动人、或骇人听闻的奇人逸事都被他绘声绘色地融化在作品里。毛姆喜欢搜集和讲述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千姿百态的人生故事,他笔下的主人公们也喜欢讲故事和听故事,而不少故事本身也会交待或评判故事的来龙去脉(即所谓环环相扣的故事套故事)。这些具有文学品味的真实故事,既使读者真实地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原貌,感悟人生,也使作品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反讽 在人类思想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反讽是理论家们争论已久、各执己见的话题。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从哲学、语言学、修辞学、叙事学、跨文化研究等领域对其进行阐发,使反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诠释。
反讽源于古希腊语eironeia,意为装傻,原指苏格拉底式的谈话方式:即在智者面前装作一无所知地请教问题,结果推演出与之相反的命题。反讽的基本特征是言非所指或言此而意反的二元对立。言语反讽又称反语(verbal irony),是一种修辞手段,与讽刺和比喻相近,其意义产生于话语的字面意思与真实内涵的不符甚至悖反,并能不动声色地传递某种情感诉诸,听者 读者可从这种表象与事实相互矛盾的对比反观中解读出具有幽默或讽刺意味的韵外之韵。戏剧性反讽则是一种文学表现方法,具体可分为悲剧性反讽、结构性反讽、情境反讽和随机反讽等,其意义蕴涵在作品的整体结构之中,通过故事的语境和情节铺展来实现:读者对故事里的事件、场景、个人命运的了解会先于或高于身在其中的人物,因此,故事中的人物的言行举止、动机和目的往往与读者的理解和审美体验相冲突,呈现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意义。在文学叙事中,作者不仅通过话语层面的反讽,更通过现象与本质、期望与现实、主观意志与现存伦理等方面的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相互消解来表现人的认识能力和价值取向的相对性、多重性和心智活动的复杂性,藉以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从而增强故事的戏剧性效果和艺术张力。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