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上海是一座独特而卓越的城市。自1843年开埠后,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沿革,逐渐发展成为远东最大城市。近现代历史上,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解放后,上海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现在,上海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仍然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上海史研究 三编》集合多位上海史研究名家,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史料等方面,多角度研究上海的历史,回答上海从哪里来,为什么是上海。
|
內容簡介: |
20世纪80年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我社出版了《上海史研究》《上海史研究 二编》,三十多年过去了,《上海史研究 三编)》延续前两本的风格,集结上海史研究的前沿成果,收录16篇学术论文,并将前两本目录附于书后,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史料等方面,多角度研究上海的历史,回答上海从哪里来,为什么是上海,用扎实的史料和考证,呈现上海丰厚的历史底蕴。
|
關於作者: |
马军,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上海史、中华民国史、中外近现代军事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所史。主要成果有《上海通史当代文化》(合著,1999年)、《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口述回忆(19461953年)》(合译,1999年)、《泰西新史揽要》(点校,2002年)、《1948年:上海舞潮案》(著作,2005年)、《中国近代科学家徐建寅传略》(编著,2005年)、《近代中国高校校歌选》(编纂,2006年)、《国民党政权在沪粮政的演变及后果(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著作,2006年)、《夜来临吴国桢见证的国共争斗》(合译,2009年)、《舞厅市政上海百年娱乐生活的一页》(著作,2010年)。
马军,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上海史、中华民国史、中外近现代军事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所史。主要成果有《上海通史当代文化》(合著,1999年)、《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口述回忆(19461953年)》(合译,1999年)、《泰西新史揽要》(点校,2002年)、《1948年:上海舞潮案》(著作,2005年)、《中国近代科学家徐建寅传略》(编著,2005年)、《近代中国高校校歌选》(编纂,2006年)、《国民党政权在沪粮政的演变及后果(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著作,2006年)、《夜来临吴国桢见证的国共争斗》(合译,2009年)、《舞厅市政上海百年娱乐生活的一页》(著作,2010年)。
|
目錄:
|
目 录
代序 连起这条链子 马 军 001
上海得名新考 周敏法 001
失落的天后宫和妈祖信仰
记上海最后的天后宫 陈 凌 020
《春雪集》的辑刻与影响
19世纪江南士人的文献辑存观念初探
张 霞 046
李汉俊论1921年3月上海法电罢工 邵 雍 067
为什么是棉花?
1929年上海市花评选述略 曹 伟 084
同场竞技的愉悦
民国上海社会体育探析 顾良辉 任冉冉 098
上海城市社会中的奖助学金
以20世纪30年代为考察中心 施扣柱 134
上海两租界边界铁门:从一二八到八一三
马 军 167
从几复遗风到海派结社
近代文学社团南社述论 段 炼 195
上海交通大学校歌变迁刍论 朱 恺 欧七斤 225
城市社会转型中的上海月份牌年画 邵文菁 243
从科学社会史角度看科学技术志的编纂
兼谈上海地区科技志编纂现状 张 剑 264
近代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海派文化研究 郭 骥 281
海派文化若干问题散议 封荣根 301
民国上海通志馆通志稿编余资料整理小结
刘 华 313
抗日战争以前和抗战期间出差汽车司机的斗争
郑庆声 整理 沈以行 阅改 326
附录一 《上海史研究》目录 345
附录二 《上海史研究(二编)》目录 346
|
內容試閱:
|
连起这条链子
前段时间,某同人当面问我:你对历史研究所的老人、老事那么有感情,而我一点感觉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我笑而不言,我当然是知道答案的。
平日里,我经常这么说,搞学术研究的人,总会有这样一个需要打交道的圈子,其中49%的人是已经故去的,另外49%则尚未来到人世,而只有2%的人才是同时代的。这个圈子就是学术史,是一般人所体验不到的。换言之,一代代前辈学者,虽然生命已经过去了,但是他们所经历过的探索、钻研、努力、成功,乃至挫折、惆怅、沧桑,却依然保存在字里行间,与我们朝夕相处。实际上,我们生活和学术工作中所遇到的一切悲欢,他们都曾面对过。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并未远去,更像是我们的同事、同伴和亲友,仍然生活在我们的中间。
学术史,就像是一条长长的链子,一环扣一环,应当将它们牢牢地连接起来。有学术史观念的人,职称、荣誉、奖金、官职,诸如此类,不过是外在之物,而探讨世界的真谛和理路,感知人生的无奈和悲苦,才具有至大的意义!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除了感恩前辈们的开拓和创业外,还有着启迪来者的责任,要尽力做好晚辈们的示范和标杆,因为只有这样,纵然是人生苦短,却一直能够活下去。
自20世纪30年代上海通志馆馆长柳亚子先生开创现代意义上的上海史研究以来,浦江两岸,大河南北,域内海外,无数学者为之奉献了精力、青春和生命,他们之中有许多光荣的名字,如胡朴安、胡怀琛、米泽秀夫、胡道静、古厩忠夫、唐振常、魏斐德、顾炳权、沈恒春、谯枢铭、吴德铎、陈正书,等等。虽然空间上有隔离,时间上亦非同代,但只有在共同的学术史中,众人才能永远维系在一起,即使离去了,也不会孤独。
反之,如果在学术工作中漫不经心,粗制滥造,或许可能侥幸逃脱一时,乃至一世,但终究难逃学术史的终极检验。在这个意义上,这链子又像是一条无情的惩戒之鞭,即便抽不到你的肉体,也能抽到你的名字
《上海史研究》初编是1984年1月出版的,二编是1988年3月出版的,此次第三编的面世又隔了32年。借此,我要特别感谢学林出版社,36年来为本所构建上海史研究的学术史作出了重要的襄助。顺便一提的是,第三编在编辑方针中,有意识地沿用了前两编拙和朴的风格,旨在力避当前许多所谓的权威和核心刊物过于追求形式和格式的倾向,以此突出本刊的历史感和伸展度。
马 军
2020年3月1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