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編輯推薦: |
《轻松掌握汽车传感器识别与检测》是一本汽车传感器识别检测维修快速入门的参考书。本书从实用角度出发,全面系统介绍了汽车常用及新型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方法等内容。对每一种传感器的检测方法都给出了具体车型示例,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力求通俗易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书可供汽车维修人员学习使用, 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培训学校的参考教材。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实用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汽车常用及新型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方法等内容。全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概述、汽车传感器的检测方法、温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压力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位置与角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气体和液体流量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气体浓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爆震与碰撞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速度与加速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以及其他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并对每一种传感器的检测方法都给出了具体车型示例,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力求通俗易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书可供从事汽车维修及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汽车电工、修理工和驾驶人学习使用, 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培训学校的参考教材。
|
關於作者: |
吴文琳,福建省莆田电业局(现已退休),汽车队队长、工程师,本人1975年11月于福建农林大学森林采伐运输机械专业毕业后,分配在福建省莆田电业局工作,1989年确认为工程师,一直从事汽车修理、运输技术工作,出版多部图书。
|
目錄:
|
第一章 概述 1
一、汽车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 1
二、汽车传感器的类型、基本特征与原理 2
三、汽车传感器的应用 5
四、汽车传感器的常见故障及影响 11
第二章 汽车传感器的检测程序、注意事项及检测方法 14
第一节 汽车传感器的检测程序及注意事项 14
一、汽车传感器的检测程序 14
二、传感器检测及使用注意事项 15
第二节 汽车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16
一、故障征兆现象判断法 17
二、解码器检测法 17
三、万用表检测法 18
四、数据流测试法 20
五、模拟法 21
六、替代法 21
七、示波器检测法 22
第三章 汽车温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31
第一节 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32
一、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32
二、进气温度传感器 36
三、车内、外空气温度传感器 40
四、空调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 45
五、排气温度传感器 48
六、废气再循环系统监测温度传感器 50
七、液压油温度传感器 50
八、燃油温度传感器 51
九、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温度传感器 53
十、辅助蓄电池温度传感器 54
十一、混合动力系统电动机温度传感器 55
第二节 热敏铁氧体式温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56
一、热敏铁氧体式温度传感器的识别 56
二、热敏铁氧体式温度传感器的检测 57
第四章 汽车压力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58
第一节 机油压力开关的识别与检测 58
一、机油压力开关的识别 58
二、机油压力开关的检测 59
第二节 进气压力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59
一、半导体压敏电阻式进气压力传感器 59
二、电容式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 61
三、真空膜盒式进气压力传感器 62
第三节 涡轮增压压力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63
一、涡轮增压压力传感器的识别 63
二、涡轮增压压力传感器的检测 63
第四节 大气压力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65
一、大气压力传感器的识别 65
二、大气压力传感器的检测 66
三、大气压力传感器检测示例 67
第五节 蓄能器压力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68
一、蓄能器压力传感器的识别 68
二、蓄能器压力传感器的检测 68
第六节 共轨压力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69
一、共轨压力传感器的识别 69
二、共轨压力传感器的检测 70
第七节 其他压力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71
一、空调压力开关 71
二、空调制冷剂压力传感器 72
三、发动机机油液面传感器 73
四、制动油压力传感器 74
五、燃油压力传感器 75
六、燃烧压力传感器 77
七、绝对压力型高压传感器 77
八、轮胎压力传感器 77
第五章 汽车位置与角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80
第一节 曲轴位置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81
一、电磁感应式曲轴位置传感器 81
二、光电式曲轴位置传感器 85
三、霍尔效应式曲轴位置传感器 87
第二节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90
一、霍尔效应式同步信号传感器 90
二、磁阻元件式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93
第三节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96
一、开关触点式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97
二、线性输出式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99
三、霍尔效应式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102
第四节 车辆高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04
一、舌簧开关式车身高度传感器 105
二、霍尔效应式车身高度传感器 105
三、滑动电阻式车身高度传感器 106
四、光电式车身高度传感器 107
第五节 方向盘转角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09
一、滑动电阻式方向盘转角传感器 109
二、磁感应式方向盘转角传感器 109
三、霍尔效应式方向盘转角传感器 110
四、光电式方向盘转角传感器 110
五、各向异性磁阻式方向盘转角传感器 112
第六节 液位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14
一、浮子舌簧开关式液位传感器 114
二、浮子可变电阻式液位传感器 116
三、热敏电阻式液位传感器 117
四、电容式液位传感器 118
五、电极式液位传感器 119
六、半导体型液位传感器 120
第七节 溢流环位置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21
第八节 离合器踏板位置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22
一、离合器踏板位置传感器的识别 122
二、离合器踏板位置传感器的检测 123
三、离合器踏板位置传感器检测示例 124
第九节 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25
一、电磁感应式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 125
二、电位计式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 127
三、双霍尔效应式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 129
第十节 制动踏板位置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33
第十一节 喷油器针阀升程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34
一、喷油器针阀升程传感器的识别 134
二、喷油器针阀升程传感器的检测 135
第十二节 座椅位置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36
一、霍尔效应式座椅位置传感器 136
二、滑动电阻式座椅位置传感器 139
第十三节 方位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39
一、磁通量闸门式方位传感器 139
二、双线圈发电机型地磁矢量方位传感器 140
第十四节 废气再循环系统位置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41
一、废气再循环系统位置传感器的识别 141
二、废气再循环系统位置传感器的检测 142
三、废气再循环系统位置传感器的检测示例 142
第十五节 超声波距离传感器与激光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44
一、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 144
二、激光雷达 147
三、电磁波测距传感器 147
第六章 汽车气体和液体流量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49
第一节 翼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49
一、翼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识别 149
二、翼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检测 151
三、翼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检测示例 152
第二节 卡尔曼涡流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53
一、超声波式卡尔曼涡流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153
二、反光镜式卡尔曼涡流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156
第三节 热线式与热膜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57
一、热线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157
二、热膜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161
第四节 量芯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67
一、量芯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识别 167
二、量芯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检测 167
第五节 光电式燃油流量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68
一、光电式燃油流量传感器的识别 168
二、光电式燃油流量传感器的检测 169
第六节 静电式冷媒流量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69
第七章 汽车气体浓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72
第一节 氧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72
一、二氧化锆式氧传感器 173
二、二氧化钛式氧传感器 176
第二节 稀薄混合气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78
一、稀薄混合气传感器的识别 178
二、稀薄混合气传感器的检测 180
第三节 全范围空燃比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80
一、全范围空燃比传感器的识别 180
二、全范围空燃比传感器的检测 181
三、全范围空燃比传感器的检测示例 182
第四节 烟雾浓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83
一、烟雾浓度传感器的识别 183
二、烟雾浓度传感器的检测 185
第五节 柴油机烟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86
一、柴油机烟度传感器的识别 186
二、柴油机烟度传感器的检测 187
第六节 NOx 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88
第八章 汽车爆震与碰撞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90
第一节 爆震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90
一、压电式爆震传感器 191
二、共振型磁致伸缩式爆震传感器 194
三、火花塞座金属垫型爆震传感器 195
第二节 碰撞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196
一、滚球式碰撞传感器 197
二、滚轴式碰撞传感器 198
三、偏心锤式碰撞传感器 199
四、电阻应变计式碰撞传感器 200
五、压电式碰撞传感器 201
六、水银开关式碰撞传感器 201
七、阻尼弹簧式碰撞传感器 202
八、中央加速度传感器 202
九、碰撞传感器的检测 204
第九章 汽车速度与加速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07
第一节 发动机转速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08
一、柴油发动机用转速传感器 208
二、舌簧开关式发动机转速传感器 209
第二节 车速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11
一、舌簧开关式车速传感器 211
二、电磁感应式车速传感器 212
三、光电式车速传感器 215
四、霍尔效应式车速传感器 216
五、可变磁阻式车速传感器 217
第三节 轮速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21
一、电磁感应式轮速传感器 222
二、霍尔效应式轮速传感器 224
三、磁阻式轮速传感器 227
第四节 加速度与减速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29
一、光电式减速度传感器 230
二、水银式减速度传感器 231
三、差动变压器式减速度传感器 232
四、压电式减速度传感器 232
五、压阻式减速度传感器 233
六、开关式加速度传感器 235
第五节 横摆角速度传感器与组合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36
一、横摆角速度传感器 236
二、组合传感器 236
第十章 其他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40
第一节 转矩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40
一、霍尔效应式转矩传感器 240
二、光电式转矩传感器 241
三、电位计式转矩传感器 241
四、磁阻元件式转矩传感器 241
第二节 光量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41
一、日照传感器 241
二、光电式光量传感器 242
三、装有光电二极管的自动控制器用光量传感器 243
四、热释电式红外线传感器 245
第三节 湿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46
一、热敏电阻式湿度传感器 246
二、结露传感器 247
三、空气湿度传感器 247
第四节 电流检测用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49
一、晶体管式电流传感器 249
二、舌簧开关式电流传感器 250
三、电阻-集成电路式电流传感器 250
四、集成电路式灯泡断丝检测传感器 251
五、制动器摩擦片磨损检测传感器 251
第五节 雨滴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54
一、压电式雨滴传感器 254
二、光电式雨滴传感器 256
第六节 视觉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57
一、CCD 图像传感器 258
二、CMOS 图像传感器 258
第七节 存储式反射镜用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59
一、存储式反射镜用传感器的识别 259
二、存储式反射器用传感器的检测 260
第八节 燃油含水率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61
一、燃油含水率传感器的识别 261
二、燃油含水率传感器的检测 261
三、燃油含水率传感器的检测示例 261
第九节 空调压缩机锁定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62
一、空调压缩机锁定传感器的识别 262
二、空调压缩机锁定传感器的检测 262
第十节 汽车导航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 263
一、罗盘传感器的识别 263
二、罗盘传感器的检测 263
附录 汽车导线线径、颜色代码与标志 264
参考文献 266
|
內容試閱:
|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 为了提高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减少排气污染, 电子控制技术已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 汽车传感器是至关重要的元件, 担负着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任务, 汽车传感器工作性能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汽车的运行状况和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
当汽车发生故障时, 有必要对相关传感器进行检测。不同电子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 数量和类型有所不同, 即便是相同类型的传感器, 由于应用于不同的控制系统中, 其结构形式、安装调整位置也不尽相同, 检测方法和检测数据也有较大的差异。若想掌握好现代汽车的维修技术, 必须了解和掌握汽车传感器的结构原理、识别与检测技术。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要求, 我们编写了本书。
本书从实用角度出发,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汽车常用及新型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方法等内容。全书共分十章, 内容包括概述、汽车传感器的检测方法、温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压力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位置与角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气体和液体流量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气体浓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爆震与碰撞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速度与加速度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以及其他传感器的识别与检测。对每一种传感器的检测方法都给出了具体车型示例, 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由吴文琳任主编, 林瑞玉任副主编, 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林志强、林国强、黄志松、林志坚、何木泉、杨光明、林宇猛、陈谕磊、李剑文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 参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在此谨向原作者及相关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 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