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編輯推薦: |
从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跨国婚姻家庭的百年历程中深悟战争之残酷,和平之美好;
从这个家庭三代人的悲喜命运中了解世间百态,感知人生冷暖;
在一段期待已久的寻亲归祖之旅中感受美好亲情,体会宝贵真情。
|
內容簡介: |
《百年风霜:一个亚欧家庭的中国往事》是一本传记类纪实文学读物。书中以一个亚欧家庭两代人的视角,讲述了这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家庭三代人在中国的历程。这三代人经历了种种磨难以及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跨国婚姻家庭的百年历程中,读者能够深悟战争之残酷,和平之美好;能从这个家庭三代人的悲喜命运中了解世间百态,感知人生冷暖;还能够在一段期待已久的寻亲归祖之旅中感受美好亲情,体会到宝贵真情。
|
關於作者: |
邓军,1950年出生于哈尔滨,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曾担任院长之职,国家级教学名师,"普京奖章" 和"普希金奖章"获得者。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她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40载;作为塞尔维亚骑兵的后裔,她又始终与塞尔维亚的亲人保持着密切联系,希望两国亲人越走越近,希望两个人民的友谊永续。邓伊玲,邓军的妈妈,塞尔维亚人,黑龙江大学俄语老师。邓建桥,邓军的爸爸,革命干部,曾任哈尔滨市商业局局长。
|
目錄:
|
我在中国的一生
我的爸爸妈妈
灾难来临
白色恐怖下的生活
改天换地
苦难年华
去农村接受"改造"
返城之后
一个未了的心愿
回乡探亲
我的爸爸邓建桥
爸爸是个"老革命"
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
秋林公司印象
没有山盟海誓的爱情
刻骨铭心的坚强
革命传统教育
改革与创新
特殊的家庭文化
南斯拉夫探亲记
去与不去
第一次坐飞机
抵达目的地
美丽的米尔克芙茨
在贝尔格莱德
出乎意料
在多瑙河畔
去集市
参加婚宴
杜布罗夫尼克之行
又是出乎意料
深情告别
我的妈妈邓伊玲
宿命
饥饿的滋味
第一个"邓老师"
"我有两个祖国"
"暴风雨"过后
温暖的家
妈妈的笔记本
我的弟弟晓桥
小小运动员
徒步上北京
兵团磨炼
马儿
返城
顺应潮流
拿得起,放得下
我的妹妹薇拉
生不逢时
艰难的生活
妈妈的小帮手
可爱的"小公主"
我们家的"小邓老师"
手足情深
我的故事我的歌
小时候的印象
上女子中学
艰难困苦
第一份工作
高考前后
大学时代
第二个"邓老师"
北外求学
出国交流
斗室里的生活
我的南方情结
读博往事
为"官"两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再赴塞尔维亚
附 录
附录1:家庭简史
附录2:主要人物生平
|
內容試閱:
|
一个跨国婚姻家庭的百年历程2006年7月的一个上午,在哈尔滨皇山东正教墓地,我们为妈妈举行了葬礼。过来参加葬礼的人有我的亲人,还有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单位的朋友和同事。我的妈妈是塞尔维亚人,出生在中国的北方小镇亚布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了三十多年。可以说,妈妈把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养育了她以及她始终热爱的中国。经常有人这样问我:"你的妈妈是塞尔维亚人,而你为什么却是中国人?"出于礼貌,我只能简单地解释一下,因为细说起来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我们家属于跨国婚姻家庭,从"一战"到现在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整整三代人经历了种种磨难以及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才延续到现在,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实属不易。"一战"时,我的姥爷是一名来自塞尔维亚的骑兵指挥官。战争结束后,他带着骑兵队伍回塞尔维亚时路过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在那里,他与姥姥一见钟情,并私定终身。在回塞尔维亚的途中,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中国的山东。因为身上凑不够回国的船票钱,姥爷只好带着姥姥去投奔远在哈尔滨的老乡,并经老乡介绍,来到了中东铁路亚布力车站当扳道工。在亚布力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有了两个孩子—— 我的舅舅和我的妈妈。为了挣到更多的钱,姥爷拼命地工作着,姥姥勤俭持家,养育孩子……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洪灾让他们一无所有,回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为了养家糊口,姥爷只好带着一家人回到哈尔滨。在那里,他当起了搬运工,一家人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度过了一段贫困而屈辱的日子。1945年8月,姥姥被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杀害了,舅舅找到她的尸体时发现她身上还少了一只胳膊…… 姥爷忍受着丧妻之痛,又因疾病缠身,几年后就不幸离世。姥爷一生都没有实现回到祖国的愿望,所以他在临终前嘱咐舅舅一定要回国,以实现他终身未了的夙愿。后来,舅舅终于得到了回国的机会,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但兄妹二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次离别竟是永别,他们之后再也没能相见。我的妈妈经人介绍,去了哈尔滨侨民档案馆工作,并与同在一个大楼里工作的爸爸相识、相知、相爱、相守……爸爸是一名革命干部,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他曾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战地记者,战争结束后,上级委派他到哈尔滨从事经济建设工作。爸爸妈妈的爱情和婚姻从一开始就受到严峻的考验。按照当时的政策,妈妈要跟爸爸结婚,必须加入中国国籍,所以妈妈为了爱情,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国籍,并把名字改为"邓伊玲";为了妈妈,为了这个家,爸爸曾放弃了可以当外交官的机会;为了爸爸,为了孩子,妈妈也毅然放弃回国定居的邀请…… 就这样,他们同甘共苦,不离不弃,手挽着手共同面对风风雨雨。"大跃进"时期,爸爸因对"大跃进"提出了反对意见而被人污蔑为"反党分子",不得不从商业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被安排到牧场工作。妈妈也遭遇了种种不公和屈辱,常常被人辱骂,连小孩都会向她扔石子……"文革"期间,父母的命运更为多舛,他们双双挨批挨斗,都被关进了"牛棚",还安排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并到贫穷的农村落户生活;弟弟参加了生产建设兵团;我孤零零地留在了哈尔滨…… 就这样,我们一家人分散在各地,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后来,父母终于有机会带着妹妹返城了,弟弟也回到了哈尔滨,全家人终于团聚了!爸爸恢复了工作,后来还担任了水产局局长一职;妈妈听从学校领导的安排,给学校编写俄语教材;我和弟弟陆续工作、上学、成家;妹妹也考上了大学,并留校任教…… 全家人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状态,并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改革开放后,妈妈与家乡亲人们的通讯联系恢复了。父母退休后,决定去南斯拉夫探亲。1987年6月,他们终于见到了日夜思念的亲人。妈妈在世时用俄语写下了《我在中国的一生》,我后来在整理妈妈的笔记时,才深刻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我至今还记得她当时伏案写作的样子:泡上一杯红茶,点上一支烟,思考良久之后,在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下每一个字……我曾答应过妈妈,要把我们这个家庭的经历写下来,并付诸出版。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我退休后就着手写作。本书历时四年,终于完稿,我的心情一下舒展了许多。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前部分是父母自己写的回忆录,以及我对父母的追思;后部分是我对弟弟、妹妹和我自己的点滴回忆。我先把妈妈用俄文写的内容翻译成中文,接着又把爸爸写的手稿整理出来。在回忆我和家人经历时,我的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眼前会浮现出各种心酸与感人的画面。在写作过程中,我常常是一只手握着笔,另一只手拿着纸巾,泪水常常模糊我的双眼……我们这个跨国婚姻家庭经历了三代人,在这三代人里,我的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还有妹妹都相继离世,我们这一代只剩下我和弟弟了,但我们的下一代会继续传承下去。跨国婚姻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很早就有,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公民娶、嫁境外配偶的数量不断上升,人们的认可度也明显提高。可是在过去,跨国婚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