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內容簡介: |
《地方性知识、日常生活实践与中国社会转型》立足于地方性知识,从微观社会的视角探讨普通人经营和运作日常生活实践所使用的技术和策略以及参与、建构与塑造宏观中国社会转型的具体路径和内部机制,进而提出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一种微观模式,深刻认识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如何在中国社会转型中交织在一起,演化成为共时性的并置和叠加。
|
內容試閱:
|
只有深入一个经验的具有历史处境的现实特殊性中,才能理解社会世界最深刻的逻辑。
布迪厄
传统研究大多站在政治、经济等主要社会制度的宏观视角上探讨中国社会转型的逻辑,将现代化和市场化转型等同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忽视了中国社会转型在微观层面的运作,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而地方性知识虽然常常具有其内在的运行逻辑,但它从不是宏观社会变迁的旁观者,而是对后者的积极回应。因此,从地方性知识可以考察国家与地方相互关联的微观机制,以及地方民众如何应对国家力量。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放置到地方性知识之中,考察日常生活实践的特性、过程、机制等微观社会运行的逻辑,揭示出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是本书主要的研究思路。
日常生活实践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情境的特殊经验,其过程、机制与逻辑是梳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独特经历,认识中国社会转型途径的事实基础和关键所在。在实践生成的动态过程中认真审视国家与民众的互动,凸显民众的主体性、创造性与策略性。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社会行动,是参与、建构与塑造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路径。
日常生活实践,是指社会生活的实际运作过程和具体行动方式,其本质特征在于实践性。行动主体运用实践的技术、精妙的策略来创造和变革日常生活,以特有的方式理解、顺应或抵制社会秩序。正是日常生活的实践性、主体性、动态性和策略性,将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个人困扰与社会结构的公共议题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而缝合了日常生活的微观经验材料与宏观的社会转型理论探讨之间的裂隙。交往行动理论、实践理性与反思社会学等均体现了这一研究趋势。立足于日常生活实践的视角揭示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逻辑,是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析范式。
作为把握社会变迁的一种理论工具,转型的概念和思想来源于国外学者对于苏东剧变所带来社会变革的思考。经济学率先对该问题做出探索和回应,将以往的焦点从价格和货币理论转向了经济成功的制度环境,强调制度建设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发展出了转轨经济学,即转型经济学。在转型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学也积极加入转型的讨论中。新布达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伊亚尔、塞勒尼、斯达克等,借鉴古典社会学理论对古典资本主义的研究,提出了新古典社会学理论,用以解释向资本主义转型这一进程。例如,Burawoy就将苏东剧变定义为第二次大转型,以对应于古典社会学解释市场经济转向的第一次大转型,并呼吁社会学积极面对和解释这一巨变。
新古典社会学理论思想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中国社会学者的回应,并把它作为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变迁实践的一种思路。什么是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如何?这是国内学者讨论最为集中的两个问题。有学者主张社会转型具有两重意义,一是指广义转型论,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二是指狭义转型论,即新布达佩斯学派所主张的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转型,并坚持广义转型论才符合中国社会转型的真正含义。也有学者用文明转折从共产主义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路径来理解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以对应于传统社会学关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研究。还有学者将中国社会转型界定为一种全面性的结构变动,尤其强调在政府和市场之外,更要重视结构转型这一影响因素。此外,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资源分配关系的变化⑥等转型特征来分析中国社会变迁,也是一种非常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