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邪典电影(cultfilm)在电影学界和电影爱好者之间是一个非常有名,但又总是伴随着含混和误解的名词。它在电影发明的早期就初露端倪,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集中爆发。今天,电子媒体时代的邪典电影不仅没有如一些评论家认为的那样正在消失,反而已渗透到电影产业,甚至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某种亚文化的风格、电影生产的惯例、市场营销的策略或是宣传与发行的常规手段。
《邪典电影:一种亚文化的历史》将邪典电影作为一种电影亚文化进行研究,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框架,与之相对应的是主流电影文化,即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占据全球霸主地位的好莱坞电影文化。将邪典电影的发展置入好菜坞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探究它的概念、范畴、类型及意识形态的表述,观察其是如何在特定的时期显露出来,如何得到身份确认并被贴上标签,如何历经发轫、高峰和衰落,并最终转变为何种形态。同时,该书还探讨了它的追随者,作为某种暂时的亚文化群体的成员,是以何种方式进行“连结”乃至参与文本创作的。
无论如何,令人欣喜的是,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邪典电影纳入专业的电影学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
|
目錄:
|
序言
导言
概念与历史
一、1920-1950年:前邪典、“电影疯”与邪典化
二、1960-1980年:苦涩狂乱的黄金时代
三、1980年至今:后亚文化时代的邪典电影
1.1980-2000年:辅助市场与邪典电影的产业化
2.2000年至今:“元邪典”与融合媒介
导言 邪典电影研究综述:概况与讨论
一、研究概况
1.重要的理论文章
2.重要的线索著作
3.重要的学术专著
二、关于概念的讨论
1.一些观点
2.四个研究角度
3.延伸讨论:“亚洲新邪典”
三、本书里的一些想法
第一章 前邪典时期的电影狂热
一、默片时期:先锋艺术的“邪典化”
1.表现主义与《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2.超现实主义与《一条安达鲁狗》
3.两个重要概念:作者身份与“邪典作者”
二、有声电影初期:邪典电影的新类型和新途径
1.有声电影初期的概况
2.好莱坞电影的邪典化
三、结论
第二章 黄金时代的邪典电影
一、制片厂的终结:欧洲电影、B级片与剥削片
1.是谁终结了制片厂时代?
2.应对机制与邪典电影的新机会
3.欧洲艺术电影的邪典化:三个文本分析
4.So bad they are good:坎普感受力与坎普式邪典
5.结论
二、巅峰时期:青年亚文化运动与午夜场
1.渗入电影界的青年亚文化风潮
2.商业化的低成本:B级片与剥削片
3.独立电影的越轨风格:“高阶艺术”或“地下垃圾”
4.仪式性观影:前所未有的奇观
5.午夜场的代表之作:三个文本分析
……
第三章 后亚文化时代的邪典电影
结语
附录 世界邪典电影片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当我们谈论cult film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这是一个颇为庞大的问题。cult film在电影学界和电影爱好者之间,是一个非常有名,但又总是伴随着含混和误解的名词。它在电影发明的最早期就初露端倪,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集中爆发。但时至今日,也没有人能用一个清晰明确的语句来定义它。我认为,cult film是一种电影亚文化。与其他亚文化一样,它表面上看是怪异的、充满争议的、反对主流文化的、满足小众群体特殊诉求的,但同时,它又一直与好莱坞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若即若离:一方面,cult film挥舞着先锋的大旗,与前卫、实验、地下艺术风潮和青年亚文化运动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另一方面,商业资本在它的整个生产传播链条中若隐若现。cult film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它的影迷像其他亚文化社群一样被贴上了标签,作为对抗资本主义和霸权文化的先锋力量。进入21世纪,它则逐渐变成“随处可见……和重磅大片一样的强大的产业”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资本的商业运作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已经“收编”了cult film?我认为,不能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法看待这个问题。今天,媒介传播呈现碎片化、微型化、个体化的样态,阶级、种族、地域乃至代际间的区隔逐渐模糊,“高眉”和“低眉”趣味的论争被新的“无眉”(no brow)阶层所替代,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边界也日益消解了。比尔·奥斯歌伯(Bill Osgerby)所说的“后现代风格超市”或许最能描述这一事实。在后亚文化时代,cult film是流行趣味多样性的体现,从主流电影产业的角度看,它还成为特定的宣传策略和营销手段,被用来制造话题,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cult film的种种特质都对电影业的制作与发行模式产生了影响。因此,电子媒体时代的cult film不仅没有如一些评论家认为的那样消失,反而已渗透到电影产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厄内斯特·马太依斯(Ernest Mathijs)在《邪典电影读本》(The Cult Film Reade,2008一书中写道:“Cult is everywhere.”“cult film已经成为一项产业。”
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将cult film纳入电影学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关注独立艺术的风格和流变、边缘小众群体的行为和政治,挖掘更深层次的普遍问题——全球资本的流通、消费主义和新的媒介技术给世界电影产业带来了何种深刻影响,电影与日常生活之间、电影文本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何种变化等。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和英国的电影学者和文化研究者,开始从学术的角度关注cult film。研究方法经历了从符号学入手的文本阐释、以电影学手法进行的审美分析、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的田野调查和受众研究等。在我看来,cult film研究的关键在于历史化——不仅要了解cult film自身的起源发展,还要将其置于更广泛的知识框架中进行“历史透视”——在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在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在新旧媒体的更迭或并存中。同时,cult film与青年文化和地下艺术思潮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是一种真正的电影亚文化,而与之相对的主流电影文化,即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占据全球霸主地位的好莱坞电影文化。在本书中,我们将探索cult film是如何在好莱坞电影的大背景中发展的,形成了哪些概念、范畴、类型,表述了何种意识形态;如何在特定的时期显露出来、得到身份认同并被贴上标签;如何历经发轫、巅峰和衰落,最终转变为何种形态。与此同时,cult film的追随者,作为某种暂时的亚文化群体的成员,又是以何种方式彼此“联结”,乃至参与文本创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