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智能化社会作为信息文明的高级阶段,将全方位打破当前现代性基础上形成的方方面面。在我们势不可挡地迈向智能化社会的道路上,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场可能比技术与资本的出场来得更迫切与重要,它有助于前瞻性地重构一系列当下的战略方针,在扩大人工智能带来的恩惠的同时,规避其危害,缓解可能的发展代价,做到防微杜渐。本书针对性地围绕与人工智能哲学相关的若干主题展开了系统的剖析,代表了各章作者蕞新的研究成果。
|
關於作者: |
成素梅,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分析》杂志常务副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目錄:
|
总序001
序言001
第一章 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及其发展前景001
第二章 人工智能威胁论与心智考古学025
第三章 哲学视角下的人工智能风险性分析054
第四章 人机关系的演化与重构082
第五章 隐喻理论与人工智能建模的对话109
第六章 群体心智和人工群体智能133
第七章 走向人工智能的价值审度与伦理构建154
第八章 人工智能与算法偏见:一种结构性正义的视角184
第九章 人工智能道德的问题、挑战与前景205
第十章 智能、数据挖掘技术与调节216
第十一章 大数据个性化知识的兴起、特征及其价值250
第十二章 维基百科的知识评价基础、270
附录 上海智能化哲学发展报告293
|
內容試閱:
|
智能化社会是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是信息文明的高级阶段。这个社会将会再一次全方位地打破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概念框架乃至当前在现代性基础上形成的方方面面。在我们势不可挡地迈向智能化的社会道路上,面临着有必要重构一切的情况下,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场,很可能比技术与资本的出场,更迫切,更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前瞻性地重构一系列战略方针,做到防微杜渐,才能有助于扩大人工智能带来的恩惠,规避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危害,缓解发展人工智能付出的代价。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书作者有针对性地围绕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及其发展前景、人工智能威胁论的类型、人工智能的风险、人机关系的嬗变、人工智能建模方式的局限性、群体心智和群体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价值审度与伦理建构、算法偏见、人工智能体的道德问题,以及作为人工智能基础条件的大数据带来的哲学问题,例如对数据挖掘技术与伦理调节、个性化知识的特征及其价值,以及维基百科的知识评价基础等问题展开了系统的剖析,最后的附录部分是上海智能化哲学发展报告。这些主题都独立成篇,并且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