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1.这是个90多年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动人而别致的动人故事。
2.在这个故事里,有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深具中国航海文化特色的福船;有中西合璧的爱情:欧洲出生的白人船长与他的中国妻子以及混血的儿子;有动人心魄的历险传奇:横跨北太平洋,绕行北美洲,征程险恶,事故不断,也风光独绝。
|
內容簡介: |
1922年5月,一艘以厦门号命名的中式帆船,由船长乔治沃德与中国太太玉和9岁儿子鲍勃驾驶,由厦门出发,横跨太平洋,于1924年6月3日航行到纽约。所到之处,人们纷纷围观,引起了轰动。 今天,厦门号已成为厦门帆船的象征。一艘再次以厦门号命名的帆船,已于2012年实现环游地球的壮举。
|
關於作者: |
阿尔弗雷德尼尔森,美国人,继厦门号首任船长乔治沃德之后担任第二任船长,参与了厦门号自美国洛杉矶到纽约的航程。
詹朝霞,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市社科院鼓浪屿国际研究中心《鼓浪屿研究》编辑部主任,2017年厦门金砖会晤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特约直播嘉宾。著有:《鼓浪屿 故人与往事》《鼓浪屿学者》(与洪卜仁合著)《厦门的兴起》(吴振强著 詹朝霞、胡舒扬译)等。
|
目錄:
|
导言:1922,一艘开往美洲的中国帆船
厦门号的故事
后记:一艘小船驶出港湾
|
內容試閱:
|
每当我听到厦门号
每当我听到 厦门号三个字,就好像是听到自己名字,总忍不住回头一顾,总忍不住应声回应。
2011年11月3日,当我和七位同伴驾驶厦门号帆船,从厦门五缘湾扬帆启航之时,我不曾想到,早在近百年前,1922年,也有一艘同样叫厦门号的中式帆船从厦门港启航,穿过太平洋,沿着北美洲海岸,经过两年的航行,抵达美国纽约港。
这艘被当时美国媒体誉为大西洋第一中式帆船的老厦门号,无任何机械动力,几乎只能随波逐流,御风而行。一路烈日暴晒,狂风袭击,海浪滔天,千难万险只在一舵之间。没有劈风斩浪的高超航海经验,没有舍我其谁的超凡勇气,没有中式帆船完美的适航性能,是不可能完成如此壮举的。
当詹朝霞女士将《厦门号的故事》的中译本发给我,嘱我为之作序时,说实在的,可能因为所涉帆船术语和地理名词较多的缘故,译文读起来有点吃力,但这丝毫不损害我对老厦门号的好奇。翻看之下,始而惊奇,继而折服,最后是感动,为中式帆船所凝聚的中国文化的精髓,为沃德船长,也为自己!为厦门号1922,也为厦门号2011。
两艘厦门号,名号虽同,却非同源。一个是中国传统古帆船,一个是西式现代帆船,但它们承载的厦门故事,却散发出同样动人的魅力。
如今我们所见皆为西式的现代帆船,对于古老的中式帆船知之甚少。殊不知,中式帆船早在600年前,已经成就了中国人在航海领域的辉煌,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只能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中依稀可望。为此,有理由感谢 厦门号的第二任船长阿尔弗雷德尼尔森先生百年前随手写下的《厦门号的故事》。它虽然篇幅不长,却让我们有机会对中式帆船的结构、原理和性能有了一斑之见。龙骨之长,桅杆之高,风帆之形,型深几何,樟木与杉木之采购,桐油灰之配方,中式帆船精湛造船工艺之细节,以及中国海洋民间信仰在造船与航行中的体现,书中皆有清楚的记载。
2012年,新厦门号圆满完成两万七千海里环球航行。作为船长加舵手,我在欣慰喜悦的同时,也感于中式帆船的销声匿迹。此书读后,我仿佛觉得,渐行渐远的孤帆远影并没有消失在海天云水间。它不仅真实地存在于文献资料中,而且恍如眼前,活灵活现。
感谢詹朝霞女士不辞辛苦地梳理、翻译并撰写这本《1922 厦门号的故事》 ,让我们有缘再次目睹百年前那艘从厦门港驶出的大西洋第一中式帆船的风采,重温那段厦门最浪漫的事!感谢陈亚元、许路等厦门多位收藏家历时多年对厦门号文献资料图片不遗余力的挖掘、整理、收藏。正是他们对厦门帆船文化的热爱,让厦门这座港口城市的海洋气息不绝如缕传承有期。而其中关于航行的细节,把我又带回到那些永远无法忘怀的海上日子,仿佛我也成了老厦门号上的一员。
魏军
(厦门号帆船环球航行船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