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TsAGI)的专家编写,全书共分5章,书中研究了弹性飞行器同气流相互影响所产生的主要问题颤振、操纵面反效、发散、伺服弹性、抖振和跨声速振动等问题,给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试验方法,以及研制新型飞行器过程中试验研究的典型例子。为了保证气动弹性作用下的新型技术装备安全,研究了整个飞机设计过程中的所有气动弹性问题。
本书对于气动弹性领域从事专门工作的科研人员、设计局设计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十分有益。
后 记本书由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TsAGI)的专家编写,全书共分5章,书中研究了弹性飞行器同气流相互影响所产生的主要问题颤振、操纵面反效、发散、伺服弹性、抖振和跨声速振动等问题,给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试验方法,以及研制新型飞行器过程中试验研究的典型例子。为了保证气动弹性作用下的新型技术装备安全,研究了整个飞机设计过程中的所有气动弹性问题。
本书对于气动弹性领域从事专门工作的科研人员、设计局设计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十分有益。
后 记
此书的编写是在1999年中国航空研究院和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商谈科技合作时定下来的。当时俄方希望和我们在飞机强度方面也有所合作,他们提出来要编一本像他们过去出的指导设计局工作的设计员指南一样。气动弹性是新飞机设计的一项关键技术,在我国还是薄弱的。我国飞机气动弹性专家管德院士,从1956年起就从事飞机设计的气动弹性问题,几乎都参与了国内新飞机型号的气动弹性工作。他不仅在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培养了一支队伍,而且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培育了很多学生和教员,还编了三本气动弹性方面的专著。可是我们的资源和经历到底有限,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则可能抓住的引进机会绝不要错过。既然俄方愿意,我们就与他们谈判。为了保证这书适合我们需要,谈判时我们请管德院士参加,他对俄方提的书的纲目仔细研究后提出了修改意见,俄方接受了管德院士的意见。俄方主编是他们研究院的副院长斯图尔恰金教授。为了使该书早日出版中译本,我们要求他们编出一章我们就翻译一章。为了使此书在中国可以使用,管德院士要求先找些人翻译后由他来选定由谁译。2000年这工作开始了,他对前几章译稿都作了仔细的校阅,发现了一些技术上的错误,于是把有问题的章节退给了俄方修改,俄方也接受了管德院士的意见,修改了文稿。正在顺利进行时不幸的是俄方主编突然去世,而中国航空研究院又在改组,负责这项任务的原航空研究院交流处的邵剑峰同志被调到集团公司外事局负责出国人员办护照的事务。可是邵剑峰同志却恪尽职守,一直没有不管这工作,俄方一有问题都立即找邵剑峰同志,直到2008年收到了全书的电子版后将*后一笔合同款付清。在组织工作上遇到的困难比起翻译工作来还算是小的,翻译工作一开始由当时航空工业中国航空系统工程研究所(620所)科技处的郭红玲同志负责组织,可是郭红玲同志找不到能够翻译的人,这样此书就搁了起来。直到2010年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的李志同志受其所气动弹性副总师曹济凯的指示,要他翻译几年前郭红玲同志分配给601所翻译的一章。李志同志译后感到该书翻译出版很有价值,因此答应负责全书的翻译和统校。《气动弹性》一书不仅俄文难而且技术更难,李志同志在2003年曾在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过,当时是学强度的,所以他又懂俄文又懂技术是可以胜任的。为了更有把握起见,李志同志的译稿再请管德院士全面校阅。李志同志译出一章,就交管德院士校一章。经过四年来的努力终于译成了;为了进一步保证质量,李志同志主动提出请航空工业*飞机设计研究院的有关同志再看一遍。从2010年起出版该书的组织管理都由集团公司的科技信息化部的陈旸同志负责,这样此书译文才得以完成。
该书作为中国航空研究院和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的科技合作项目,由我方提供出版资金,由俄方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试飞院以及飞机设计局的专家一起写的。为了适合我国的需要,我国飞机气动弹性专家管德院士不但审核了该书的编写纲目,并且全面审阅了译稿并指出了问题,俄方也按管院士的意见作了修改。所以本书对我国从事飞机气动弹性专业的工作者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虽然该书的出版拖了15年,但对于气动弹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仍然是有用的。本书的特点是密切结合飞机气动弹性工作的实际。本书分为五部分:*部分是颤振,除讲原理外,还讲具体的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验方法;第二部分讲的是静气动弹性,也一样从原理、工程计算方法到实验;第三部分是讲气动伺服弹性;第四部分专门讲了共振试验;第五部分则讲述了适航认证的理论和方法。总之,这是一本较全面的飞机气动弹性工作的设计指南,遗憾的是书中内容没有包括飞机的动强度,他们说这是另一个领域并且另外出了一本专著,至于要译印该书则涉及到版权问题,需要另外协商,但不管怎么说此书的出版对我国飞机设计院、所,航空院校以及军队科技人员都会有用的。
顾诵芬记
2014.9.15
|
目錄:
|
目 录
绪论 1
1 颤振 3
1.1颤振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3
1.2 简化计算方法 13
1.3 结构固有振动 69
1.4 颤振时的空气动力 71
1.5 求解颤振方程的算法 128
1.6 若干类型颤振的特点 143
1.7 颤振模拟风洞试验 326
1.8 气动弹性研究中的机电模拟方法 383
1.9 外推法试验 400
1.10 颤振试飞 411
2 静气动弹性 463
2.1 前言 463
2.2 解决静气动弹性问题的计算方法 480
2.3 风洞中静气动弹性现象的模拟 489
2.4 弹性飞机操纵面的反效与效率 502
2.5 飞机部件发散 545
2.6 结构弹性对飞机静态气动载荷的影响 558
2.7 飞机准定常运动中结构弹性和质量分布对飞机定常气动特性的
影响 575
2.8 利用结构弹性概念与现代飞机设计的多学科跟踪 603
3 与自动控制系统相互交感时的弹性结构的稳定性 666
3.1 前言 666
3.2 任务的独特性 669
3.3 用于研究气动伺服弹性的飞行器数学模型 682
3.4 飞行器与弹性结构的耦合问题 705
3.5 飞行器气动伺服弹性问题中的频率法与时域法 723
3.6 结构与自动控制系统共振的试验研究基础 757
3.7 气动伺服弹性稳定性 767
3.8 飞行器弹性振动控制 789
3.9 飞行器与数字式自动控制系统的气动弹性耦合 820
4 地面共振试验 857
4.1 前言 857
4.2 共振试验方法 859
4.3 共振试验应用情况 878
5 气动弹性特殊问题 981
5.1 跨声速嗡鸣 981
5.2 飞行器抖振 986
5.3 壁板颤振 990
5.4 气动加热的影响 1004
5.5 飞机气动弹性现象安全性鉴定要求 1017
后记 1038
索引 1040
|
內容試閱:
|
谨以此书纪念著名的气动弹性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德。管德院士受顾诵芬院士委托,对《气动弹性》全书进行了校对和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管德院士多次邀请译者前往他的家中,讨论译稿,对这本译著地出版呕心沥血。很遗憾,管德院士于2018年1月9日因病离开了我们,无法看到这本他付出巨大心血的专业译著的出版。
译 者 序
《气动弹性》一书由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顾诵芬院士发起倡议,委托俄罗斯专家们编写。俄方牵头人为多罗欣教授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顾院士的老朋友、已故的比斯根思院士曾经给予大力帮助。
全书共分5章,内容涵盖飞机结构振动、气动弹性领域发展历史、理论基础、风洞试验方法等。本书作者大部分来自俄罗斯著名研究机构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少部分作者来自飞行研究院。他们都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书中引用了大量军机和民机气动弹性风洞试验结果,弥足珍贵。
气动弹性是一门相对比较年轻的学科,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发展历史。顾名思义,气动弹性涉及到飞机的空气动力学、结构弹性变形,在飞机外部气动力与承力结构惯性力的共同作用下,使得飞机出现颤振、嗡鸣等气动弹性现象,影响飞机安全。
本书由航空领域多名专家翻译,其中前言、第2章和第4章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李志翻译。第1章中第1.1节至1.5节由发展中心张慧翻译,第1.6节至1.9节由中国商飞杨新军翻译,第1.10节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曾冬娟翻译。第3章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左九艳翻译。第5章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隋福成翻译。全书俄文统稿和校对由李志完成。全书中文稿和技术审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德完成。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顾诵芬为本书编写了后记。
全书文稿交给上海交大出版社后,大飞机出版工程编辑部的钱方针非常重视。为了保证这本书的出版质量,编辑部又委托中国商飞著名飞机设计专家吴兴世进行审稿。
总之,在多方努力下,《气动弹性》一书终于得以面世。这本书可以作为飞机设计、风洞试验、结构强度试验、飞行试验等机构专家们的参考资料,航空高等院校内从事气动弹性、结构强度等专业教学和科研的师生们也可作为参考。
前 言
本书由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气动弹性和强度规范部门专家筹备,飞行试验研究院的专家参加,涵盖了飞行器气动弹性和伺服弹性的主要内容。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飞行试验研究院、新机设计局的研究人员在理论上和实际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本书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很多专家的科研成果系统化。
可以看到,在这部书中叙述的材料既有利于新型飞行器的研制,也可作为该领域专家的知识储备。
本书的发起人是Н.Н.多洛欣教授,他得到了Г.С.比施根斯院士的大力支持,他们精心挑选了写作小组成员,详细考虑并协调制订了工作计划,同合著者一起开始科研资料的筛选整理。但他没有来得及完成计划,本书的后续工作他没有参加。
参加本书资料准备的专家包括:
第1.2.1节和1.6节作者,Е.И.索伯列夫;
第1.4节作者,В.П.库兹明和С.И.库兹明娜;
第1.4节作者,В.А.莫苏诺夫;
第1.7节和5.5节作者,В.В.雷申斯基;
第1.7.6节作者,В.В.纳扎罗夫;
第1.8节作者,В.И.斯梅斯洛夫;
第1.10节作者,С.И.卡拉布霍夫(飞行试验研究院);
第2章作者,Г.А.阿米里扬茨;
第3章作者,В.Н.波波夫斯基;
第4.3节作者,В.В.梅京;
第5.2节作者,В.В.纳扎连科;
第5.5节作者,Ю.А.斯图查尔金。
此外,第1.6节引用了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气动弹性领域权威专家Л.С.波波夫和Я.М.巴勒豪莫夫斯基未公开发表的资料。
其余章节的编写和全部编辑工作由П.Г.卡勒克莱完成。
本书出版在中俄科技合作框架下实现,得到了中国航空研究院(CAE)资助和鼓励,我们希望对合作双方都有益。
本书所有参与人员对顾诵芬院士和CAE气动弹性领域的专家表示深深的谢意,他们直接参与了书中材料的编辑工作,并就内容给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
茹科夫斯基城,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