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NT$
295.0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NT$
440.0
|
內容簡介: |
《现代化与政治认同》从哲学层面深刻、系统阐述了现代化与政治认同关系问题,明确了政治认同的主体、客体、资源及其内在关系,并提出了政治认同资源一客体对应关系模型,为挖掘政治认同资源、培育政治认同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于早发现代化与后发现代化进行比较,提出了政治认同的年轮模式和鸟巢模式,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
|
關於作者: |
常轶军,男,1983年9月生,内蒙古卓资人,吉林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毕业,法学博士。现为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山西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2013年赴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学术访问。主要从事政治认同与国家安全研究。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20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政治学报》《党政干部参考》和中国知网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政治认同视阈下国家安全实现研究》(批准号:18C22027),省级科研项目2项。2019年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计划。
|
目錄:
|
导论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现代化与政治认同的相关性
第一节 现代性与现代化
一 现代性
二 现代化
第二节 认同与政治认同
一 认同
二 政治认同
第三节 现代化与政治认同塑造
一 契合之处
二 悖离之处
三 现代化视阈中的政治认同塑造空间
第二章 政治认同的资源与对象
第一节 政治认同的资源
一 历史记忆
二 现实利益
三 价值观念
四 话语体系
第二节 政治认同的对象
一 认同政治行为
二 认同政治制度
三 认同意识形态
第三章 不同维度现代化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第一节 经济现代化与政治认同
第二节 政治现代化与政治认同
第三节 政治文化现代化与政治认同
小结维度张力及其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第四章 年轮模式:早发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
第一节 早发现代化的特点与政治认同
一 早发性与政治认同优势
二 内生性与政治认同逻辑
三 渐进性与政治认同路径
第二节 早发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的资源与对象
一 政治认同资源:全面性与一致性
二 政治认同对象:递进性与层次性
小结年轮模式
第五章 鸟巢模式:后发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
第六章 现代化中的政治认同之惑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內容試閱:
|
现代化作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尽管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所差异,但就整体而言,可谓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势不可挡。众所周知,影响现代化进程有诸多因素,公众的政治认同作为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内驱力,直接决定现代化是否顺畅。与此同时,现代化进程促进政治认同的累积和提升。换言之,没有强大而可持续的政治认同,现代化很可能受阻滞。基于对中国现代化的本土关怀,作者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早发现代化与后发现代化的政治认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对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可能有的困惑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者对于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问题做出了一定理论贡献。
第一,厘清了现代化与政治认同的内在复杂关系。作者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辨析了现代化与政治认同的关系,分析两者契合与悖离决定和塑造政治认同的下限和上限以及政治认同发展空间。作者认为,契合之处体现为:自我觉醒是两者的同一起点;发展性是两者的共同特点;求同性是两者的相同倾向。悖离之处表现为:现代化的客观性与政治认同的主观性;现代化的未来性与政治认同的历史性:现代化的批判性与政治认同的保守性。合是指现代化从战略上有助于政治认同的形成,政治认同有利于促动现代化实现,两者从积极意义上而言,具有正相关性。悖是指在现代化实践中,具体到不同的时空范围和条件下,现代化有可能导致政治认同的危机,政治认同可能危及现代化进程。合意味着真正稳固的政治认同必须围绕现代化的主轴,脱离现代化的时空背景的政治认同是短暂和不牢固的。悖意味着政治认同并非随着现代化必然生成,现代化能否促进政治认同,政治认同究竟对现代化进程能够发挥何种功能,取决于政治认同的指向。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建构,一方面拓展政治认同的空间上限,深刻挖掘政治认同的资源,另一方面坚守政治认同的下限,坚决保障政治认同的现代化指向。
第二,依据政治认同的主体一人的基本属性为分析维度,从哲学高度提出政治认同的四大支柱:历史记忆、现实利益、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作为特定时空坐标系中的人,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参照资源;作为客观现实存在的人,现实利益是政治认同的直接资源;作为道德空间中意义存在的人,价值观念是政治认同的核心资源;作为区别于兽的自我解释动物的人,话语体系是政治认同的统摄性资源。以权力的基本运行逻辑划分政治认同的对象层次,提出意识形态认同、制度认同和政策行为认同三个层面。政治认同资源与对象存在直接或间接、或强或若的对应关系,从而有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和分析政治认同问题,也为塑造政治认同找到了着力点和聚焦点,最终有利于形成相互强化的网络状政治认同体系。
第三,不同现代化模式的政治认同比较。作者从经验层面梳理了早发现代化与后发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以政治认同资源与对象为切入点考察它们政治认同的差异。早发现代化早发性、内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使得其政治认同资源:历史记忆、现实利益、价值观念、话语体系具有全面性和高度一致性,显现出意识形态一制度一行为政治认同对象发展的递进性与层次性,有利于形成相互强化的政治认同路径。后发现代化的后发性、外生性和叠加性,使得政治认同资源具有单一性和堆积性,政治认同对象具有逆向性与捆绑性,不利于稳定而持续的政治认同的形成。不同类型现代化的政治认同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后发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模式存在局限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建构,必须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视阈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与政治认同的契合与悖离之间的张力,拓展政治认同的空间,挖掘政治认同的资源。同时,在观照特殊性的基础上,借鉴早发现代化过程中政治认同发展的经验,实现政治认同模式的创造性转换。而转换的关键在于对根本性政治问题的认定,实现问题牵着认同向认同引导问题的变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