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从阶级的视角审视和分析农村贫困及其产生原因。在这一视角下对现代农地变迁进行探讨,在提出当代农耕变化七个命题的基础上,识别了不同阶层关系下的动力机制和不同发展政策议题下隐含的阶级动力,并指出,现有关于改善农业生产、农村生计和福利的政策忽略了阶级不平等性,因此它们也忽略了贫困的根本社会基础以及不同干预对此带来的重要影响。该书逻辑论证严密,批判性强,用极为简洁、精准的语言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对农业变迁的影响,大量征引了这一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很多开放性的问题,相信会对读者有很大的启发。
|
關於作者: |
著者:亨利 伯恩斯坦,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SOAS)发展研究系教授。他曾在加拿大、法国、南非、坦桑尼亚、土耳其和美国、英国的多所大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发展理论、农地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南非的玉米经济和土地改革问题,并在这些领域发表了大量著作和论文。担任学术期刊《小农研究》(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主编15年。2001年,他与Byres教授合作创办了学术期刊《农地变迁》(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并担任执行主编。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全球资本主义中的小农阶级:人物、地点及根源》《旱地沼泽的社会动力等》。
译者:汪淳玉,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教育系导师。1994-1998年在湘潭大学攻读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8-2001年在湖南大学攻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2001-2004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叶敬忠,1967年生于江苏省沭阳县。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发展历史与发展批判、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农村社会与农政变迁、劳动力流动与留守人口、小农农业与土地政治、农村教育与社会问题等。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包括《发展的故事》《别样童年》《阡陌独舞》《静寞夕阳》《留守中国》《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参与式发展规划》等。译校著作包括《遭遇发展》《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新小农阶级》。
|
目錄:
|
第一章 农政变迁的政治经济学
大背景:农耕与世界人口
今天,谁是农民?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生产与生产率
劳动与自然
劳动分工与合作
再生产
剩余、剥削与积累
政治经济学:四大关键问题
第三章 资本主义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
资本主义的起源之一:农政转型之路
资本主义的起源之二:商业资本主义的长征
理论与历史:复杂性
第四章 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
殖民主义阶段
殖民主义与农业变迁
殖民时代的劳动力体制
第五章 农耕与农业:从地方到全球
从农耕到农业
自然的大都市与第一个国际食物体制19世纪70年代至1914年
从自由贸易到保护主义1914年至20世纪40年代)
第二个国际食物体制20世纪4070年代
发展主义时期的农业现代化20世纪5070年代
小结
第六章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与世界农业
第二个国际食物体制的崩塌
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全球农业
发展主义的终结
农民的终结?
第七章 资本主义农业与非资本主义农民?
资本主义农业的障碍
剥削:家庭农业对资本的益处?
抵抗的作用
小结
第八章 农村的阶级形成
家庭农业的阶级动力
劳工阶级
小结
第九章 阶级的复杂性
经济社会学与政治社会学
农村的阶级斗争
土地上的人们
小结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
术语表
人名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