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刘宗周思想研究

書城自編碼: 349612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余群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64130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1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古罗马800年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編輯推薦: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明朝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世称蕺山先生。他是明代*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他著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
內容簡介:
作为明代*后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开创蕺山学派,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书围绕刘宗周思想展开深度研究,包括刘宗周思想的价值取向;哲学本体论;工夫主体论;哲学创新思想;大儒的人格魅力;圣贤工夫思想;审美体验论、审美境界论等内容,对于中国古代儒学思想史的研究,具有十分必要的学术价值。
關於作者:
余群,江西樟树人,文艺学博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中国哲学研究,长期讲授《美学》《文学概论》和《国学经典导读》等课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王阳明心学美学思想研究》、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刘宗周理学美学思想研究》,以及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第二批新形态教材《国学经典导读》等课题。在《哲学与文化》(AHCI),以及《孔子研究》《山东社会科学》《求索》《学术交流》《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孔子月刊》(台湾)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
目錄
前言. . . . . . . . . . . .001
绪论. . . . . . . . . . . .001
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述. . . . . . . . . . . .001
二、 学术难点、创新及意义. . . . . . . . . . . .002
三、 思路和框架. . . . . . . . . . . .003
第一章 刘宗周思想的价值取向. . . . . . . . . . . .007
第一节 刘宗周的任职经历. . . . . . . . . . . .007
第二节 刘宗周对朱、王的会通. . . . . . . . . . . .015
一、 刘宗周对朱熹的接受与批评. . . . . . . . . . . .017
二、 刘宗周对王阳明的接受与批评. . . . . . . . . . . .020
第三节 刘宗周慎独与诚意之辨. . . . . . . . . . . .026
一、 慎独与诚意的辩证关系. . . . . . . . . . . .027
二、 慎独与诚意的统一关系. . . . . . . . . . . .030
三、 慎独与诚意相提并论的原因. . . . . . . . . . . .033
第二章 无极而太极:哲学本体论. . . . . . . . . . . .039
第一节 刘宗周对太极生两仪之宇宙论的创新解释. . . . . . . . . . . .039
一、 历代学者的解释. . . . . . . . . . . .040
二、 刘宗周的解释. . . . . . . . . . . .041
三、 刘宗周创新解释的原因及其意义. . . . . . . . . . . .046
第二节 刘宗周《周易古文钞易赞》释义. . . . . . . . . . . .052
一、 上天之载,坤以法效. . . . . . . . . . . .053
二、 共时生生,浑无后先. . . . . . . . . . . .055
三、 一气周流,《易》有逆数. . . . . . . . . . . .058
四、 体用一源,各正性命. . . . . . . . . . . .059
五、 一心是矣,百司为神. . . . . . . . . . . .061
第三章 迁善改过,入于圣域:儒家主体论. . . . . . . . . . . .065
第一节 刘宗周《人谱》书名及理论内涵探微. . . . . . . . . . . .065
一、 家谱证身世,《人谱》证心性. . . . . . . . . . . .067
二、 家谱寻远祖,《人谱》寻意根. . . . . . . . . . . .069
三、 家谱别姓氏,《人谱》别贤愚. . . . . . . . . . . .071
第二节 成贤至圣:《和杨龟山先生此日不再得吟示学者(有序)》主旨. . . . . . . . . . . .077
第三节君子以饮食宴乐:谨慎等待,奋力人生. . . . . . . . . . . .082
一、 前人研究简述. . . . . . . . . . . .083
二、 君子以饮食宴乐:不仅是养生,更是一种礼乐. . . . . . . . . . . .087
第四章 刘宗周哲学的创新思想. . . . . . . . . . . .091
第一节 刘宗周一齐俱到的心性内涵及理论意义. . . . . . . . . . . .092
一、 一齐俱到的易学基础. . . . . . . . . . . .093
二、 一齐俱到的深刻心性内涵. . . . . . . . . . . .096
三、 一齐俱到理论的意义. . . . . . . . . . . .102
第二节 刘宗周与王阳明四句教异同比较. . . . . . . . . . . .106
一、 比较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 . . . . . . . . .107
二、 刘宗周与王阳明四句教异同比较. . . . . . . . . . . .110
三、 两者比较的意义. . . . . . . . . . . .119
第三节 刘宗周的文艺美学思想. . . . . . . . . . . .123
一、 文学创作论. . . . . . . . . . . .124
二、 文学鉴赏论. . . . . . . . . . . .128
第五章 刘宗周大儒的人格魅力. . . . . . . . . . . .135
第一节 人格与美学的关系. . . . . . . . . . . .136
一、 人格的含义. . . . . . . . . . . .136
二、 人格与审美的关联. . . . . . . . . . . .138
第二节 刘宗周人格的形成条件. . . . . . . . . . . .142
一、 立圣人之志. . . . . . . . . . . .142
二、 观圣贤气象. . . . . . . . . . . .147
三、 看孔颜乐处. . . . . . . . . . . .149
第三节 刘宗周人格的内涵. . . . . . . . . . . .151
一、 慎独诚意. . . . . . . . . . . .151
二、 儒雅正直. . . . . . . . . . . .152
三、 谦逊有礼. . . . . . . . . . . .153
四、 坚忍不拔. . . . . . . . . . . .154
五、 清廉简朴. . . . . . . . . . . .156
第四节 刘宗周人格美学的内涵. . . . . . . . . . . .157
一、 将伦理生活审美化. . . . . . . . . . . .157
二、 将审美生活人格化. . . . . . . . . . . .159
第五节 刘宗周人格美学的境界. . . . . . . . . . . .161
第六节 余论. . . . . . . . . . . .163
第六章 刘宗周圣贤工夫思想. . . . . . . . . . . .167
第一节 生存本体:心. . . . . . . . . . . .168
一、 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活泼泼地. . . . . . . . . . . .171
二、 意为嘉谷,充满了生机. . . . . . . . . . . .171
第二节 圣贤工夫:慎独与诚意(本体与工夫)的统一. . . . . . . . . . . .173
一、 在事上磨练. . . . . . . . . . . .173
二、 有益于世道. . . . . . . . . . . .180
第三节 工夫特征:我思故理在. . . . . . . . . . . .184
一、 问题的提出. . . . . . . . . . . .185
二、 命题的可行性. . . . . . . . . . . .186
三、 我思故理在的内涵. . . . . . . . . . . .187
第七章 万物皆备于心:审美体验论. . . . . . . . . . . .198
第一节 儒、道无我辨. . . . . . . . . . . .198
第二节 刘宗周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内涵. . . . . . . . . . . .202
一、 天道、地道,可由人心统摄. . . . . . . . . . . .203
二、 盈天地间一气. . . . . . . . . . . .207
三、 喜怒哀乐与春夏秋冬相互配对. . . . . . . . . . . .213
第三节 刘宗周即心即物审美体验内涵探究. . . . . . . . . . . .220
一、 与物同游. . . . . . . . . . . .224
二、 灵明直觉. . . . . . . . . . . .230
三、 内心体验. . . . . . . . . . . .234
第八章 即欲还理:审美境界论. . . . . . . . . . . .237
第一节 宋明理学反情还性的审美内涵. . . . . . . . . . . .238
一、 反情还性的内涵. . . . . . . . . . . .238
二、 以物观物的审美特色. . . . . . . . . . . .242
三、 反情还性的审美乐境. . . . . . . . . . . .245
第二节 刘宗周即欲还理的理论依据. . . . . . . . . . . .249
一、 心是有善无恶之心. . . . . . . . . . . .249
二、 欲本无,因心而有. . . . . . . . . . . .251
三、 《易》有逆数,万化归一. . . . . . . . . . . .255
第三节 刘宗周即欲还理的审美境界. . . . . . . . . . . .257
一、 由心统性情改为心之性情. . . . . . . . . . . .257
二、 化念为思,情顺万物. . . . . . . . . . . .260
三、 凡境即圣境. . . . . . . . . . . .264
参考文献. . . . . . . . . . . .269
后记. . . . . . . . . . . .276
內容試閱
前言
众所周知,要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就应当理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而要了解儒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选择某位名家,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来进行深入研究,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刘宗周作为儒家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就值得特别关注。他的思想体系十分完备,内涵相当丰富,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人称蕺山先生,浙江绍兴人,蕺山学派的开创者,明代末期杰出的理学家。刘宗周虽然官居御史大夫,但通籍45年,立朝不及四载,绝大部分时间开堂讲学,教授弟子,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因此,他可以算作一个纯粹的学者,著述自成体系,既对传统儒学经典有系统而深入的阐释,也有自己独到的创新见解。如,《周易古文钞》《论语学案》《孟子师说》《曾子章句》《大学古文参疑》等,深入浅出解释前人著作,给人以无限的启迪。而《人谱》《学言》《读易图说》等,新见迭出,独树一帜。
刘宗周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为其总结、提炼儒学理论提供了上佳的条件。在他看来,以往儒学道统的演变轨迹非常清晰。孔子讲仁,孟子则求仁之根源于善性,所以主张性善论。宋明理学接续孔孟思想,但有所深化,他们的理论更系统、深入。周敦颐以太极理论来深化孔子的仁学思想,他认为太极即是仁,有太极则有人极,人极即是仁、善。之后,程颢宣称天理是自家体贴出来的。而程颐则主张性即理也,把孟子的性善说成是天理,显然是结合《中庸》,并对孟子性善论有所拓展。张载也谈性,主张知礼成性,变化气质,并认为有先天的义理之性、后天的气质之性,所以要变化气质之性而为义理之性,因为性无定体,以礼则成之。气质无主宰,成性则成义理之气质。到了南宋,朱熹主要讲天理,认为要格物致知,才能获得天理。陆九渊则说:吾心即是天理,天理即是吾心。这与朱熹求理的方式迥然有异。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理论,直指良知,倡导心(良知)即是天理,也是性。后来,刘宗周折衷朱、王之说,即心即性、即性即仁、即仁即理、即理即善,也主张即人心即道心、即性即气(天地之性即气质之性),把前人的核心范畴归而为一。同时把意视为未发,作为心之主宰,提升了意的地位。可见,王阳明是心之学,而刘宗周则是慎独与诚意之学。牟宗三认为,王阳明心学是显教,而刘宗周拈出独,是密教。而且牟宗三出于对刘宗周之推崇,把宋明理学划分为三系:程朱(程颐、朱熹)一系,陆王(陆九渊、王阳明)一系,以及胡刘(胡宏、刘宗周)一系。三者颇有异同。程朱理学属于存有而不活动,陆王心学属于活动而不存有,而刘宗周则是即存有即活动。其中,胡宏、刘宗周一系上承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宋学,最为正宗。所以说,刘宗周真正做到了心性统一,把宋明理学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他成为儒学的殿军显然是当之无愧的。
当然,刘宗周对后世的影响固然与其学术息息相关,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其立德树人方面的成就。在立德方面,刘宗周本人以崇高的气节、谨慎的言行,践行了儒学。尤其值得后人敬仰的是,在明朝灭亡不久,刘宗周毅然决然地绝食殉国,不愧为道统中的第一流人物。牟宗三对他表达了由衷的敬意:明亡,蕺山绝食而死,此学亦随而音歇响绝。此后,中国之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即陷于劫运,直劫至今日而犹未已。噫!亦可伤矣!(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438页)
在树人方面,众多弟子受刘宗周精神鼓舞,个个都是气节之士。大弟子黄宗羲在明末坚持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反清复明斗争,就是最好的证明。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一文还深情地赞颂了恩师刘宗周提振浙江风气的价值,并认为刘宗周和父亲黄白安以及魏大中等人,以忠义名节,激励后人,使浙江风气从软美之态,变为忠勇之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研究刘宗周可以把中国儒学一脉打通。换言之,以刘宗周为中心,简直可以写一部儒学简史。如果以他为纵向历史坐标,那么往上,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儒学;居中,可以梳理宋明理学;而往下,则又可以探讨现代新儒学。以儒学三个阶段为例,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都可以通过刘宗周的思想串联起来。例如,原始儒学的孔子、宋明理学时期的王阳明,以及现代新儒学的代表牟宗三,都在刘宗周身上找到了枢纽。
对于孔子,刘宗周表达了无限的敬意。刘宗周声称,自己的学术以孔子为旗帜。刘宗周《古小学记小序》曰:愚谓读书必先折衷于孔氏。因此,他花费大量心血撰写《论语学案》《五子连珠》等著作,对儒家学说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说,以及淋漓尽致的发挥。据此,他在学术上以仁来梳理儒学源流,可谓纲举目张。刘宗周长子刘汋《蕺山刘子年谱》记载:先生既取孔、孟之言仁者,类之曰《孔孟合璧》,附以《吃紧三关》:一曰人己,二曰敬肆,二曰迷悟。今复裒周、程、张、朱五子之言仁者以益之,曰《五子连珠》。盖取《汉书》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之义,而《三关》并附以五子之说,遂合为一编。按照刘汋的记载,刘宗周编辑孔孟、宋明理学家的言论,贯穿着一个仁字。这样条分缕析、一以贯之,便于后人学习和理解。
说到王阳明,刘宗周也钦佩之至。他们两人都是绍兴人,且同为浙东学派的代表,学术上的渊源更是一脉相承。刘宗周《明儒四先生语录序》曰:越人之言道者无如阳明先生,其所谓良知之说,亦即家传而户诵之。虽宗周不敏,亦窃有闻其概,沾沾喜也。显然,刘宗周深受王阳明学说的沾溉。当然,刘宗周对于王学经历了几次态度的转变。刘汋《蕺山刘子年谱》曰:先生于阳明之学凡三变,始疑之,中信之,终而辨难不遗余力。始疑之,疑其近禅也。中信之,信其为圣学也。终而辨难不遗余力,谓其言良知,以《孟子》合《大学》,专在念起念灭用工夫,而于知止一关全未勘入,失之粗且浅也。正因为于阳明之学凡三变,所以刘宗周的学术既得源于王阳明,又在其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姚名达《刘宗周年谱》曰:得源于王守仁,而为说又异。所谓又异,是左袒非朱,右袒非陆的结果。王阳明扭转了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局面,反身理会,推荐至隐,从而变朱熹的向外求理而为向内的指点良知。当然,由于王阳明对于朱熹有矫枉过正之嫌,所以朱、王各有得失。刘宗周正是在他们的得失之间,去粗取精,在王阳明论心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更加隐微的性,形成了即理即心、即心即性的学说。这样就使心、性与情三者可以相须为用,也真正使天理与人心融合无间,从而为深入论述性与情,或性之情,又或情之性之内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因为如此,刘宗周的学术具有以心著性,归显于密的特征。
发现刘宗周这种以心著性,归显于密的学术路径并提出这种观点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牟宗三。作为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牟宗三是现代最有原创性的哲学家。其代表作《心体与性体》《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王阳明致良知教》《蕺山全书选录》等,对宋明理学,特别是王阳明和刘宗周,有着深入而精辟的分析。牟宗三特意选录刘宗周的言论,辑成《蕺山全书选录》,也充分证明了刘宗周的理论相当成熟完备。另外,牟宗三又恰恰是西方哲学研究的大家。他翻译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并多有阐发。他之所以成为一位大儒,与其基于儒学来融贯中西之学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通过牟宗三可以把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事实上,康德的哲学与中国儒学有诸多相通之处。对此,我们不妨通过实践理性、意志自由、圆善问题三个方面来阐释。第一,就实践理性而言,康德认为,实践理性高于纯粹理性,这表明道德良知比理论知识更重要。换言之,宇宙人类的最高目标就是人的道德或道德的人。第二,就意志自由而言,康德的自由意志其实就是儒家的良知。或者说,康德的自由是自律之下的自由,这与儒家念念不忘的存天理,灭人欲,可谓息息相通。由于康德重视道德理性而轻视甚至排斥感性,所以牟宗三指出:若以儒家义理衡之,康德的境界,是类乎尊性卑心而贱情者。[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一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29页]而说到性、心与情,又恰恰是刘宗周学术的重要范畴。刘宗周完全打通了心、性、情的边界,既尊心,又重心与情,可谓即心即性、即性即情。第三,就圆善而言,康德认为圆善要依靠灵魂不朽、上帝存在才能获得。而牟宗三的《圆善论》基于儒学传统思维,认为圆善在现实生活中即可实现。人生的幸福与道德完美结合,就是圆善。这就是说,从《尚书》的允执厥中、孔子的克己复礼,到《中庸》以及朱熹所纵论的格物致知,再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以及刘宗周的慎独诚意,都是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人生幸福的必要途径。这就是即本体即工夫的道德践履。换言之,要实现圆善,只要安贫乐道、修齐治平即可。圆善不在现世的彼岸,而在于日常的修行。起居饮食、动静言语,都是修行的渠道。在儒者看来,人之精神为圣,而且天地一心,万古不变,孔子之心即凡人之心,所以满街都是尧舜,圣贤人人可做。对于这种思想,大儒津津乐道,刘宗周当然也不例外。刘宗周自题书斋联每于独觉还真觉,敢谓凡心即圣心,正是这种信念的最佳体现。他的代表作《人谱》,就是对于圆善蓝图的设想:迁善改过,入于圣域。
当然,刘宗周之所以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除了取决于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外,还得益于其独特的学术特色。
首先,刘宗周经史意识非常强,其学术以经入史、以史证经,做到了经史的完美统一。对此,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他自己以传承儒学自居,而治学又有浓厚的史学意识,这可以找到许多例证。例如,刘宗周《明儒四先生语录序》曰:由阳明先生而进之,为白沙先生、敬斋先生、敬轩先生,题曰《明儒心诀》。薛先生布帛菽粟,不离日用践履,而直窥性天之妙;胡先生推本其旨,更加谨严,归之慎独;陈先生自然为宗,颇循无欲作圣之说,渐启良知一脉;而王先生遂畅言之,发薛先生以来未发之蕴。懿哉洋洋乎!一时群言之通会乎!虽谓四先生掩映本朝、前无古人亦可。学者由四先生而达于孔、孟,是入室而由户也。盖尝论之,舜、文上下千载,又东、西夷不相及,而孟子断之曰:先圣后圣,其揆一也。一者,心也,道之所以为道也。薛先生谓之性与天,在胡先生谓之独,在陈先生谓之自然,在王先生谓之良知,一也。刘宗周梳理了明代四位理学家薛瑄、胡居仁、陈白沙和王阳明的学术传承,以及他们哲学的核心范畴。在此,刘宗周只是三言两语,就表述得非常清晰、地道。二是在著述之中,经常引用大量的史实来进行论证,增强了说服力。刘宗周撰写了不少史书性质的著作,包括《人谱》《中兴金鉴录》《孔子家语考次》等。其中,《人谱》是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该书录古人谨独之说及行事之佳者而成之。所列举都是古人的言行节操,每个主题又配以简短的评述,无一不是后人行为的轨范。这些编排条理清晰,内容前后呼应,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展示了《人谱》乃是用来证明人之为人这一道理的主题。而《中兴金鉴录》,顾名思义,希望国家中兴,于是编选历代史实,述说兴衰事,愿得天子知。该书行文充满情感,忠心耿耿,令人钦佩。其中既有忠臣的嘉言善行,也有奸臣的谄媚狡诈,以及国家的典章制度,等等。从史学角度而言,该书好似精简版的《资治通鉴》;而从文学角度来看,它又有如通史性的《世说新语》。在一系列历史事件之后,也往往有自己的评点,其形式不拘一格,甚至系以诗歌,可谓文史哲合一的佳作。全书微言大义,褒贬春秋,给人深刻的启迪。也正因为如此,刘宗周与程颐一样,成为由经入史的开山。何炳松《通史新义》指出:刘宗周在吾国史学上之地位,实与程颐同为由经入史之开山。其门人黄宗羲承其衣钵而加以发挥,遂蔚成清代宁波万斯同、全祖望及绍兴邵廷采、章学诚等之两大史学系;前者有学术史之创作,后者有新通史之主张,其态度之谨严与立论之精当,方之现代西洋新史学家之识解,实足竞爽。[(明)刘宗周:《刘宗周全集》(第六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203页]
其次,刘宗周对于以往的学术,采取了全面归纳总结的态度。刘宗周认为,儒道就是一个整体,不容支离。事实上,在其学术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儒学从《周易》、孔孟到宋明理学的演进,而他们的思想在此圆融一体、相融无间。刘汋《蕺山刘子年谱》曰:道统之传,自孔、孟以来,晦蚀者千五百年。有宋诸儒起而承之,濂溪、明道独契圣真,其言道也,合内外动静而一致之。至晦庵、象山而始分,阳明子言良知,谓即心即理,两收朱、陆,毕竟偏内而遗外,其分弥甚。至先君子复合。[(明)刘宗周:《刘宗周全集》(第六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道统的传承,支离偏颇之弊,在刘宗周这里得到了纠正,可谓悉统而一之。具体而言就是:先儒把心与性相对,而刘宗周则称为性者心之性。性与情相对,刘宗周则曰情者性之情。先儒还常称心统性情,而刘宗周则称心之性情。先儒又分人欲为人心,天理为道心,刘宗周则曰:心只有人心。道心者,人心之所以为心。先儒把性分为气质、义理两部分。刘宗周则认为,性只有气质之性,义理之性是气质之所以为性者。先儒还分已发和未发,已发为动,未发为静。刘宗周则曰:存发一机,动静一理,推之存心、致知、闻见、德性之知,莫不归之于一。种种折衷归一之法,都指向了慎独与诚意之说。姚名达《刘宗周年谱》曰:推之存心致知,闻见德性之功,莫不归之于一,然约言之,则曰:心之所以为心也。又就心中指出本体工夫合并处;曰诚意。意根本微,诚体本天,此处着不得丝毫人力;惟有谨凛一法,乃得还其本位;所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此慎独之说也。[(明)刘宗周:《刘宗周全集》(第六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65466页]
再者,刘宗周学术宗旨是学穷本原,行追先哲,因此在前人基础之上,颇多创新之见。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把喜怒哀乐之情上升为四德。刘宗周《学言中》曰:《中庸》言喜怒哀乐,专指四德而言,非以七情言也。此千圣学脉也。自喜怒哀乐之说不明于后世,而性学晦矣。千载以下,特为拈出。[(明)刘宗周:《刘宗周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14416页]特为拈出,充分表达了对自己创见的自信。喜怒哀乐既然是指四德,则可以配合天道之元亨利贞、人道之仁义礼智信(信对应中气,即喜怒哀乐之未发),以及四季之春夏秋冬。这就真正地使下学上达成为可能而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喜怒哀乐由情而性、由性而德,不正是日常生活中即情即性、即性即理的体现吗?二是通过易学提出了一齐俱到的理论。所谓一齐俱到,就是天道的运行是共时性的,人道的运行也是如此。这样,各种理论就可以在共时性中得到完美的融会贯通。前人的对立之说,变成了一体两面。例如,喜怒哀乐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刘宗周《读易图说》曰:仁义礼智,即喜怒哀乐之表仪,非仁义礼智生喜怒哀乐也。又非仁义礼智为性,喜怒哀乐为情也。又非未发为性,已发为情也。后儒之言曰:理生气,性生情。又曰:心统性情。其然,岂其然乎?三是把意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前人把意视为心之所发,王阳明便是如此,而刘宗周则反其意而用之,把意视为未发,且为心之主宰。刘宗周《学言中》曰:人心径寸耳,而空中四达,有太虚之象。虚故生灵,灵生觉。觉有主,是曰意。此天命之体,而性道教所从出也。人心中间虚空四达,所以能够产生灵通。有灵通就有知觉,有知觉必然有主宰,而这个主宰便是意,也即是慎独。显然,以意主宰心,则人的道德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杜维明《刘宗周哲学人类学的主体性》说:人证明了他的慎独,也就拓展和纯化了自己的主体性。宇宙之体全面完整地呈现在人的主体性之中,远非仅是自我的延伸而已,表明了经过修身的自我所具有的开放性、透明性、自发性。[(美)杜维明:《杜维明文集》(第3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609页]
需要补充的是,刘宗周传世著作卷帙浩繁,将近250万字。作为文人之作,几乎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涉及文史哲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文体也多种多样,包括书信、言论、奏章、序跋、行状、诗文等。在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是:《周易古文钞》《人谱》《孔孟合璧》《五子连珠》《圣学吃紧三关》《阳明传信录》,以及《学言》等。《周易古文钞》是其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人谱》是其思想的集中体现。另外,《孔孟合璧》《五子连珠》《圣学吃紧三关》《阳明传信录》,以及《学言》等著作之中,刘宗周梳理了儒家的理论发展,是后人学习儒家的经典之作。
总之,刘宗周的人格和思想都值得广泛宣传。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撰写点滴心得,希望在传承其思想和学术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能所愿,荣幸之至!
余群
2020年3月6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