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相助

書城自編碼: 350973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者: [美]凯瑟琳·斯多克特 著,季凌婕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5776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7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炙野(全2册)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女人的胜利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編輯推薦:
豆瓣8.8分电影原著小说
女性影评人协会奖*女性电影奖得主
连续100周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Goodreads读书网站1,231,595位读者五星推荐
黑人自带病毒?
女人只是附庸?
这些观点现在看来十分荒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南部却很有市场。
在那时身为黑人,又是女性,岂不是底层中的底层?
偏偏有人不肯认命几个黑人女佣和一位白人小姐联起手来,勇敢走出自己的路。
內容簡介:
当你勇敢做自己,全世界都会帮你。
1962年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22岁的白人女孩斯琪特刚从大学毕业,她梦想成为作家,但她的母亲却希望她早点嫁人。斯琪特的朋友希莉正在起草一份倡议书,她担心黑人身上带有病毒,提议各家各户为帮佣另盖厕所当时几乎每个白人中产家庭都有一位黑人帮佣。
对此感到不平的斯琪特找到两位帮佣带大了17个白人小孩的艾比琳和厨艺超群的米妮,希望她们鼓起勇气,讲出为白人家庭工作的真实经历。她还想收集更多故事并写成一本书,为黑人帮佣发声。
在那个黑人和白人在公交车上必须分开就座,甚至不能去同一家商店购物的年代,斯琪特大胆的举动让她自己、艾比琳、米妮,以及很多人的人生就此改变
關於作者:
作者:
凯瑟琳斯多克特
1969年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市,在亚拉巴马州立大学获得文学与创作学位,毕业后移居纽约,从事杂志出版与市场营销工作。《相助》是她的小说处女作,出版后一鸣惊人,屡创销售纪录,使她一跃成为顶级畅销书作家。

译者:
季凌婕
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中国研究专业,现任教香港中文大学。曾获第30届梁实秋文学奖翻译类(英译中)译文组评审奖。译有大卫尼克斯小说《恋爱学分》。
內容試閱
太少、太迟
凯瑟琳斯多克特自述

我家的女佣迪米特里曾经说过,在密西西比州能热死人的夏日田地里摘棉花,大概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消遣活动了要是不算摘秋葵的话,秋葵和棉花一样,也是一种扎手的低矮植物。迪米特里常常对我们诉说她小时候摘棉花的种种故事,一边笑着冲我们摇晃手指,警告我们可千万别去尝试,就好像一群有钱人家的白人小孩也会像染上抽烟酗酒的毛病一样,深陷摘棉花的泥沼不能自拔。
一连四天,我不停地摘啊摘。之后我低头一看,皮肤上全起了泡。我跑去给妈妈看,我们谁也没在黑人身上见过这样的晒伤。那不是白人才会有的毛病吗?
我那时还太小,还不明白她这些话一点也不好笑。迪米特里1927年出生在密西西比州兰普金,她生不逢时,大萧条时代随即到来,正好让孩童时代的她切身体会到身为佃农家庭的贫穷黑人女性是什么滋味。
迪米特里二十八岁时来到我爷爷家,负责做饭打扫。那时我爸爸才十四岁,我叔叔才七岁。迪米特里矮矮胖胖,肤色很深,那时她已经嫁人,丈夫名叫克莱德,是个卑鄙又粗暴的酒鬼。我每回向她打听她丈夫,她都闭口不提。可是除此以外,她整天都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
上帝啊,我真喜欢和迪米特里聊天,放学后,我总是陪她坐在奶奶的厨房里,一边听她讲故事,一边看着她搅拌烤蛋糕的材料或是做炸鸡。她做的饭好吃极了。凡是在我奶奶家吃过饭的人,总是赞不绝口。你要是尝过迪米特里做的焦糖蛋糕,就能明白什么叫被爱包围的感觉。
可是在她吃午饭休息的时候,我和哥哥姐姐都不被允许去打扰她。奶奶会说:让她单独待会儿,让她吃饭,那是属于她自己的时间。我只好站在厨房门口,焦急地盼着能再回到她身边。祖母想让迪米特里休息一会儿,好接着干活儿,更不用说黑人吃饭时,白人不该同桌而坐。
白人和黑人之间的这些规矩,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看见黑人社区的居民,哪怕他们都衣着光鲜、生活无忧,我依然觉得他们可怜。现在承认这一点也让我羞愧不已。
可我从未觉得迪米特里可怜。有好几年,我都觉得她能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在一间体面的宅子里有份稳定工作,给白人基督徒打扫卫生,实在是非常走运。不过这也是因为迪米特里自己没有孩子,我们就觉得自己填补了她人生中的这片空白。要是有人问她有几个孩子,她会伸出手指说三个。她指的就是我们:我姐姐苏珊、我哥哥罗伯,还有我。
虽然我的哥哥姐姐不愿承认,但我是和迪米特里最亲近的那个。只要德米特里在旁边,没人敢惹我。她会让我站在镜子前,说:你真好看,是个好看的小姑娘。虽然我那时显然不算好看。我戴着副眼镜,一头干枯的棕色头发。我还固执地讨厌浴缸。妈妈总是不在城里。苏珊和罗伯也嫌我烦,不愿理我,我感觉自己没人要。迪米特里看得出来,便过来抓着我的手,安慰我说没事。

六岁时,我父母离婚了。迪米特里对我来说就更重要了。每回妈妈出差,爸爸就把我们几个孩子安置在他当时经营的汽车旅馆,让迪米特里过来照顾我们。我会趴在迪米特里的肩头哭个不停,想妈妈想得发起了烧。
那时候,我的哥哥姐姐已经长大,不再需要迪米特里了。他们躲在汽车旅馆的阁楼里和前台服务员打牌,拿吧台的吸管当筹码。
我还记得自己看着他们,嫉妒他们年纪比我大,有一次我也心想,我不是小孩子了,不一定要守着迪米特里寸步不离,其他人都在打牌呢。
于是我也加入牌局,结果当然啦,我在五分钟之内就把所有吸管都输得一干二净。我又回到迪米特里腿上,生气地看着他们打牌。可是没过一会儿,我就把额头靠在她柔软的脖颈间,她轻轻地摇着我,好像我们俩坐在船上似的。
你就该待在这里啊,和我在一起。她一边说着,一边拍拍我发烫的腿。她的手总是冰冰凉凉的。我看着哥哥姐姐打牌,对于妈妈不在身边也没有那么介怀了。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电影中、报纸上、电视里一连串对于密西西比州的负面描述让我们这些本地人都变得小心提防。我们内心交织着骄傲与惭愧之情,但主要是骄傲。
不过,我还是离开了密西西比州,二十四岁时搬到纽约。在这个过客匆匆的大都市,人们见面第一个问题总是:你从哪儿来?我会回答:密西西比。然后我就等着。
要是对方笑着附和:我听说那里风景很美,我便说:我老家的黑帮命案数在全美排名第三。要是对方惊叹:天哪,能离开那个地方,你一定很高兴吧,我便怒目而视:你懂什么?那里风景很美。
一次屋顶派对上,一个貌似从那种大都会北方铁路会经过的富裕白人城镇来的男人喝醉了,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说是密西西比。他冷笑一声,说:真是不幸。
我立刻抬起脚上的细高跟鞋,对准了他的脚踩下去,又花了十分钟教育他,告诉他威廉福克纳、猫王、B.B.金、奥普拉温弗瑞、吉姆亨森、菲斯希尔、詹姆斯厄尔琼斯,以及《纽约时报》的美食编辑及评论家克雷格克莱本都是从那里来的。我还告诉他,第一例肺移植和心脏移植手术都是在密西西比州做的,美国法律系统也是由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奠定了基础。
我那时很想家,正等着他这样的人送上门。
我并不怎么温柔,也不太淑女,那个可怜的男人窘迫地走开了,整场派对都一副紧张兮兮的表情。但是那些话我不得不说。
密西西比就像是我的妈妈,我怎么抱怨她都行,但若是有谁胆敢在我身边说她一句坏话,那他可就自求多福吧,除非那人也是密西西比的。

我在纽约期间完成了这本书,我认为这要比在密西西比州写这本书更加容易。不用直视着那一切,距离让我能看得更通透。置身于这座快节奏的呼啸都市,放慢思绪,沉入回忆,也让身心得以放松。
《相助》一书大体来说属于虚构作品。不过我在写作过程中,也常常想到我的家人会怎么看待这本书,迪米特里又会有什么想法,虽然她早已过世。很多时候,我都害怕自己这样以黑人口吻写作,是不是正跨越一条危险的界线。我担心自己无法描述这样一段关系,它充满温情,在我的生命中影响甚巨,却在美国历史和文学作品中被牢牢刻画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我读到豪厄尔雷恩斯的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格雷迪的礼物》,觉得满心感激:对于美国南方出身的作家来说,最棘手的主题莫过于,那个不公正的种族隔离世界里黑人和白人之间的交情。因为那样的社会构筑于虚伪之上,便令种种情感都变得可疑,使人无从得知,人与人之间怀抱的究竟是真挚情谊,还是一时怜悯,抑或只是现实权宜。我读到这段话,不禁心想,他是怎么做到用这么简洁的一段话就把问题说清楚的?我那时正为同样暧昧不明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觉得它像条滑溜的鱼一样难以把握。雷恩斯先生却短短几句就说得清楚明白。我很高兴得知,在这样的挣扎求索中,我并不孤单。
一如我对密西西比州的感情,我对《相助》一书也同样内心极为矛盾。对于白人和黑人女性之间的那些界线,我生怕自己说得太多。有人曾教导我,不要讨论这样令人不快的事情,会显得既没教养也不礼貌,而且可能会被人听见。
但恐怕我还是说得太少了,在密西西比州家庭里干活的黑人女性生活之艰辛,白人家庭和黑人帮佣之间爱意之浓厚,时间有限,我的笔墨都难以尽描。
我所能确定的只有一点:我并没有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能够对一位密西西比州黑人女性真正感同身受,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认为那种感觉是任何给黑人女性开支票发薪水的白人女性都无法真正知晓的。但是,尝试去理解才是人性中最重要也最可贵的品质。书中有一句话我尤为珍视:这不正是这本书的意义吗?要让女人们意识到,你和我,我们是同样的两个人。我们之间的距离并非难以逾越,没有我曾以为的那么遥远。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我家从没有人问过迪米特里,在密西西比州当一个黑人、为白人家庭干活是种什么感受。我们从没想过要这么问。那只不过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没人觉得有探究的必要。
很多年来,我都暗想要是自己那时已经长大,又有头脑,懂得用这个问题问问迪米特里就好了。她去世时,我才十六岁。这么多年来,我都在想象着她会怎么回答。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原因。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