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內容簡介: |
至少在近几千年,家庭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世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但在近代中国,家庭却沦为革命的对象。这样一种挑战人类基本社会体制和普遍伦理的反常现象,却长期被中外学界视为正常,甚或作为一个正面现象坦然接受,迄今亦然。本书研究近代中国的家庭革命,探讨这一视反常为正常的现象何以发生及怎样发展。在传统政教体系崩溃的进程中,家庭面临国家、天下(世界)、个人、社会等等力量的冲击而丧失了未来的过程。家庭革命是相当复杂、深刻的,既包括进步改良之意,也包括根本废除之意。中国在近代国际竞争中的失败,造成读书人不仅激烈质疑传统,也开始对人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并试图重新构建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家庭革命虽更多表现为负面的批判和改革,其实集破坏性与建设性于一体。当然,本研究不是考察实际生活中的家庭功能失调的社会问题,而是讨论读书人看待家庭的眼光的转变。本书在言、行互动中考察观念的变迁,还会关注情感与思想的关联以期凸显近代中国的某些特性。
|
關於作者: |
赵妍杰,1983年2月生,山西榆次人。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3年获得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3~201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社会史。在《近代史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
目錄:
|
引言/001
第一部分 家庭革命的兴起与革新家庭的思考
第一章 为国破家:清末家庭革命之肇兴/021
一 为国破家的革命/021
二 从非议礼教到打破三纲、五伦/026
三 家庭形象的负面化/031
第二章 面向未来:废婚毁家以重构社会的尝试/036
一 想象一个无家庭的未来/037
二 构建一个无家庭的理想社会/047
三 拿什么来凝聚社会?/056
第三章 从劝诫到禁止:近代中国关于早婚的言说及其影响/061
一 群体与个体的互渗:早婚有害的论述/062
二 对于应该何时结婚的讨论/069
三 通过法律禁止早婚/074
第四章 从合礼到非法:纳妾制度的有罪化/083
一 纳妾制度成为专制时代的象征/084
二 人道、人格与人伦的关怀:纳妾有害的社会舆论/088
三 从舆论走向党义、国法:纳妾制度的有罪化/093
第五章 儿童公育及其争议/102
一 探索理想的养育模式/104
二 妇女解放呼吁儿童公育/111
三 作为社会根本改造的一部分/113
第二部分 苦与乐:五四时期对家庭的想象与憧憬
第六章 从活老虎到垂死之老虎:从孝道地位的下降看五四时期的家庭革命/121
一 孝道在中西、公私、新旧竞争中的窘境/123
二 从金科玉律到朽木粪土:打破孝道的迷信/126
三 非孝引起的社会涟漪/132
四 孝本天性:质疑和批评非孝的声音/137
第七章 为了人生幸福:五四时期家庭革命的个体诉求/143
一 快乐的天堂:西洋小家庭正面形象的确立/143
二 活地狱:旧家庭形象负面化的高潮/150
三 从地狱到天堂:小家庭是第一椿事/154
四 婚姻革命:亲子之间的冲突与对峙/161
五 从多重视角反思五四时期的家庭革命/171
第三部分 情感对制度的冲击:新婚姻观念的几个核心主张
第八章 被误解的自由:自由恋爱的想象及其对两性关系的冲击/181
一 西方自由恋爱思想的冲击/181
二 争议中的自由恋爱/188
第九章 先恋爱后结婚:从性和爱的角度看婚姻/196
一 恋爱结婚:渴望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197
二 被神圣化的爱情:恋爱至上主义的流行/207
三 为情所困的烦闷青年/214
第十章 离婚自由:五四前后婚姻解体的去道德化及正面化/221
一 离婚是文明还是罪恶?/221
二 如何面对旧式妻子?爱情冲击下的新问题/227
三 离婚是药还是病?/232
四 离婚是女权还是男权?/235
第四部分 个人与互助:家庭革命的社会脉络
第十一章 烦闷的我:家国秩序解体后的个人/247
一 从天下看家庭:争做无家庭的世界民/247
二 思想解放后的烦闷青年/250
第十二章 试验新生活:五四后北京工读互助团的家庭革命/261
一 走向实践的家庭革命:工读互助团的组建/261
二 一场恋爱风波/267
三 工读互助团的解散及其引起的反思/272
第五部分 比较视野中的家庭革命
第十三章 以礼服定文野:婚礼标识所见之中西与城乡的互动/285
一 从中西到文野:文明结婚礼的兴起/286
二 从文明结婚礼看城乡与礼俗的缠结/292
第十四章 从家庭在西方思想中的地位反思近代中国的家庭革命/300
一 废家思想的系谱/300
二 重家的传统/305
三 向往集体生活/318
结论/324
参考文献/336
后记/367
|
內容試閱:
|
序
罗志田
赵妍杰的书即将出版,她给我以写序的荣幸,我甚乐为之。在我指导的北大学生中,只有两位是从本科就跟我念书的,赵妍杰是其中之一。那时她的学位论文就选了近代中国的家庭革命。此后她到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读硕士,接受了常春藤大学的系统训练。拓宽了视野后,回到北大继续跟我念博士,学位论文仍是家庭革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却也艰难的题目,让她在后来投稿、申请项目的审查路上遇到不少磨难。
学位论文的选题,是一个长期困扰大学师生的问题。顾炎武提出的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是我所知的最高标准。其次则如陈寅恪所说,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进而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但这样的标准,恐怕对现在的博士生导师也太高了。相对实用的,是陈垣教子的论文标准,即最好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盖若人人皆知,则无须再说;若人人不知,则又太偏僻太专门,人看之无味。这可能是从顾炎武所说化出,不过大大降低了要求,且父爱所在,还稍带功利的考虑。
我自己教书时,是把这些前贤提出的可能选择都告诉学生(因为不世出的学人也许就在其中),同时建议他们不妨现实一点,取折中的标准。最简单的,是研究那些确实人人都想知、应知而未必知的人与事。这样容易被人接受,也有实际的贡献。稍难一些的,是处理那些人人都认为应该知道,或认为已经知道,而其实又未必知道,或不怎么知道,或知道得不清楚的内容。这类题目涉及的内容仿佛众皆认可,却需要厘正,可以对我们认识历史有实质的推进。
从前以为这样的选题虽不是最好的,却可能是较合适的。然而事实证明我对今日学界的了解不足,故教书不够成熟。因为不少后一类题目是别人以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无须继续探讨;或在历史上无足轻重,没有研究的价值。而刊物送外审,当然是送给本行的专家。行内的有些定论,就是他们构建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