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NT$
250.0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NT$
214.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內容簡介: |
1. 新媒体用户研究
欢迎阅读《新媒体用户研究》一书,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观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以独特的思考回应理论与实践中人们关切的诸多问题,更呈现出面向未来的研究意识。
《新媒体用户研究》观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点化的用户。作者将新媒体用户视作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以此洞察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意涵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入。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也使得人一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1. 新媒体用户研究
从赛博空间、虚拟社会到网络社会,新媒体用户的属性发生了哪些变化?由受众转变为用户,哪些方面主动性得到加强,哪些方面变得更为被动?今天的新媒体用户,一毛不拔或一掷千金,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从参与、分享到追求在场,怎样理解新媒体用户诉求的变化?自拍一定意味着我拍故我在吗?表情包是社交互动中的面具吗?如何理解网络视频直播这样个人化的媒介事件以及它所代表的群落性亚文化?微信红包是一种社会资本的互换方式吗?算法使得用户成为数据时代的囚徒了吗?人机传播盛行的未来,人还会继续是世界的主宰吗?
欢迎阅读《新媒体用户研究》一书,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观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以独特的思考回应理论与实践中人们关切的诸多问题,更呈现出面向未来的研究意识。
《新媒体用户研究》观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点化的用户。作者将新媒体用户视作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以此洞察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意涵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入。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也使得人一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
人既是新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复杂的生命体。
《新媒体用户研究》既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更呈现出面向来来的研究意识。
2.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国家精品课数字传播技术应用配套教材
《网络传播概论》是国内出版较早且影响力较大的网络传播方面的教材之一,推动了国内新闻院系的网络传播教学。第四版立足智能化媒体时代,密切关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向媒体领域的渗透,分析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研究网络传播的各种潜在影响,对网络传播中的新现象、新手段与新思维进行了介绍与分析,重点补充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社会化媒体应用等新内容。与前三版相比,第四版在结构上也有大的调整,不再沿用原来将网络传播实务与网络传播理论分为上下两编的思路。作者认为,在今天的互联网中,理论与实务问题是相互融合的,在结构上去除理论与实务内容之间的界限,可以获得认识上更大的自由。
我举两点,可以作为鉴定书籍的一个参考:
一种是,对互联网媒体是否能够细分,是否对互联网技术有足够的尊重和细致研究。在1997年,把网络作为一个整体的网络传播来探讨,是很有意义的。2007年,就已经很尴尬了。2017年,在一个泛泛而谈的网络传播作为主体,实际上确实已经非常过时。感谢我在科技媒体工作的这几年,让我亲身经历互联网在这三年的进步,几乎每年],每个月都在发生新的变化。不说2011年的移动化革命,仅2015到2017年,媒介就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纸媒断崖沉沦、电视受网综挑战,门户逐渐衰落、算法聚合平台崛起,直播和短视频崛起,VR进入实际应用。每 一个媒体形式都有他特定的特点和模式,泛泛而谈的互动性、赋权已经为更加细致的媒介研究分析所取代。在这个环境下,如果没有对新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试图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来分析所有的网络传播,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非常陈旧的观念,更不可能对日新月异的考研题目有实际的作用。
一种是,是否能够打破特定的媒体框架,同时建立一个新的,以互联网为核心框架 。有一道题是互联网 还是 互联网,这个二元对立可以说出了网络传播研究的核心矛盾。有许多书,仍然是媒介本位而不是网络本位。以互联网是大众媒介的延伸作为基本思路,而没有看到互联网对大众媒介,不,甚至是媒介这一概念的颠覆和再造。新闻网站和所谓的网络媒介早已不再是传播主体,互联网也不是发的更快、传得更远,网站已经不再是网络传播的主体。在新的去中心化的媒体生态中,传播网络的传播节点才是真正的核心角色,它可能是个人、可能是公众号,可能是组织,甚至可能是一堆AI程序,这些节点能够聚集和推动传播资源、社会资源、消费服务的流动,构成了互联网的新的运作机制。另一方面,传统的传播者-受众关系,也早已经被产品-用户关系所取代,传统媒介对内容的要求,与产品的丰富和复杂性相比,如同二维世界的动物进入了三维环境。对于这些点,尽管在互联网界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对于新闻传播学界,真正进行详细而深入的阐述的教科书,我仍然只看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这一本。
3. 社会化媒体
作者以多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观察为基础,建构了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完整体系。全书从社会化媒体的特征、构成要素、传播机制,社会化媒体中的网民,社会化媒体的影响等角度,对社会化媒体的传播规律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并梳理出对社会化媒体这样一种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事物的认识逻辑。
《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视野开阔、视角新颖、内容前沿、体系完整,作者对论坛、博客、SNS、微博、微信以及其他代表性的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剖析,揭示了每一种平台的传播模式及运营规律,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指导意义。
|
關於作者: |
彭兰,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2006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社科百人工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兼有计算机与新闻学专业双重背景,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传播的教学与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网络传播教学和科研的学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先后出版《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网络传播学》、《网络传播概论》、《数字媒体传播概论》、《数字传播技术应用》等10余部专著或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