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NT$
352.0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万物的秘密系列绘本是Les Editions du Ricochet出版社的看家之作,该系列科普绘本一直秉承准确的科普知识和艺术插画相结合,带给读者不一样的科普绘本的美学体验。插画家由荷兰当代艺术家卡普辛马泽尔领衔,作家团队由该社总编、拥有海洋学博士学位的蒂贝蒂女士带领,个个都有专业的科学背景。
|
內容簡介: |
电的环形跑道(万物的秘密.自然)
我们有油矿、金矿、煤矿,但没有电矿。
电来自何处?未来的世界,电将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提供服务?
本书是介绍电产生、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科普绘本,作者米夏尔弗兰科尼先让如今早已对电的使用习以为常的孩子假想一个完全不能用带电的时代,让读者明白电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早已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能源,然后进一步介绍点的产生原理、常规的发电设备,以及人类对电力的过度需求带给地球的危害,从而讨论了探索新能源的重要性。
大摇小晃的地震(万物的秘密.自然)
地震从何而来?真的有动物能感知到连人类的仪器也无法探知的地震吗?电的环形跑道(万物的秘密.自然)
我们有油矿、金矿、煤矿,但没有电矿。
电来自何处?未来的世界,电将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提供服务?
本书是介绍电产生、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科普绘本,作者米夏尔弗兰科尼先让如今早已对电的使用习以为常的孩子假想一个完全不能用带电的时代,让读者明白电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早已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能源,然后进一步介绍点的产生原理、常规的发电设备,以及人类对电力的过度需求带给地球的危害,从而讨论了探索新能源的重要性。
大摇小晃的地震(万物的秘密.自然)
地震从何而来?真的有动物能感知到连人类的仪器也无法探知的地震吗?
如果真的发生地震,我们如何自救?
本书是介绍地震的产生原因和破坏性的科普绘本。作者米夏尔弗兰科尼从地震是太阳系中地球特有的属性开始讲起,内容涉及地震仪的监测、地震的分类、地震的危害,讲到现代城市的防震方式,*后着重讲地震的成因,包括来自自然之力和来自人类行为的影响。
马的家族(万物的秘密.生命)
用指尖行走,一出生就能奔跑,为人类服务了五千年;
能站着睡觉,拥有多种特殊的传感器,它们是w一能参加奥运会的动物。
本书是讲述马科动物分类、习性、特殊生理构造的科普绘本。作者弗朗索瓦丝洛朗在本书中将当代风靡马术界的几种名马从生理构造、脾气、习性等一一做了介绍,还介绍儿童中备受欢迎的家庭宠物马。旨在向读者讲述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社会地位。
成千上万的新生儿(万物的秘密.生命)
得益于两个生殖细胞的相遇,大大小小的幼仔纷纷降临世间,
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因此变得很精彩
本书是关于动物们的生育的科普绘本,从生殖细胞受惊讲起,叙述了好几种动物界特有的生育方式,比如有袋类生育的特殊性、卵生的雌雄共同孵化和雄性负责孵化的个例、某些爬行动物产卵之后将卵含在口中孵化,还有昆虫世界的多样化生育模式,也是作者呈现的内容。
昨日毛虫今日蝶(万物的秘密.生命)
不可思议的鲸豚(万物的秘密.生命)
极地的动物(万物的秘密.生命)
动物的大便(万物的秘密.生命)
安乐的巢穴(万物的秘密.生命)
|
關於作者: |
米夏尔弗兰科尼,1959年出生在法国南部城市尼斯(Nice)。在吕塞朗(Luceram)他成立了一个写作工作室,已出版《蓝色椅子的赞美》《遗忘的速度是惊人的》等。
弗朗索瓦丝洛朗,出生于1956年,现居住在法国尼斯。作为一名女演员,在舞台上活跃了10年,之后出演了人生中最戏剧性的一幕:成为一名教师,并开始写作,作品既有成人小说,也有青少年读物。代表作有《愤怒的阿尔伯特》《哪里是我的家?》《一个小人物》。
埃里克马蒂韦,自小热衷于观察小动物和花草,对于探险故事也是非常着迷,所以在大学期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研究。他的科研成果主要针对动物,对人类的婴儿也有所总结。同时他还与佩蒂特拉鲁斯大百科合作,负责儿童科普读物的出版。
玛格丽特蒂贝蒂,1954年出生于法国尼斯,拥有海洋学博士学位。最初从事科学新闻工作,1995年热爱文学和绘画的她创办了Ricochet出版社,《唯美科学图画书》就是她策划出版的一套丛书,旨在用富有诗意的图画讲述准确的科学知识。
伊丽莎白迪蒙,历史学家和记者,与多家杂志合作,如今她通过制作纪录片来与孩子们分享她对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