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专著将语篇语言学与翻译学有机结合,同时将两个学科的理论运用到实际语篇的建构与翻译分析中,既适用于广大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同时也适用于社会上广大的语言学和翻译爱好者。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近20年来从事语篇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总结。概括起来,主要涵盖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探讨语篇是如何建构的。阐述话题相关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并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语篇作者是如何通过建构作者和读者的认知语境的*关联度来实现语篇中的话题相关的。
2探讨语篇中的歧义和变异这样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分别阐述这两种语言现象在语篇中的功能,并以实例分析如何理解它们在语篇中的意义。
3探讨批评性语篇分析在新闻语篇分析中的运用。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来阐释新闻语篇是如何加以建构、理解与翻译的。
(4)探讨不同理论对不同类型语篇翻译的阐释力。这些语篇类型涵盖了英语广告、室内设计、通信企业简介和电影字幕等应用型语篇,也包括《红楼梦》《生死疲劳》《海上花列传》和《干校六记》等文学语篇,大部分为书面语篇,也有口译等口头语篇。
|
關於作者: |
黄勤,女,1966年10月生,湖北天门人,文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系系主任、MTI教育中心主任、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武汉工程大学彩虹学者。华中科技大学《英语互译》课程群责任教授。曾先后于2014年10月-12月、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和2017年9月-10月在台湾中正大学人文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人文学部从事访问研究。曾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和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在Target、 Babel、 Perspectives、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中国翻译》、《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外语研究》、《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和《外国语文》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和参编教材3部,词典1部。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和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科研项目1项。现主持有在研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以及其他几项省级和校级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研究、文学翻译家研究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
目錄:
|
第一章话题与语篇1
第一节话题相关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1
第二节认知语境对语篇中话题相关的解读8
第二章语言的歧义与变异15
第一节歧义的生成机制15
第二节合作原则与双关歧义19
第三节手机短信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分析26
第四节詈语使用的多维原因探析37
第三章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语篇分析45
第一节英语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45
第二节我国新闻语篇的翻译现状51
第三节英语新闻报道汉译的批评性语篇分析61
第四章不同语篇的翻译分析74
第一节英语广告语篇中的无动词小句的功能与汉译74
第二节基于翻译文本分析模式的通信行业企业简介英译探析80
第三节基于翻译目的论的《夜宴》英文字幕的翻译策略探析90
第四节基于关联理论的口译认知过程阐释99
第五节《红楼梦》中养生膳食品名英译方法对比分析108
第六节《海上花列传》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对比分析115
第七节基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生死疲劳》中语言变异现象翻译
分析123
第八节基于翻译叙事理论的《干校六记》葛浩文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分析130
参考文献155
后记167
|
內容試閱:
|
我对语篇语言学的接触,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的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当时,我的导师罗选民教授为我们开设了话语语言学、语篇分析与翻译等相关课程,也引导我阅读了不少国内外有关语篇语言学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专著与论文,使得我对语篇语言学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探讨语篇中的话题结构如何翻译的问题。
硕士毕业后,虽然我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重点已经渐渐从语言学转向了文学翻译,但我仍然没有放弃在语篇语言学研究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仍旧在尝试将语篇语言学的一些观点与方法运用到翻译研究中。20多年来,我也陆陆续续撰写并发表了一些有关语篇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论文。收入本书的论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本人在运用语篇语言学进行语言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即对语篇连贯的认识、判断与解释,对语篇中特殊语言现象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与认识,运用不同理论视角对不同类型语篇翻译的赏析。这些论文大致展示了本人对于语篇语言学的研究过程,即从理论上加以了解,到运用其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于具体语篇的理解和翻译中。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指导教师罗选民教授。先生的严格训练和耐心指导,使得我从一个单纯的教书匠逐步成长为今天的博士生导师。
其次,我还要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领导的积极支持,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时间和经济上的保障。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们。收入本书的有些论文是与他们合作完成的,对于本书的编排与校对他们也花费了不少时间。他们是饶欢、刘利辉、韩静丽、廖威、龚群等。
由于本人学识短浅,书中如有不妥甚至谬误之处,诚请专家学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黄勤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六日于逸夫科技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