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編輯推薦: |
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历史上*绕不过去的年代,人们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在一次次遭受毁灭性打击后又重新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风暴一般席卷全球,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思考方式,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知识工作者群体逐渐壮大,很多当时未被人们重视的变化,后来深刻塑造了整个世界。
《生态愿景》更像是德鲁克对自己毕生研究的一次回顾和升华。
《生态愿景》探讨的八大主题涉及人类商业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管理、企业、技术、信息等,这些人造的事物构成了我们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生态。
书中充满对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化的真知灼见,关于各类大型机构带来的问题的处理方式更是切中时弊,对当下理解美国行为以及全球生态平衡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內容簡介: |
《生态愿景》涵盖多个学科,涉及各类主题,但均属社会生态学文章,直面人类的社会人文环境问题。
这些文章以特定的方式探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尝试从社会实践和社会价值观的表达两个层面出发,审视经济、技术、艺术等议题。
|
關於作者: |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
管理学科开创者,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
七次获得麦肯锡奖;2020年获得美国公民z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他的著作,被翻译成三十余种文字,总销售量超过1000万册。
|
目錄:
|
目 录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赵曙明)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前言
第一部分美国经验
第1章 美国人独特的政治天赋 4
第2章 卡尔霍恩的多元主义理论 14
第3章 最后的平民主义者亨利福特 34
第4章 IBM公司老沃森的远见 49
第5章 美国同质性的迷思 63
第二部分经济学的社会维度
第6章 美国政治的经济基础 84
第7章 经济学理论的贫困 102
第8章 利润的幻觉 108
第9章 熊彼特与凯恩斯 112
第10章 凯恩斯的魔法经济学 124
第三部分管理的社会职能
第11章 管理的基本假设 140
第12章 管理:成功后的新问题 155
第13章 社会创新:管理的新领域 178
第四部分企业的社会面
第14章 是否存在商业伦理 194
第15章 工作效率的新挑战 213
第16章 新兴的生产理论 229
第17章 敌意收购及其负面影响 244
第五部分工作、工具与社会
第18章 工作和工具 269
第19章 技术、科学与文化 279
第20章 印度和适当的技术 290
第21章 第一次技术革命及其教训 295
第六部分信息社会
第22章 信息、沟通与理解 307
第23章 信息与城市的未来 324
第24章 基于信息的组织 329
第七部分日本社会与日本文明
第25章 艺术视角下的日本 346
第26章 日本:成功带来的难题 365
第27章 日本成功的背后 381
第28章 对日本和日本人的误解 396
第29章 日本人西化的方式 402
第八部分为什么只强调社会尚不够
第30章 不合时宜的克尔凯郭尔 410
后记 社会生态学家的反思 423
译后记 441
|
內容試閱:
|
本书收录的31篇文章,撰写的时间跨度超过40年最早的一篇是第10章,即1946年发表的《凯恩斯的魔法经济学》;最晚的一篇是1992年为本书撰写的后记《社会生态学家的反思》。
因为要适应本书的框架结构,所以这些文章的标题偶有改动,但内容没有任何变化。所选文章涵盖多个学科,涉及各类主题,但均属社会生态学文章,直面人类的社会人文环境问题。
这些文章以特定的方式探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尝试从社会实践和社会价值观的表达两个层面出发,审视经济、技术、艺术等议题。
所有文章都不是理论性的,只有第11章《管理的基本假设》和第22章《信息、沟通与理解》稍具理论色彩,前者尝试提出一种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组织社会中特有的社会职能;后者初步指明,逻辑性和感知性信息均具备沟通功能及相应的意义。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它们都不是所谓的纯理论文章。但即使其中最接近实践、探讨做什么的文章,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者说至少具备理论视角。最后,我力图把所有文章都撰写得通俗易懂。
彼得德鲁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