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河湟两岸的土族在西北历史中扮演什么角色?藏传佛教和土族民间信仰有什么神秘仪式?土族热贡唐卡有着怎样的精彩?鄂崇荣先生领衔一流学者,全方位解读土族在生产、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点、亮点与成就,以及与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之上,用亲民的表达,配以大量的珍贵历史影像资料,通过新媒体技术,使传统图书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有效结合,运用数字技术,链接多部学术专著及论文,直通大型专业数据库,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土族文化提供指引。
|
內容簡介: |
《高原彩虹土族》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种。全书汇集一流的土族研究学术成果,从地理、历史、民俗、经济、宗教、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采用主题论述、典型分析、延展阅读、田野调查报告、以文解图、人物访谈、历史故事等叙述方式,全方位地阐述、分析、解读土族文化,为各民族读者了解、认识土族打造一张"文化名片"。
|
關於作者: |
鄂崇荣,土族,哲学博士,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研究中心副主任,青海土族研究会理事。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青海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土族文化研究,著有《土族民间信仰解读》等。
|
目錄:
|
前言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打造传世文化精
序言 文化彩虹中穿越 多重边缘中突破
民族概况 土族
本书导读示意图
第1章 河湟大地育土族人文地理
第2章 高原土族的往昔岁月历史和历史人物
第3章 丰富多元的精神世界宗教
第4章 口耳相传的文化密码民间文学
第5章 民族特色的审美世界服饰与艺术
第6章 亦悲亦喜,都是生命意识的变奏人生礼仪
第7章 人神狂欢的盛会民间节日
第8章 来青藏高原寻找彩虹故乡走进土族
|
內容試閱:
|
文化彩虹中穿越 多重边缘中突破 鄂崇荣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层峦叠嶂的祁连山南麓,河湟两岸的广阔地域,生活着近30万勤劳勇敢、善良朴实、宽厚好客而又能歌善舞的土族人民。这里是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等多民族杂居而处的地带,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过渡地带;这里是中原儒释道文化与西藏佛教本教文化、西亚伊斯兰文化、北方萨满文化的接触交叉地带,也是古往今来中原与西域或战或和、军事政治力量拉锯牵制的地带。土族便是在这样一个从地理、文化、宗教、军事等几乎每个方面都处于边缘的地带谋得一隅之地,不仅在夹缝中求得长久的生存延续,更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吸纳多民族优秀文化为己用,以开放包容却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构建了多元复合的民族文化,就像是土族妇女常常穿着的赤、橙、蓝、白、黄、绿、黑七色布块缝合的花袖衫一样,被称为彩虹文化。
从彩虹般绚丽的土族传统服饰到融信仰与审美于一体的唐卡绘画艺术,从神奇浪漫的神话故事到雄浑悲壮的英雄史诗,从古朴深厚的民俗生活到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无一不体现着土族传统文化广博而深厚的根基。而精美绝伦、绣法独到的土族盘绣,全民狂欢两月之久的丰收节庆土族纳顿,工艺传统、稞香四溢的土族酩馏酒,历史悠久的神秘傩舞土族於菟,也都是闻名海内外的显著的土族文化标志。 在文化夹缝中练就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 在迁徙与融合中成长的民族土族是古代鲜卑族的后裔,源于赫赫有名的吐谷(y)浑,属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永嘉(307312)年间,因水草之争,兄弟失和,作为庶长兄的吐谷浑率1700余帐部族从东北徒河之青山(今辽宁义县东北)踏上了西迁的征程。在西迁过程中阴山、陇右部落加入,最后迁居青藏高原,完成民族迁徙使命,逐渐与当地主要民族羌族杂居融合。后其孙叶延,以祖父名为国号和部族名。此后吐谷浑人先后兼并青海鲜卑、乞伏鲜卑、秃发鲜卑以及铁弗匈奴,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吐谷浑汗国最强盛时期,其疆域东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到今新疆。历史上土族与羌、氐、匈奴、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多个民族都有接触、融合,可以说与他民族的融合贯穿了土族历史的始终。
在甘肃兰州阿干镇一带曾流行过一首《阿干之歌》(阿干一词是土语兄长阿吾的变音),后被陈澄之先生收录在其编著的《伊犁烟云录》一书中。一些学者认为甘肃兰州阿干镇一带曾是吐谷浑后裔流亡聚居、繁衍生息之处,此歌可能是吐谷浑王的同胞兄弟慕容 因后悔激庶兄吐谷浑西迁,怀念手足之情而作。其辞曰:
阿干西,我心悲,
阿干欲归马不归。
为我谓马何太苦?
我阿干为阿干西。
阿干身苦寒,
辞我大棘往白兰。
我见落日不见阿干,
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 钱穆先生说: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土族现所居住地区河湟流域是非常典型的民族杂居区,位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半月形文化带的转折点上,多种宗教文化的接触或交叉结合地带。而河湟政治文化中心西宁逼介青海,环拱诸番,径通准夷,南达三藏,自古为用武之地,实属军事要塞。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土族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连接地带文化,文化碰撞和融合成为贯穿土族民族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历史上与他民族频繁接触和交往互动使得土族文化极易受到外部异质文化强烈而持久的影响。多元的生存环境塑造了土族坚韧、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河湟流域也是汉族、藏族、回族等民族文化的边缘和缓冲地带,文化地理环境的边缘性特征决定土族只有与外部文化和谐共处、积极汲取异文化精华,甚至还要学会忍耐妥协,放弃部分本民族文化,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多文化交融与过渡的半月形文化带 著名学者童恩正先生指出:在中华版图的框架内,存在着一条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带。这条文化带,自新石器时代起一直是畜牧和半农半牧的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它既是历史上华、戎集团的文明分野,同时又是其后诸族群彼此交往、互渗的文化传播带,而由于此地两边的农耕集团和游牧集团在环境与心态方面的不平衡,还导致了对双方都有深刻影响的历史后果。这个文化传播带是一条巨大的民族走廊,它由长城沿线以北东西向的草原民族走廊和沿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南北走向的藏彝民族走廊所组成,其转折点正在河湟流域,表明河湟流域具有多民族文化走廊枢纽的地位。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土族在周边主流文化或强势文化的包围之中,在长期与汉族、藏族等民族杂居的过程中,在坚韧地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固有特征和文化特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大量吸收和借鉴汉族、藏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文化再生产,重新构筑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正如著名人类学家许让神父所说,土人的风俗虽极受它邻居汉人和近亲西藏人的影响,但还保持着它的原形。它们还可以表示许多古代社会组织和游牧生活的秘密。如土族祖先崇拜中,郭石特帝帝出生于大冰雹之中的传说与鲜卑汗国可汗檀石槐的母亲吞雹而生檀石槐的故事母题相似;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土族妇女头饰扭达尔的多种样式仍保留着与先民吐谷浑的历史文化渊源,象征着不同的社会等级;互助土族地区的二次葬习俗和婚俗中牵赶象征纯洁、财富的白母羊等习俗隐含着古代羌族的遗俗。
多元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在不同程度上滋养和丰富了土族文化。与异文化交流、沟通,尤其与强势文化的接触和碰撞,造就了土族忍耐、坚韧、谦和的文化性格,对多文化的摄融和汲取造就了土族包容、开放的精神品格。土族在历史上从未主动与周边民族发生过较为激烈的文化冲突,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始终比较和谐。开放、包容、忍耐、坚韧、谦和等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是凝聚和延续整个民族的核心因素,使得长期在区域社会处于弱势和边缘的土族仍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保持独特的民族个性。 依时依势而变的文化色彩 从游牧到农耕,从开拓进取到安稳保守土族先民很早就脱离鲜卑文化的核心地区和文化母体。虽然吐谷浑人在迁徙建国后,先后兼并了青海鲜卑、乞伏鲜卑、秃发鲜卑以及铁弗匈奴,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但由于脱离原有核心区域和文化母体,起初受中原汉文化和西羌文化影响较深,后常受唐蕃强势力量的挤压和吸附,往返迁徙于河湟流域及其周围地区。因此,土族文化边缘性、多元性、复合性、薄弱性等特征造就了土族先民勇于开拓的精神和质朴淳厚的品性。如互助土族民间流传的《古然那斯布勒》的传说,古然那斯布勒翻译成汉语就是三岁的孩儿,讲述了土族的祖先,一个三岁的孩儿上天捉青龙,又上高山捉金牛,终是架不成辕,种不出庄稼。后来,他制服了一头黄牛,才犁开了地,种上了庄稼。这既隐含着土族先民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变的文化记忆,同时也反映了土族先民在繁衍生息过程中开拓进取的精神实质。《黑马张三哥》《蟒古斯》《拉仁布与吉门索》等土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反映了土族先民在与自然和社会黑暗势力的斗争中,能够经受任何磨难困苦的顽强意志和特有的生存耐力。此外,《秦边纪略》等地方文献记载的土人所据,悉依山傍险,屯聚相保,自守甚严,莫敢犯其疆域者等内容,反映出土族面对周围压力,通过内部团结凝聚起来,顽强地生存。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以及农耕文明强大的整合力,也使土族的文化面貌和文化心态都表现出农业的基本特征。《西宁府新志》记载和评价土族民俗质朴勤于耕稼。在土族传统节日纳顿节中,有一个古老的保留节目《庄稼其》,情节为老人谆谆教诲后辈安心务农,这反映了农业生活环境对土族精神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以农为本的生活方式,使土族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安土重迁、知足常乐的社会心态,使土族人注重实际,追求稳定。另一方面,相对富庶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与周边强势民族长期的博弈和妥协,加之受藏传佛教文化、中原儒道文化的浸染,土族宗教信仰氛围浓厚,形成了调和折中的处世方法、重安稳保守的社会心态和安于天命、温良和顺、习惯服从于各种权威的民族性格。这使土族先民创业时期勇于进取的精神日渐弱化。 土族文化是一种颜料圈 著名土族学者吕建福曾将土族文化比作一种颜料圈,土族传统文化即东胡文化为白色、汉族文化为绿色、藏文化为红色,当传统文化受藏文化影响时多出现红色,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时多呈现绿色。当我们观察土族整体文化时可以发现和体会到这种文化特征。土族文化因其成员分布及居住地域之不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征。明清时期,土族尚遍布于河湟、洮岷之地,清代后期以来,河湟及洮岷流域的土族从连片分布变为缩到几个孤岛上。因为分布格局的变化以及受周边民族文化之影响,形成了同一民族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民和土族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同仁、卓尼、天祝等地土族受藏族文化影响较深,互助、大通等地土族则一方面受汉藏文化双重影响,一方面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在历史记忆、风俗习惯、生产方式、民间信仰等方面,各地土族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土族文化内部呈现出的多样性,凸显出土族文化持久的生命活力。当然,随着今天土族内部交流的不断加强,各地不同文化因素相互融合的现象又有回归的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