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在文学艺术中,惊奇都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隐性话题而被历代论者所提及。在西方哲学史上,普遍认为哲学起源于惊异,古希腊人更是惊异于人与存在的契合、与万物的合一。惊奇之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一直漫溢着浓烈的审美色彩,也可以说是其文学艺术理想的高价值取向之一,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等均可视为对惊奇审美效果的独特描述。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能引起接受者强烈的心理震撼,并且凭借其浓郁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人反复吟咏、惊叹。流连于此类作品,宛若游身于珠泽、邓林,游目骋怀,神为之驰、魄为之荡、心为之惊,同时仿佛达于自由逍遥之境,获得恍若物化的审美心理感受,是妙不可言的神会与灵通,是登峰造极的美、达到顶点的激情,在情感浓度大的时刻,畅神于审美的惊奇瞬间,歆享其奔涌而来的激情与快意。
可以说,惊奇使对象从日常的遮蔽状态刹那敞亮出来,呈现出平素难得一见的审美之魅。
|
關於作者: |
李潇云,女,河南开封人,文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教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学、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201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清代云南诗学研究》。多年来,在《思想战线》、《学术探索》、《散文诗世界》等刊物上陆续发表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三十余篇。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 水流花开:审美惊奇的发展及存在形态
第一节 惊奇的溯源
第二节 惊奇的限度
第三节 艺术理想
第二章 鸢飞鱼跃:审美惊奇的动态呈现
第一节 万卉竞放:自然的惊艳与迷恋
第二节 惊鸿一瞥:梦境的缥缈与恍惚
第三节 醉眼蒙咙:酒后的宣泄与纵浪
第四节 桃之天天:情爱的美好与慰藉
第五节 怦然心动:灵魂的震颤与狂欢
第三章 雾锁重楼:审美惊奇发生的层构分析
第一节 第一层:似无实有的空明心境
第二节 第二层:惊心动魄的审美强音
第三节 第三层:逍遥无待的心理休眠
第四节 第四层:超越认知的深度苏醒
第四章 雪月空明:审美惊奇的追问模式分析
第一节 切近:找寻刹那的怡悦与快意
第二节 等待:期逢久违的欢欣与美感
第三节 遇见:邂逅瞬间的释放与感动
第五章 弦泉幽咽:审美惊奇的诉求及表现
第一节 审美惊奇的诉求
一 审美惊奇的诉求何以可能
二 审美惊奇诉求发生的背景
三 审美惊奇诉求的普遍性
第二节 审美惊奇诉求的几点表现
一 子日无衣:生存的艰难与辛酸
二 还君明珠:爱情的煎熬与无奈
三 何枝可依:仕途的坎坷与多舛
四 逝者如斯:生命的有限与叹惋
第六章 月冷千山:审美惊奇所体现的生命哲学情调
第一节 第一重:循环时间的懊恼与无奈
第二节 第二重:禁囿空间的困顿与苦闷
第三节 第三重:无常生命的反叛与哀歌
第四节 第四重:生命家园的思虑与建构
第七章 落花无言:审美惊奇理论的反思与回响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与心理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其独特的感知方式、话语系统显然与西方大异其趣。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借鉴西方的有关概念。而由此带来的失语症或焦虑感,一方面是现代学术的自省,另一方面则是民族主体身份的自觉。客观而言,方法上的以西释中与以中释中本无高下之分,如同以道释儒与以儒释儒不应存有先天的藩篱。自洽抑或他证,依据的应是对象和理路,不是表层的远近。格义可,反向格义亦无不可。
在中国古典美学之中,由于泛伦理化的文化三立倾向,以及士大夫本身趣味的影响,对传统概念的讨论,譬如中和、意象、意境、味、妙等所涉篇幅往往较多,这也是中国古典阐释学里滚雪球效应的叠加体现。而在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两个隐性区域里占重要地位的关于惊奇和文本里的惊奇之美要素的研究所占比重很少,甚至从外在现象来看,似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是否我们就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中不存在惊奇之美呢?讨论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问题本身有两个层级:一个是问题前,一个是问题后。这两个层级又有两种关系:其一,问题前或前问题,譬如政治学里的自然人概念或人的自然状态;问题后是问题的历史或对问题研究的历史。有点类似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说法。其二,问题之后的前问题或问题前,问题历史的研究已经包含了对前问题的讨论。
我们需要先回到此视域的最初阶段,问题之前,暂且不以既成的古典中国文化的眼光来看,而以自然感性的眼光来看待审美惊奇是否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中。首先要明白:惊奇何来或何谓惊奇。西方学界认为,惊奇二字,源于对知识的追求,终于对知识的获取。这里隐含一个命题:现有知识不会带来惊奇,未知的知识或者未知的东西才会带来惊奇。理性的利刃无疑是求真,真是什么?这里我们不作详细探讨,只稍加勾勒。放诸西方,真,常和命题相关,例如:符合之真、融贯之真、语义之真。汉语语境里的真,多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真,也即整体化的真,真善美一体的真。所以,审美惊奇与真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大致不差的。究其实,有知中的无知,无知中的有知,才有感性惊奇的存在。只是,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下去,哲学人类学意义上,建基于自我意识之上的惊奇,要有一个最初的支点,就是自我与世界的分离。神学意义的堕落,羞恶之心的萌发,是非之心的来临,也从此开始了所谓的人生之途。进而言之,原初意义上,惊奇,先于知识,先于审美。惊奇比知识更为根本,更遑论美本身已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审本身亦具有浓厚的理性意味了。明乎此,惊奇和本能,惊奇和感性,比离后来居上的知识更近,也更本源。无须用实验例证,日常生活的经验表明,动物也有惊,也有奇,人自不例外。这也是整个研究的基点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