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NT$
398.0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NT$
857.0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編輯推薦: |
黄绾一生好古深思,闳览博物,著述宏富,经学著作有《易经原古》《书经原古》《诗经原古》《礼经原古》《春秋原古》《四书原古》《大学中庸古今注》《庙制考议》等,政论著作有《思古堂笔记》《知罪録》《石龙奏议》《云中奏稿》《边事奏稿》《边事疏稿》等,哲学、文学著作有《困蒙稿》《恐负卷》《石龙集》《久庵文选》《明道编》(亦作《久庵日録》)等。此外,参修过《明伦大典》,编理了《阳明先生存稿》、《桃溪类稿》等。晚年开展对宋明诸儒学术思想的批判,提出具有复古倾向且成一家之言的艮止执中之学,堪称中晚明时期王门内部自觉修正王学之先驱者。
|
內容簡介: |
此书为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的一种。本书为明代阳明后学黄绾的文集。新编黄绾文集以《石龙集》为蓝本,以《久庵先生文选》《知罪录》《明道编》等为主要补充文本,并收录散见于明人文集、地方志、家乘史料中的黄绾佚文,厘定为四十卷,并附录序跋、行状、传记等资料,成为迄今较完整的黄绾著述集。
|
關於作者: |
黄绾(14801554),字宗贤,号石龙,又自号久庵山人,浙江黄岩人。是明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历任南京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等职。
黄绾青年时期师从理学名家刻苦学习,中年时期与王阳明、湛若水等心学大师结盟共学。曾一度服膺于阳明致良知之学并创办石龙书院而致力于在浙南一带传播弘扬阳明学;阳明殁后,多次上疏为阳明争取名分,撰有《阳明先生行状》,辑刊过阳明存世文献,还将王阳明哲嗣王正亿抚养长大,并将女儿嫁给他。晚年隐居翠屏山,著书讲学终老,开展对宋明诸儒学术思想的批判,提出具有复古倾向且成一家之言的艮止执中之学,堪称中晚明时期王门内部自觉修正王学之先驱者。
|
目錄:
|
出版緣起
編校説明
卷一
賦一
惜志賦一
江離賦 有引一
謝知賦二
歸志賦三
太史石賦四
浩齋賦 有引五
文昌辭五
介庵賦 有引六卷二七
雜言詩七
賜觀文華殿詩 有序七
匪霜 贈余子華八
河之水 有引九
青青水中荷九
五言古詩一○
雜詩 五首一○
志懷 有引一一
有感 有引一一
贈張太史常甫省覲一一
留别吳廷勉一二
留别梁仲用一二
贈鄭伯與歸鹿門一二
病中習辟穀寄陽明甘泉 二首一三
荷鋤一三
新開凌霄嶺一三
少谷鄭繼之訪予紫霄因結亭
留之一四
與繼之紫霄夜坐一四
贈繼之一四
贈山人一五
贈周别駕以成 三首一五
玉輝堂一五
别四弟宗博一六
示兒承文一六
送解冲還鄉一六
送鄭道還鄉一七
寫松屏贈劉仲賓秋官一七
恭和賜輔臣張少保聖製一八
承詔恭和聖製敬一亭詩一八
贈李廷公罷官歸一八
碧溪書屋一九
贈方司教棟一九
贈周宸分教金谿一九
登明遠樓觀校士次楊夢羽韻二○
露觔廟二○
别陳顯奇歸僊居二○
詠懷二一
感秋 三首二一
懷遠二二
俠游二二
贈李生朝紳二二
和游僉事遊靈巖韻二三
己亥歸舟逗風蔡家莊見田舍土垣
茅茨朴野有類太古慨然興懷二三
田居 六首二三
九日二四
遠懷 七首二五
力耕 三首二六
懷龍丘吳君二六卷三二七
七言古詩二七
畫山水歌二七
山人歌二七
桃源書屋歌二八
雁蕩篇和許松臯憲副二八
筠溪歌為黃仲實提學賦二九
通明洞為陸伯載進士賦二九
雙槐歌為黃才伯父賦三○
洪水歌三○
和浚川九日登觀音巖歌三一
奉壽太淑人八十歌三一
節婦詞為周御史母賦三二
贊治堂歌和王浚川韻與夏桂
洲賦三二
古石歌三二
雲壑壽歌三三
白紵詞 二首三三
感慨歌送周士器太守三四
飛虹硤歌三四
雲壁樓歌三五
胡為吟 在二公亭作三五
伊人吟 在少谷亭作三六
惻邊行贈陳太守三六
贈閩族弟希白會試三七
玉溪圖歌贈石廉伯三七
題百雀圖三八
贈蔡生三八
送曾明卿守茶陵歌三九
松圖歌贈張元益三九
凭翠樓歌贈林世善四○
歌辭樂府四○
應制恭和聖製大報歌四○
短短床 二章有引四一
採蓮曲 三章四一
佛郎機次陽明韻四一
陳母歌 六首有引四二
三五七言次桂洲韻四二
遊女曲次桂洲韻四三
五言律詩四三
與鄭繼之郡齋讌集次顧太守華
玉韻時武宗皇帝尚北狩四三
吊章東雁 有引四三
方思道聞余與鄭繼之結亭紫霄
作詩期隱次韻招之 二首四四
惠山四四
遊梅花水四四
飛絮和孫評事四五
留臺賞牡丹四五
再遊梅花水四五
觀音閣眺望四六
燕子磯送黃誠甫四六
輓高廉憲先生四六卷四四七
五言律詩四七
登焦山四七
新豐阻雪四七
哭二泉先生四八
送吳縣丞達之四八
輓張宜人四八
壽南塘四九
題張子書侍御具慶膺封册四九
巾峰席上四九
遊寒巖四九
遊明巖五○
清風祠五○
送甘泉少宰改官北曹五○
贈張惕庵都憲五一
次韻邊華泉聽雨 二首五一
齋廬有感五一
三友軒五二
遊牛頭寺五二
......
刑部右侍郎東瀛王公神道碑銘
五三五
亡舅黟縣訓導鮑先生墓誌銘五三八
明温州知府郁君墓碑銘五三九
金貞婦墓碣銘五四一
明奉政大夫南京吏部考功
郞中無逸林公墓碑五四三
明處士松金翁墓碣銘五四五
東盤山生壙自銘五四九卷二十八五五○
祭文五五○
祭張東白先生文五五○
奉統五府君入象德祠文五五一
告祖考文五五二
祭方石先生文五五二
祭湛太夫人文五五三
奠英國公文五五三
奠西涯先生文五五四
祭徐曰仁文五五四
奠章東雁文五五五
祭實翁先生文五五五
應召告祖考文五五六
奠朱白浦侍御文五五六
奠戴子良方伯文五五六
奠鄭少谷文五五七
奠林典卿文五五七
奠蔡親翁文五五八
奠表叔金一峰文五五八
祭徐御史母文五五八
奠黃誠甫母文五五九
奠席元山先生文五五九
奠陳石峰先生文五六○
奠應天彝母文五六○
奠王鳳林文五六○卷二十九五六一
祭文五六一
奠長兄五弟墓文五六一
奠徐封君文五六一
先祖焚黃文五六二
先考焚黃文五六二
亡室鍾氏焚黃文五六三
祭陽明先生文五六三
祭陽明先生墓文五六四
奠余子華通政文五六四
奠王南泉文五六五
奠鄭伯興廷尉文五六五
奠葉山南文五六六
奠方思道父文五六六
奠張東軒先生文五六六
奠呂仲仁母文五六七
奠霍詹事母文五六七
奠韓尚書文五六七
祭謝木齋閣老文五六八
奠張侍郎父文五六八
奠侯郎中文五六九
祭張尚書文五六九
祭方思道文五七○
祭李遜庵宮保文五七○
奠王母蔣太淑人文五七一
祖妣蔡夫人焚黃文五七一
雲中葬冤民亡伍文五七二
祭仲兄文五七二
奠葉母符氏文五七三
奠王東瀛司寇文五七三
方石先生遷葬告文五七四
祭舅氏嶼南鮑翁文五七四
奠金貞婦墓文五七四
祭洞黃山靈文五七五
祭洞黃先墓文五七五
祭十三叔父兩峯府君文五七六
祭鍾氏墓文五七六卷三十五七七
奏疏五七七
大禮第一疏五七七
大禮第二疏五八○
大禮第三疏五八一
大禮私議五八五
止遷獻帝山陵疏五九二
諫止獻帝入太廟疏五九四
論上下情隔疏五九五
論聖學求良輔疏五九七卷三十一六○一
奏疏六○一
論治河理漕疏六○一
議江西軍功疏六○五
論治機疏六○八
瀝忠乞休疏六一二
論刑獄疏六一七卷三十二六二四
奏疏六二四
明是非定賞罰疏六二四
星變陳言疏六二九
上明罰安邊疏六三三卷三十三六三七
奏疏六三七
遵聖諭敷王道以永定人心疏
六三七
昭聖功明國是伸大義示四方
萬世疏六四○
賜考妣祭葬謝恩疏六四四
定廟謨疏六四五卷三十四六四八
久庵日録卷一六四八卷三十五六六七
久庵日録卷二六六七卷三十六六七九
久庵日録卷三六七九卷三十七六八八
久庵日録卷四六八八卷三十八六九七
久庵日録卷五六九七卷三十九七○二
久庵日録卷六七○二卷四十七一四
附録一序跋七一四
書困蒙稿(明) 夏鍭七一四
書恐負卷後(明) 夏鍭七一五
書武侯新傳後(明) 夏鍭七一五
石龍集序(明) 王廷相七一六
石龍集後序(明) 葉良佩七一七
雲中疏稿序(明) 葉良佩七一九
洞黃黃氏世德録序
(明) 葉良佩七二○
明道編序(明) 林文相七二一
明道編跋(明) 黃承德七二二
明道編跋(明) 吳國鼎七二三
黃久庵先生文選序
(明) 湯聘尹七二四
久庵先生文選凡例
(明) 李時漸七二六
附録二行狀、傳記七二七
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黃公綰
行狀(明) 李一瀚七二七
洞山黃氏宗譜黃綰傳
(明) 黃承忠七二九
明實録黃綰傳
(明) 張居正等七三四
兩浙名賢録黃宗賢先生
(明) 徐象梅七三五
名山藏黃綰傳
(明) 何喬遠七三六
弇山堂别集黃尚書綰行狀
(明) 王世貞七三七
嘉靖以來首輔傳黃綰傳
(明) 王世貞七三八
禮部志稿尚書黃綰傳
(明) 俞汝楫七三八
南京都察院志黃綰傳
(明) 施沛七三九
橫雲山人集明史稿黃綰傳
(清) 王鴻緒七四○
明史黃綰傳
(清) 張廷玉等七四四
姚江淵源録黃綰傳
作者不詳七四七
明儒林録黃綰傳
(清) 張恒七四八
理學宗傳黃宗賢綰傳
(清) 孫奇逢七五○
明儒學案尚書黃久庵先生綰傳
(清) 黃宗羲七五三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黃綰傳
(清) 孫岳頒等七五五
雍正浙江通志黃綰傳
(清) 嵇曾筠等七五六
雍正山西通志黃綰傳
(清) 覺羅石麟等七五六
嘉慶太平縣志黃綰傳
(清) 戚學標等七五七
三台詩録黃綰傳
(清) 戚學標等七五八
|
內容試閱:
|
編校説明
黃綰,字宗賢,號石龍,又自號久庵山人、久庵居士、石龍山人等,後世學者稱久庵先生、久翁先生。明浙江布政司台州府黃巖縣(今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北城街道新宅村)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十年二月十一日(公元一四八○年三月三十一日),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九月初四日(公元一五五四年九月三十日),享年七十五歲。作為明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與社會活動家的黃綰,一生經歷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為官二十餘載,先後四次出仕,又四次請歸,穿梭往來於北京、南京之間,歷任後軍都督府都事、南京都察院經歷司經歷、南京工部營繕司員外郎、南京刑部員外郎、《明倫大典》纂修官、光禄寺少卿、大理寺左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詹事府詹事、南京禮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等職。因任南京都察院經歷時,積極參與了嘉靖初的大禮議活動,並與張璁、桂萼、席書、黃宗明、方獻夫、霍韜等極力主張繼統不繼嗣;任禮部左侍郎時,作為欽差成功撫戡了大同兵變,而受到嘉靖帝的賞識與信任,後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
作為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的黃綰學富五車、志在天下,畢生以學聖人之學而明道為己任,青年時期師從理學名家謝鐸而刻苦用功於程朱理學。中年時期,與王陽明、湛若水等心學大家結盟共學,曾一度服膺於陽明致良知之學並創辦石龍書院而致力於在浙南一带傳播弘揚陽明學;陽明殁後,多次上疏為陽明爭取名分,撰有《陽明先生行狀》,輯刊過陽明存世文獻,還將王陽明哲嗣王正億撫養長大,並將女兒嫁給他。晚年因出使安南未成而落職閑住於黃巖老家,隱居翠屏山,以讀書、著書、講學終老,開展對宋明諸儒學術思想的批判,提出具有復古傾向且成一家之言的艮止執中之學,堪稱中晚明時期王門内部自覺修正王學之先驅者。
黃綰一生好古深思,閎覽博物,著述宏富,經學著作有《易經原古》、《書經原古》、《詩經原古》、《禮經原古》、《春秋原古》、《四書原古》、《大學中庸古今注》、《廟制考議》等,政論著作有《思古堂筆記》、《知罪録》、《石龍奏議》、《雲中奏稿》、《邊事奏稿》、《邊事疏稿》等,哲學、文學著作有《困蒙稿》、《恐負卷》、《石龍集》、《久庵文選》、《明道編》(亦作《久庵日録》)等,家乘編纂有《洞黃黃氏世德録》、《家訓》等。此外,參修過《明倫大典》,編理了《陽明先生存稿》、《桃溪類稿》等。黃綰之著述,徐象梅撰《兩浙名賢録》、慶霖等修《(嘉慶)太平縣志》、黃虞稷著《千頃堂書目》、嵇曾筠等修《(雍正)浙江通志》、陳寶善等修《(光緒)黃巖縣志》、王棻著《台學統》、項元勳編《台州經籍志》、喻長霖等修《(民國)台州府志》、楊晨編《台州藝文略》等皆有載録。黃綰遺稿號數百卷,可惜大多以海寇殘毁散逸而不存於世;今存者僅有《石龍集》、《久庵先生文選》、《知罪録》、《明道編》及散見於明清學者詩文集(諸如《王陽明全集》、《明儒學案》、《名臣經濟録》等)、家乘(《洞黃黃氏宗譜》)、地方志(如《光緒太平續志》、《(光緒)樂清縣志》、《(雍正)浙江通志》)等史料之中的佚詩文若干篇。兹就編校者目前所掌握的存世黃綰詩文集的版本情況、文獻價值略作說明:
一、 《石龍集》二十八卷今存明嘉靖年間刊刻本,臺灣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臺北國圖藏,序文首葉鈐有劉承幹字貞一號翰怡、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印印,可知此本原為清季浙江湖州南潯嘉業堂劉承幹所珍藏。此外,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藏有民國十年《石龍集》(六册)鈔本一種,每卷首皆鈐有浙江省立圖書館藏書印一枚。經勘對,可知此鈔本係據嘉靖明刻本謄録而來。
《石龍集》二十八卷,卷首有王廷相於嘉靖十二年春三月十九日所作序文一篇。卷一:賦八首;卷二:四言詩一首、五言古詩三十題三十七首;卷三:七言古詩十四首、歌辭三題六章、樂府四題九首、五言律詩十一題十二首;卷四:五言律詩三十五題四十首、五言排律三首;卷五:七言律詩四十二題四十四首;卷六:七言律詩三十八題三十九首、七言排律一首、五言絶句十三題十八首;卷七:七言絶句八十六題一百三十二首、新詞二首;卷八:論八篇、雜文十二篇;卷九:雜文十三篇;卷十:雜文七篇;卷十一:序十七篇;卷十二:序十八篇;卷十三:序二十一篇;卷十四上:記二十三篇,卷十四下:記九篇;卷十五:書十四篇;卷十六:書兩篇;卷十七:書九題十七篇;卷十八:書十八題三十篇;卷十九:書十六題二十三篇(首);卷二十:書三十九題五十篇;卷二十一:題跋二十六篇;卷二十二:傳十二篇;卷二十三:行狀三篇、墓誌銘五篇;卷二十四:墓碣銘、墓表、碑銘十二篇;卷二十五:墓誌銘、墓表、墓碣銘七篇;卷二十六:墓誌銘、墓碣銘十四篇;卷二十七:祭文二十三篇;卷二十八:祭文三十五篇。
考察《石龍集》詩文内容,基本可以判定《石龍集》所收黃綰詩文的著作年代上起弘治九年(一四九六)左右、下訖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左右,從中可以解讀出黃綰青年、中年時代明道稽政的志業追求與志在天下的理想抱負。
二、 《久庵先生文選》十六卷今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有明萬曆十三年(一五八五)刊本,四册。據編刻者稱擇選黃綰《石龍集》、《石龍奏議》詩文而成,凡十六卷,共收文一百二十八篇。卷首有萬曆乙酉夏日賜進士第知仙居縣事前户科左給事中侍經筵官福建布政使司左參議姑蘇後學湯聘尹撰序文,即黃久庵先生文選序,序文首葉上下有松儔竹伴、家在雲間鈐印。北京大學嚴紹璗教授撰《日藏漢籍善本書目》録有《久庵先生文選》書目,以為該書係原江户時代加賀藩主田綱紀舊藏。此外,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藏美國國會圖書館攝製北平圖書館善本。
《久庵先生文選》十六卷,正文各卷頭題久庵先生文選卷第,卷末題久庵先生文選卷第終。卷一右下角還署有蔡於春刻的字樣。卷一署明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黃巖黃綰著,其餘十五卷署黃巖黃綰宗賢甫著。上書口刻久庵先生文選,中口刻卷之,下書葉次。全文共有賦詩二百六十二首、文一百二十八篇,其中卷一:賦五首、四言詩三首、五言古詩三十九首;卷二:七言古詩二十九首、五言律詩三十五首、五言排律二首;卷三:七言律詩七十二首;卷四:五言絶句一十二首、七言絶句六十五首;卷五:論八篇、雜文一十三篇;卷六:序二十二篇;卷七:序一十三篇;卷八:記二十篇;卷九:書兩篇;卷十:書一十一篇;卷十一:傳五篇;卷十二:行狀一篇、墓表一篇、志銘一篇、碣銘一篇、碑銘一篇、祭文一十二篇;卷十三:奏疏六篇;卷十四:奏疏四篇;卷十五:奏疏三篇;卷十六:奏疏四篇。
這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仔細勘校今存《久庵先生文選》萬曆年間刻本與今存《石龍集》嘉靖年間刻本,會發現有兩點明顯差别:一是兩書相同的題名詩文,異文頗多;二是《久庵先生文選》中有部分詩文《石龍集》未録,《石龍集》部分詩文不見於《久庵先生文選》。而《久庵先生文選》中有不少詩文(《石龍集》未録者)係黃綰晚年隱居翠屏山時所作,這對我們瞭解黃綰晚年的學術交遊、思想世界頗具參考價值。《久庵先生文選》中所收録的黃綰奏疏,即石龍奏議對於瞭解黃綰的政治主張、嘉靖帝與黃綰之間的君臣關係提供了不少素材。所以《久庵先生文選》的文獻史料價值不容小覷。
三、《知罪録》三卷今上海圖書館古籍善本室藏有明嘉靖年間黃綰自序刻本《知罪録》一册。正文首葉下方鈐有王培孫紀念物六字篆文方印一枚。不分卷目,但是根據正文版心所標知罪録一、知罪録二、知罪録三字樣可析分為三卷。
知罪録一收《一上大禮疏》、《二上大禮疏》、《三上大禮疏》;知罪録二收《大禮私議》;知罪録三收《止遷獻帝山陵疏》、《諫止獻帝入太廟疏》、《論上下情隔之由及論私廟不可近大廟疏》、《論聖學求良輔疏》。此本最後一疏即《論聖學求良輔疏》有三分之二闕文。今存《久庵先生文選》卷十三所收六道奏疏即源自《知罪録》,但有異文。
上圖藏本《知罪録》卷首有黃綰撰《知罪録引》一篇:當今繼統之議不合於當路者,遂指目為邪說、為希寵。予故知而猶犯之,此予之罪也,豈予得已哉!故録之以著其罪,以竢天下後世之知予罪者。嘉靖三年仲秋四日石龍山人黃綰識。可知《知罪録》係時任南京都察院經歷司經歷的黃綰在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參與大禮議 之時所上奏疏之録編,於是年八月四日初編成書。又今存黃綰《石龍集》卷二十一亦録有同題為《知罪録引》一篇,云:予疏草私録,名之曰知罪。蓋予食君禄,見有不可,於理與分當言者,憂之不食,或繼以不寐,輒疏而上,皆不自知其為罪也。既而人有以罪予者,予亦不得以無罪辭。雖然,又豈予之得已哉!故録之,以著其罪,以俟天下後世之知予罪者。而并以有關素履之言附焉,其心一也。 藉此又可得知,直到嘉靖四年秋《知罪録》方最終定稿而刊刻。《知罪録》成,黃綰即寄贈時任禮部尚書席書,供其於是年奉敕輯編《大禮集議》之用。
四、 《明道編》十二卷 《明道編》十二卷足本今已不存,僅存黃綰所著《久庵日録》六卷。容肇祖先生生前收藏有《久庵日録》六卷,並在其《王守仁的門人黃綰》(載《燕京學報》第二十七期,一九四○年)一文中多有引用,且稱係嘉靖原刻本,今藏臺灣故宮博物院。侯外廬先生在《明道編序》中提到北京圖書館藏有明刻本《明道編》(六卷)膠片;一九五九年,劉厚祜、張豈之二位先生據該本標點並由中華書局出版。
於黃綰及門最久的林文相在《明道編序》中記到《明道編》有十卷,其中《久庵日録》六卷、門人所記(《習業録》)凡四卷。黃綰哲嗣黃承德在《明道編跋》中記《久庵日録》凡八卷,以晚年所記六卷置諸卷首,以舊日所記二卷置諸卷末,乃並諸門人原所記《習業録》四卷,共為十二卷,總名為《明道編》。據黃綰《家訓》殘文稱自己晚年於聖人艮止執中之旨,除筆之於《四書五經原古》外,又嘗筆之於《日録》及諸門人所記,人謂之《明道編》。
二○○八年夏,後學遵業師吳光先生之命,始搜集黃綰存世文獻著作,並小有收穫。二○一一年春,承王宇研究員之讓,應《陽明後學文獻叢書》主編錢明研究員之約,由後學負責裒輯黃綰存世文獻以成《黃綰集》新編本。《黃綰集》的重新編校整理主要以《石龍集》為藍本,以《久庵先生文選》、《知罪録》、《明道編》等為主要補充文本,並收録散見於明人文集諸如《王陽明全集》、《明儒學案》,各地方志諸如《台州府志》、《黃巖縣志》、《太平縣志》,家乘史料如《洞山黃氏宗譜》、《桃溪謝氏宗譜》等之中的黃綰佚文,釐定為四十卷。新編《黃綰集》四十卷在編目上基於《石龍集》二十八卷而成,其中《石龍集》卷十四分上、下,新編《黃綰集》析為兩卷,即卷十四、十五;《黃綰集》卷三十至卷三十三所收録奏疏文,移録自《久庵先生文選》卷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其中《黃綰集》卷三十《大禮私議》、《止遷獻帝山陵疏》自《知罪録》補入、《黃綰集》卷三十《論刑獄疏》自《名臣經濟録》轉録。《黃綰集》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九收録《久庵日録》六卷,自劉厚祜、張豈之先生標點的《明道編》(中華書局本)移録,同時參校了容肇祖先生《王守仁的門人黃綰》一文中的部分引文。《黃綰集》卷四十收附録兩種,一是黃綰詩文集的序跋,二是關於黃綰的行狀、傳記資料。
在《黃綰集》編校過程中,後學自始至終得到了浙江省社科院哲學所吳光研究員(後學碩士生導師)、錢明研究員、王宇研究員及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陳衛平教授(後學博士生導師)的大力指導;在獲得《久庵先生文選》過程中,得到了臺灣師範大學朱湘鈺博士、臺灣大學吳孟謙博士的熱情襄助;在裒輯黃綰佚文、尋訪黃綰墓地、石龍書院、洞黃古村落及存世的黃綰摩崖石刻過程中,得到了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玉環縣、温嶺市等地的黃綰後裔及浙江省江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黃洪興、黃福登先生的鼎力支持;台州市路橋黃綰紀念館館長林筠珍女士在後學搜集《洞山黃氏宗譜》、尋訪東盤山黃綰生壙自銘之時,多有幫助;上海古籍出版社五編室童力軍主任、劉海濱博士及該社校對科工作人員為《黃綰集》的排版、校對、勘誤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一併致以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裒輯久庵先生黃綰的存世文獻,編校整理《黃綰集》,這對系統整理陽明後學文獻與深入開展陽明後學研究,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然而個人學識、學力實在單薄,再加上裒輯文獻困難、教學任務繁重、出版時間緊迫,錯誤疏漏,實所難免,敬祈讀者不吝賜教。
歲次癸巳年仲夏冀南後學張宏敏謹識於浙南甌江之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