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NT$
390.0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NT$
490.0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NT$
1390.0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NT$
349.0
《
别纠结啦:不被情绪牵着走的通透生活指南(“当代一休”小池龙之介治愈新作!附赠精美书签!)
》
售價:NT$
295.0
《
第二人生:找到重新定义人生的智慧
》
售價:NT$
440.0
《
唐朝三百年
》
售價:NT$
490.0
內容簡介:
1996年开始,地球物理所从日本引进了高密度电法仪,一直闲置着,而课题组在重、磁、震方面已经有过很多研究,作为综合组,在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时未掌控电法仍是软肋:于是课题组利用闲置的高密度电法仪器也开始承担电法勘探任务,开展电法理论方法及其获取地球内部电性结构中的应用研究。到1999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地质所合并,综合组被整合到工程地质与浅层地球物理室(简称工程室)我的学生底青云是该室的副研究员,被任命为组长。在工程室开始更多地接触工程地质中的地球物理问题,且底青云有电法背景,综合组在重、磁、震研究的基础上开拓电法研究,重磁震电的综合研究已水到渠成。在此归纳一下这一阶段总的情况,从承担的项目看有山东水库堤坝漏水隐患探测,山东莱芜铁矿开采顶板涌水隐患探测,珠海海上防波堤质量检测,河北峰峰、唐山等煤矿开采水灾隐患探测,宜万铁路、石太铁路长隧道开挖隐患探测.南水北调西线长隧道隐患磁电综合探测和核废料地质储库选址磁、震、电综合探测,在学生们的努力下,这些项目都完成得不错。到了21世纪,2010年开始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先导项目,地矿部Sinoprobe项目以及以陆建勋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极低频探地工程,在极低频探地工程项目中承担了在10km深度范围内深部资源详测的子项目。从承担的各类项目的学科发展方向来看,学科组加强了高密度直流电法、可控源音频电磁法、探*达法、多通道瞬变电磁法以及大功率固定源极低频电磁法的理论、资料处理、正反演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和新装备的研制,大部分是由我的学生们努力完成的,反映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收集在本集电磁学与直流电法中。1996年开始,地球物理所从日本引进了高密度电法仪,一直闲置着,而课题组在重、磁、震方面已经有过很多研究,作为综合组,在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时未掌控电法仍是软肋:于是课题组利用闲置的高密度电法仪器也开始承担电法勘探任务,开展电法理论方法及其获取地球内部电性结构中的应用研究。到1999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地质所合并,综合组被整合到工程地质与浅层地球物理室(简称工程室)我的学生底青云是该室的副研究员,被任命为组长。在工程室开始更多地接触工程地质中的地球物理问题,且底青云有电法背景,综合组在重、磁、震研究的基础上开拓电法研究,重磁震电的综合研究已水到渠成。在此归纳一下这一阶段总的情况,从承担的项目看有山东水库堤坝漏水隐患探测,山东莱芜铁矿开采顶板涌水隐患探测,珠海海上防波堤质量检测,河北峰峰、唐山等煤矿开采水灾隐患探测,宜万铁路、石太铁路长隧道开挖隐患探测.南水北调西线长隧道隐患磁电综合探测和核废料地质储库选址磁、震、电综合探测,在学生们的努力下,这些项目都完成得不错。到了21世纪,2010年开始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先导项目,地矿部Sinoprobe项目以及以陆建勋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极低频探地工程,在极低频探地工程项目中承担了在10km深度范围内深部资源详测的子项目。从承担的各类项目的学科发展方向来看,学科组加强了高密度直流电法、可控源音频电磁法、探*达法、多通道瞬变电磁法以及大功率固定源极低频电磁法的理论、资料处理、正反演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和新装备的研制,大部分是由我的学生们努力完成的,反映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收集在本集电磁学与直流电法中。
關於作者:
王妙月,研究员,1941年出生,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第八研究室综合组组长、室副主任、主任、业务副所长,曾任第四届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和固体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6年退休,退休后返聘至2016年。从事过地下核侦察研究、地震预报研究、富铁矿地球物理找矿标志和方法研究,承担过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油气、矿产资源科技攻关课题,参加过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等科研任务,以及南水北调西线长隧道薄弱结构地球物理探测等工程项目。科研工作涉及固体地球物理的重、磁、电、震不同学科。王妙月研究员是中国科学院杰出贡献教师,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奖,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功叙奖等奖项。
王妙月,研究员,1941年出生,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第八研究室综合组组长、室副主任、主任、业务副所长,曾任第四届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和固体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6年退休,退休后返聘至2016年。从事过地下核侦察研究、地震预报研究、富铁矿地球物理找矿标志和方法研究,承担过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油气、矿产资源科技攻关课题,参加过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等科研任务,以及南水北调西线长隧道薄弱结构地球物理探测等工程项目。科研工作涉及固体地球物理的重、磁、电、震不同学科。王妙月研究员是中国科学院杰出贡献教师,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奖,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功叙奖等奖项。
底青云,研究员,1964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加拿大Alberta大学、美国Utah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从事电磁法探测技术与方法、随钻测井技术与方法、旋转导向钻井技术与方法等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装备研制项目,国土资源部行业公益性项目等科研、装备项目以及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深埋长隧洞围岩结构研究等多个工程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SCI收录79篇(一通讯作者50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0项,中国发明专利24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获得了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和中国科学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人才奖励。
目錄 :
第Ⅰ部分 重磁学
Ⅰ-1 Magnetization vector tomography
Ⅰ-2 磁化强度矢量反演方程及二维模型正反演研究
Ⅰ-3 地球物理随机联合反演
Ⅰ-4 空间域滤波在求二维重磁接触面参数中的应用
Ⅰ-5 磁性层析成像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壳磁性结构反演
Ⅰ-6 巴颜喀拉块体东南缘地质构造的航磁反演成像
Ⅰ-7 应用句法识别实现地球物理磁异常的自动划分
Ⅰ-8 A possible archaeological site in the three gorge area of China:a new method applied to the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magnetic data
第Ⅱ部分 地震学
Ⅱ-1 Mechanism of the reservoir impounding earthquakes at Hsinfengkiang and a preliminary endeavour to discuss their cause
Ⅱ-2 新丰江水库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成因初步探讨
Ⅱ-3 新丰江水库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成因的初步探讨~..:
Ⅱ-4 A prelimmary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reservoir impounding earthquakes at Hsinfengkiang
Ⅱ-5 二维弹性波的有限元模拟及其初步实践
Ⅱ-6 板内地震成因研究
Ⅱ-7 板内地震成因与物理预报
Ⅱ-8 A simulation system of seismogeny,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s
Ⅱ-9 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Ⅱ-10 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动态过程模拟系统
Ⅱ-11小议板内强地震预报
Ⅱ-12 巧家、石棉的小震震源参数的测定及其地震危险性的估计
Ⅱ-13 弹性波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法
Ⅱ-14 弹性波有限元逆时偏移技术研究
Ⅱ-15 各向异性弹性波有限元叠前逆时偏移
Ⅱ-16 各向异性弹性波叠后逆时深度偏移
Ⅱ-17 固体地球内部几何结构成像和物性结构成像
Ⅱ-18 密度和压缩系数的散射层析成像法
Ⅱ-19 各向异性弹性波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Ⅱ-20 时间域全波场各向异性弹性参数反演
Ⅱ-21 声波方程频率域有限元参数反演
Ⅱ-22 利用地质规则块体建模方法的频率域有限元弹性波速度反演
Ⅱ-23 地震势能剖面
Ⅱ-24 目前多分量地震勘探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Ⅱ-25 非规则网带断层地震数据的网格化
Ⅱ-26 改进Moser法射线追踪
Ⅱ-27 界面二次源波前扩展法全局最小走时射线追踪技术
Ⅱ-28 一种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的快速算法
Ⅱ-29 二维线性流变体波的有限元模拟
Ⅱ-30 我国地震勘探研究进展
Ⅱ-31 垂直地震剖面法的几个应用问题
Ⅱ-32 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在测井和地面反射资料集中的应用研究
Ⅱ-33 地震法直接检测油气的机理及识别标志
Ⅱ-34 黏弹性参数地震波测定理论及应用实例
Ⅱ-35 金沙江龙蟠右岸变形体的地震学研究
Ⅱ-36 衍射波地震勘探方法
Ⅱ-37 天然气直接探测技术机理基础研究
Ⅱ-38 应变位能及其在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中的应用
Ⅱ-39 地球介质非弹性参数测定方法
第Ⅲ部分 电磁学与直流电法
第Ⅳ部分 其他
第Ⅴ部分 获奖及荣誉证书
內容試閱 :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学生们,是他们努力促成了这本专集的出版。专集主要收集了我本人以及和同事、学生们共同研究且已经公开出版的学术论文。由于论文是从承担的科研任务中提炼出来的,这里也就从某些侧面,将两者的关系以及与有关的个人经历做一些必要的说明,以便对文集中学术论文的意义和在解决国民经济问题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我出生在上海北郊区(后归上海宝山县)的一个小村里(淞南乡丁刘村刘家浜),父亲是铁路工人,母亲是农民。儿童时期成长在战争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机会进了村西的西塘桥小学学习。一年级第一课就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使我从小对毛主席有亲近感。四年级后转到上海铁路职工第一小学,后来在上海闸北区市北中学念初中,上海铁路中学念高中。在中学阶段,正是毛主席、党和国家领导人号召青年向科学进军的年代。我遵循祖国的召唤,想在科学进军的路上添砖加瓦,努力学习,考上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后被合并到物理系地壳物理专业。196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七室,从师于傅承义先生。1999年,地球物理所和地质所整合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到2006年退休,被返聘到2016年。现在仍然从事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
在科大又红又专校训的感召下,我一直以国家的需要作为我的科研方向和动力,积极承担和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各类课题,不仅努力拼搏完成攻关任务,而且还走以任务带学科的路,努力解决科技进步中的一些学术难点。我承担的不同性质的任务涉及固体地球物理的重、磁、电、震不同学科,利用这个优势实现各学科的理论方法相互融合,努力实践用综合定量的学术途径和方法来解决所承担任务中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任国家地震局震源机制会战组组长;1976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第八研究室(应用地球物理研究室)综合组组长、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业务副所长。在傅承义先生指导下,从事过地下核侦察研究、地震预报研究及富铁矿地球物理找矿标志和方法研究,承担过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油气、矿产资源科技攻关课题,参加过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极低频探地工程等科研项目,以及南水北调西线长隧道薄弱结构地球物理探测等工程项目。
在1970年代初(1972-1973年),任国家地震局震源机制会战组组长期间,负责处理1933年至1970年间发生于我国的218个较大地震的P波初动方向资料的震源机制解,分机器解和手工解两部分。这是一项集体性的工作,有地震局系统的地球物理所、地质所、兰州地震大队、昆明地震大队等15个单位的相关科研人员参加,地震局科技处刘蒲雄进行组织和协调。地震局卫一清领导多次看望并鼓励大家努力拼搏争取好成绩。所得结果汇集于中国地震震源机制研究的第一集和第二集,给出了每个地震两个可能的断层面方向。对其中106个地震用谱方法在两个可能的断层面中确定了断层方向、断层长度、滑动方向和地震矩等震源参数。研究报告根据这些结果还分析了我国大地震的成因和发生地震的构造运动方式和应力场特征。该成果曾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5年,国际上要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召开首届诱发地震讨论会。所领导让我组织一篇新丰江水库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成因初步探讨的论文。论文内容涉及新丰江水库地震的地震活动性,、水库蓄水引起的应力变化,主震和前震、余震的震源机制以及主震前兆等方面。我个人主要研究一系列前震和余震的震源机制,以及每发生一个小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当时水库区只有四个台站,用四个台站记录的P波初动方向资料无法确定每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研究,我解决了用四个台站记录的P波初动振幅资料和网格参数非线性反演方法获得了一系列小地震中每个小地震的滑动矢量的三个角度参数和强度参数。实践表明,反演时给的初始参数为多个初始模型,通过搜索后的最终解是类似的,因此结果是可靠的。我还对小地震发震后引起的应力场集中的空间分布采用静态位错理论进行了数值模拟。由于新丰江水库地震一系列前震、余震的时间跨度很大,故所得的系列小地震的结果结合了地震会战时所得的主震的结果,为论文讨论新丰江水库地震成因和发震过程提供了地震学依据。论文在诱发地震讨论会上宣读,并收集在大会的论文集中。论文也是1978年科学大会受奖的水库地震项目三篇国际论文之一。由于有上述震源机制会战成果和水库地震论文成果,我个人也在科学大会上获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