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中国科幻新生代代表作家飞氘精选之作
刘慈欣、韩松、刘宇昆联袂推荐
读飞氘的科幻小说,恍惚中会觉得它是神话、童话和民间故事的结合体,有一种睿智、清澈而单纯的美感。格非 著名作家
|
內容簡介: |
超新星supernovae是花城出版社旗下全新科幻奇幻系列品牌,首期推出3位青年科幻作家新作:宝树《少女的名字是怪物》、陈楸帆《异化引擎》、飞氘《银河闻见录》。本书收录了飞氘经典中短篇科幻小说多篇,包括《皮鞋里的狙击手》《另类童话》《一览众山小》《宇宙号角》等。
当机器人拥有了人类一般的思考和感情能力,将如何确立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又将如何平衡与人类以及世界的关系?生与死的终极追问,在机器人这个特殊的创造物身上显得尤为意味深长。书中精选的作品,风格上或诗意浪漫,或荒诞戏谑,或沉郁厚重,展示了飞氘创作风格的多元样貌。
|
關於作者: |
飞氘
科幻作家,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著有短篇小说集《中国科幻大片》、《去死的漫漫旅途》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意大利文、德文等。
|
目錄:
|
世|说|新|语
003..皮鞋里的狙击手
012..千真万确
020..第三点共识
拍|案|惊|奇
065..为了斯德哥尔摩
076..宅体三项
080..我认识一个男人(三则)
095..另类童话
围|炉|夜|话
113..一览众山小
155..蝴蝶效应
195..移动迷宫
200..空城计
浪|迹|丛|谈
209..宇宙号角
215..寂寞者自娱手册第一季
246..寂寞者自娱手册第二季
265..霍金号的问候
270..寻年
275..后记
|
內容試閱:
|
这是我的第六本书。
此前的《纯真及其所编造的》(2011)、《讲故事的机器人》(2013)、《中国科幻大片》(2013)和《去死的漫漫旅途》(2016),篇目上几乎没有重复,是实实在在的四本书。之后又出了一本自选集,带有一定的回顾总结色彩,算不得一本新书,故名《四部半》(2018)。这一次,承蒙花城出版社的好意,又有机会再次出书。只是这两年疏于动笔,新篇不多。冥思苦想之后,决定用卡尔维诺的以下说法来安慰自己:
只要一本小说的再版像它的正式出版一样,那就不会再有什么问题对于一本组合而成的书,一篇重新包装过的介绍或者加上一个全新的书名,总是会成为一部全新的作品。就像一位画家举办画展,对于画家来说,如果想要画展具有一定的含义,他在意的是如何把画作摆放在一起。
于是,如各位所见,一部分旧作,和一部分近年来发表的零散短篇,以某种规则被重新安排后,构成了这样一本卡尔维诺意义上的新书。
下面,就所谓的某种规则做一点说明。
与《四部半》不同,本书所选的作品,既不考虑分量或代表性问题,也不以创作时间为顺序来呈现个人写作的轨迹变迁,而是汇聚成几个不同的版块。其中,《皮鞋里的狙击手》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为我带来了第一笔劳动收入,也促使我走上了科幻创作之路,因此虽然短小稚拙,仍位列卷首。后面的两篇,同属一个系列,代表了我早期科幻写作的一个方向,即不着调的疯癫喜剧。洋溢其中的愤怒和嬉闹,是青春时代的纪念物。第二部分收入了四篇近作,代表了长期以来的随心所欲、信笔由缰、不成系统的作风。第三部分是我前几年很感兴趣的一个新方向,即重新编织中国的历史和当下,与趣味相投者分享自己的浮想与忧思。第四部分贴近科幻最天然的本性,即对浩渺星空的无尽怀想。为了强化文本之间的关联性,每个版块都被赋予了一个小标题,整本书也因此有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名称,至于说服力究竟如何,只有请大家自行判断了。
不过,若说以上的操作纯属拙劣的花招,也有失公允。实际上,正是这个排篇布局和思索名目的过程,让我渐渐看出这些貌似各行其是的短篇,可能有着隐秘的关联,透露出了一个写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的某些持久的意象和情绪。
比如说,事情可能是这样的: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越发进步。奇点纪元开启的前后,人类社会变得古怪起来,催生了类似《宅体三项》这样的运动项目,而《我认识一个男人》中的那些跟不上时代的老派人物,慢慢显出了不合时宜,大约终将被历史淘汰。《宇宙号角》的神秘召唤降临后,朝圣纪元开启,人类开始了向着银心迈进的漫漫旅途。这场旷日持久的朝圣之旅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新鲜发明和奇异事件。像《世说新语》中的那些好汉或疯子,穿梭在由星际殖民地勾勒出的辽阔疆域中,见证着文明的成住坏空。而在日渐萧索的母星地球上,当初为了破解宇宙号角而建造的机器城堡,继续矗立在那座荒原上,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陪伴中,用虚拟的数据海洋,一遍遍重演着人类的历史,希望弄清在那些未曾实现的时空分岔中,究竟还有多少种可能性,又究竟有哪些注定的不可更变之事,以此求索着那永恒不变的道。《围炉夜话》也好,《另类童话》也罢,都是它在千万个日夜中,梦见过的别样可能
当然,你也可以把所有的故事,都看成《为了斯德哥尔摩》中那位陷入写作困难症的作家穷极无聊之际的胡思乱想,或者《第三点共识》中那台莫名亢奋的飞船电脑在不存在之地醒来之前颠三倒四、毫无逻辑的呓语,又或者是在银河系寂灭后,维度游者们漫过这片星海废墟时捕获的吉光片羽反正,只要愿意,就总能找到一个视角,让所有这些故事,最后看起来都像是同一个故事。
以上就是对本书编排逻辑的老实交代,并无更多玄机。
当然,有志成为伟大作家的人,应该慎重地对待自己的每一篇作品。没有雄心壮志,如何成就非凡?然而,雄心壮志也要经受热力学定律的考验,所以尽管光阴荏苒、年岁渐长,却还是免不了动用越来越宝贵的精力,冒着失去读者欢心的危险,来写一些谁看了都觉得不重要的小玩意儿,甚至于鼓起勇气将其结集出版,这大概只能解释为本性使然吧,这方面就不多说了。
总之,再次感谢出版社的善意。感谢家人和朋友对我自始至终的支持。尤其感谢那些给我鼓励和期待的读者朋友们,祝你们平安健康。相逢是缘,而我还有更多故事要讲。
2018年9月23日中秋前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