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NT$
250.0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
直观的经营:哲学视野下的动态管理
》
售價:NT$
407.0
|
編輯推薦: |
普利策奖作家与《大西洋月刊》资深编辑,
黄金搭档40年,
非虚构,其实你可以写得更好。
|
內容簡介: |
《非虚构的艺术》记述了一位作家和一位编辑在近四十年的共事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它的目标受众是读者和作家,是那些关心写作、关心如何写作和提高写作的人。我们基本的前提,就是你有能力学会如何写得更好。
在坚持事实方面,我们毫不含糊。非虚构远不止于事实确凿,可是它的出发点,就是不要凭空捏造。如果事件发生在星期二,那么星期二就是它发生的时间,哪怕星期四会构成一个更有条理的故事,也不能因此改动时间。当然,这并不等于把事实和真相混为一谈。
我们同样相信故事和人物的力量。我们认为,小说的各种技巧从来都不是虚构作品的专利;除了企图以虚构冒充事实之外,对于非虚构作家而言,没有哪种讲故事的技巧是禁区。我们还认为,无论是故事、论证还是沉思,图书、随笔还是家书,每一样都要做到新颖而准确,能够表达出一种独特的人的存在。
过去三十年里,美国文化变得更加喧嚣、快速、碎片化。就直接效果而言,作家赶不上流行音乐或是动作电影、有线电视网新闻或是即时通信。我们认为,作家不应该也没必要试图赶上这些。我们知道,写作仍然是通往明晰思想和情感的*路线。《非虚构的艺术》记述了一位作家和一位编辑在近四十年的共事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它的目标受众是读者和作家,是那些关心写作、关心如何写作和提高写作的人。我们基本的前提,就是你有能力学会如何写得更好。
在坚持事实方面,我们毫不含糊。非虚构远不止于事实确凿,可是它的出发点,就是不要凭空捏造。如果事件发生在星期二,那么星期二就是它发生的时间,哪怕星期四会构成一个更有条理的故事,也不能因此改动时间。当然,这并不等于把事实和真相混为一谈。
我们同样相信故事和人物的力量。我们认为,小说的各种技巧从来都不是虚构作品的专利;除了企图以虚构冒充事实之外,对于非虚构作家而言,没有哪种讲故事的技巧是禁区。我们还认为,无论是故事、论证还是沉思,图书、随笔还是家书,每一样都要做到新颖而准确,能够表达出一种独特的人的存在。
过去三十年里,美国文化变得更加喧嚣、快速、碎片化。就直接效果而言,作家赶不上流行音乐或是动作电影、有线电视网新闻或是即时通信。我们认为,作家不应该也没必要试图赶上这些。我们知道,写作仍然是通往明晰思想和情感的*路线。
《非虚构的艺术》是一本源于实践的书,是多年来尝试写作三类散文的产物:写世界、写观念、写自己。换句话说,这是我们俩尝试写作和编辑各种叙事文、随笔和回忆录的产物。
|
關於作者: |
特雷西基德尔 Tracy Kidder
1945年生于纽约市,哈佛大学英语学士和艾奥瓦大学写作硕士,现居马萨诸塞州。他是一位多产的非虚构作家,荣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大奖,作品包括《劫后重生的力量》(2009)、《我的支队》(2005)、《越过一山,又是一山》(2003)、《家乡》(1999)、《老朋友》(1993)、《学童中》(1990)、《住屋》(1985)和《新机器的灵魂》(1981)等。
理查德托德 Richard Todd
1940年生,毕业于安赫斯特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编辑生涯里,担任过《大西洋月刊》执行编辑和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图书编辑。他为多家著名杂志撰写报告文学和文化批评,著有随笔集《事物本身》(2008)。他也在大学里教授创意写作。
|
目錄:
|
1开头001
2叙事009
故事009
视角015
人物027
结构035
3回忆录046
4随笔065
5超越准确080
事实080
超越事实082
6风格问题104
新闻腔111
新俗语115
制式腔118
宣传123
7艺术与商业127
8作家与编辑137
被编辑137
编辑159
用法释义175
语法选注183
写作指南和参考书目188
|
內容試閱:
|
序
我们俩第一次见面是在波士顿《大西洋月刊》(下文简称为《大西洋》)的编辑部。确切是哪一天记不清了,不过肯定离1973年7月我们俩作为作家和编辑首次合作发表文章的日期不会太远。
那时,《大西洋》已经诞生一百十七年。它的总部是一座赤褐色砂石墙的古老宅屋,位于阿灵顿和马尔伯勒两条大街的拐角处,面向波士顿公共花园。一步步朝这座老宅走去,你能感受到传承。它固然是顶级的房产,但位于波士顿,而不是纽约或洛杉矶。这家杂志社的总部仿佛在昭告世人: 我还没染上铜臭气。正如一则老掉牙的笑话里富有的波士顿主妇说:我们的帽子不是花钱买来的,而是家传的。锅炉房的喧闹声在楼上的办公室里微弱地鸣响着,办公室显示出品位高雅的破落相: 墙上褪色的纪念品,华美的装饰嵌线上一层又一层变色的油漆,露出底子织线的地毯。在赛拉斯拉帕姆①的时代,这座建筑一度是一栋独户公馆,当年的楼层布局大都保留了下来后面有很多小房间,以前肯定是仆人住的;前面是带有壁炉的办公室,当供暖设备不足以抵御波士顿的严冬时,编辑们会时不时使用这些壁炉。
记忆里,这样的时代看来比我们今天更接近《大西洋》的悠远往昔,一个打字机和秘书的时代秘书们大多是年轻女孩,说话冷嘲幽默,受过第一流的教育,力求在出版界开拓一番事业。也有少数几位年纪大一点的女性,其中有两位是编辑,一位在案头时戴一顶帽子。这两类女性的上班时间都很规律。男人们上午过了一半才来,不久就去吃午餐。我去买个三明治就回来。总编鲍勃曼宁《大西洋月刊》第三任总编辑威廉迪安豪厄尔(18371920)的长篇小说《赛拉斯拉帕姆发迹史》(1885)中的主人公。译者罗伯特曼宁(Robert Manning, 19192012),《大西洋月刊》第十任总编辑(19661980)。译者在前往清一色男性组成的酒馆俱乐部享受全套午餐时,会这么跟助理说。他走后不久,职位较低的男士们就会溜出门,最后往往去里兹酒吧,在阿灵顿大街上,走过一个街区就到了。编辑如果带着一位作家,那么可以把午餐的费用记在杂志社的账上。几块火腿蛋松饼,两小瓶白葡萄酒,然后回到工作岗位,一般不会晚于两点半。很多下午都是这么兴高采烈。
《大西洋》当时几近破产,好不容易才能勉强应付各项开销,对于东主而言,是文化赤字开支的一种操演。编辑们薪水微薄,一年挣不到2万美元(那时2万块能买到的东西比现在多,当然,部分是因为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东西可以买)。青年作家按件计酬,一篇花费四个月心血写出来的长文章,最多也不过两三千美元。
《大西洋》的档案室里有一个宝库,收藏了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几乎每一位美国主要作家的报刊文章、小说和诗歌。这份杂志依然是美国赫赫有名的文化权威之一,可是要发挥这种作用变得越来越难。政治上,《大西洋》长期以来一直代表着自由派思想。如今,它的编辑们张大眼睛朝窗外望去,在外面的世界里,自由主义被左右夹击一边是气象员正式名称为气象地下组织,美国的一个极左派组织,活跃于1969年到1970年代中期,反对种族歧视和越南战争,号召以暴力革命推翻美国政府。其名称来自鲍勃迪伦歌曲《地下思乡蓝调》中的歌词:你不需要气象员就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译者,一边是尼克松的白宫。每个月编辑部都要为杂志的封面争来论去,最后敲定的版本往往色彩鲜艳、夸张,徒劳地希望来点耸人听闻以提高报摊销量。可是这样的封面威胁到这本杂志的文化传承,对于铁杆读者和许多在那儿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才是杂志真正的魅力所在。
四十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长到足以让昔日的我们俩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是他们俩。我们俩当时很年轻基德尔二十七,托德三十二两人全力以赴将前途押在文学事业上。对于托德来说,担任《大西洋》的编辑是个体面活,就像拥有一件精美的古董。要是他能说了算,杂志会恢复全盛时期的单色封面。
至于基德尔,不管发表在哪儿,只要作品能够登出来,他就感恩不尽了,而在《大西洋》上发表文章的想法更让他激动不已。当时打电话很贵,研究补助金又少得可怜。对一位囊中羞涩的青年作家来说,在杂志社的大楼里,去很多空着没人的办公室打打地铺,给提供消息的人打打长途,还是蛮便利的。在大楼里基德尔度过了不少个日夜,耗费很多时间跟托德合作托德的办公室有一个壁炉,还看得到外面的风景。至于下班后的食品供应,你可以走过大厅,在曼宁办公室的吧台上找到。
我们俩彼此以姓氏相称,在陆军基本训练中我们的中士也是这么叫对方的。在基德尔看来,托德简直就没有童年,肯定一生下来就老成持重,另外,很可能他天生擅长反讽。在托德以及差不多所有其他人看来,基德尔老大不小,却还是一副年少轻狂的做派。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勃勃雄心,可是他的自信往往在卑躬屈膝和自吹自擂间摇摆不定。有一次,在一个拖得太长的圣诞节交际宴会上,他和鲍勃曼宁正面交锋,宣称我他妈的是西半球最棒的新闻记者。第二天早上,他带着宿醉表示后悔,托德安慰他说:最起码你还没自称是全世界最棒的。两个人都觉得,是自己在耐着性子容忍对方。
基德尔发表在《大西洋》上的第一篇文章,写的是加利福尼亚州的一起连环杀人案墨西哥移民胡安科罗纳谋杀二十五名农场流动劳工,把尸体掩埋在果园,1973年被定罪。译者。他写完第一稿后,又改写了好几遍。他把这篇作品视为《冷血》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蒂(19241984)的代表作,1965年出版,被誉为真实罪案类非虚构文学的里程碑。译者的续篇。有一次,鲍勃曼宁把基德尔的手稿退还给托德,在上面草草批注道:我们得承认事实,这小子不会写东西。托德对这句评语守口如瓶,只是告诉基德尔稿子仍需要修改,于是改写继续进行。
自此开启了一段漫长的交往。托德唯一拿得准的,就是手上有一位精力无穷的作家。对于基德尔来说,获许改写稿子而且没完没了地改写稿子是一种特殊待遇,不管怎么说都比退稿强多了。至于托德,能预见到一位乐意改写的作家可能终究会出人头地。托德曾经对一群学生说过一句话,没想到事后被传了出去:基德尔有一大优点,就是不怕写得烂。实际上,基德尔很怕在公众面前写得烂,可是在托德面前,他不怕。基德尔会把多篇还没写完的手稿交给托德,甚至会在电话里自说自话地向托德朗读未完手稿的段落。很快托德就明白,基德尔需要从自己身上获得的并不是批评意见,而是抚慰,以帮助他树立信心,于是他会说:不错。接着写下去。当一篇稿件完成后,托德会指出一些问题,由此开启另一轮改写。
这套流程在初期就被确立下来,贯穿了基德尔的多篇文章和头两本书。终于有一天,在基德尔创作《学童中》(Among Schoolchildren)的中途(这本书写一位小学五年级的教师),托德还没来得及审阅稿子,基德尔就开始自行修改了。这是一种不断拖延批评意见的手段。即使心里不承认,基德尔的目的无疑是,只要不停地改写稿子,就可以快活地欺骗自己。这种局面持续了一段时间,终于托德用最严肃的口气说:基德尔,你老在我没来得及看书稿前就改稿子,你要再这么干,我再也不看了。基德尔收敛了,之前的工作惯例被重新确立。
《大西洋》最终易手。图书出版部门被廉价出让,总部被迁移,古老的大楼被翻建成一栋商务办公楼。我们俩流连了一段时间,在新任总编威廉惠特沃思威廉惠特沃思(William Whitworth, 1937),《大西洋月刊》第十一任总编辑(19801999)。译者手下工作。对于我们俩威廉就是典范,他曾经告诉基德尔:每一位作家都需要另外一组眼光来检视自己的作品。当托德转行创作和编书之后,基德尔跟随了他。
本书的一部分记述了经验教训,是一位作家和一位编辑在近四十年的共事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非虚构的艺术》的目标受众是读者和作家,是那些关心写作、关心如何写作和提高写作的人。我们基本的前提之一,就是你有能力学会如何写得更好。只要是聪明人,就不会否认天资的神秘莫测,或是灵感的神秘莫测。可是,如果说否认这些神秘力量是虚荣心作祟,那么一味依赖它们却只会一事无成。没有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具备如此无穷的可变性。写作就是修改。写文章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们应该承认一些其他的禀性。在坚持事实方面,我们毫不含糊。非虚构远不止于事实确凿,可是它的出发点,就是不要凭空捏造。如果事件发生在星期二,那么星期二就是它发生的时间,哪怕星期四会构成一个更有条理的故事,也不能因此改动时间(至少根据我们的经验,到头来,星期二通常会构成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当然,这并不等于把事实和真相混为一谈,下文会探讨这个议题。
我们同样相信故事和人物的力量。我们认为,小说的各种技巧从来都不是虚构作品的专利;除了企图以虚构冒充事实之外,对于非虚构作家而言,没有哪种讲故事的技巧是禁区。我们认为,对严肃的非虚构作家来说,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或是环境可以成为合适的写作对象。我们还认为,无论是故事、论证还是沉思,图书、随笔还是家书,每一样都要做到新颖而准确,能够表达出一种独特的人的存在。
过去三十年里,美国文化变得更加喧嚣、快速、碎片化。就直接效果而言,作家赶不上流行音乐或是动作电影、有线电视网新闻或是即时通信。我们认为,作家不应该也没必要试图赶上这些。我们知道,写作仍然是通往明晰思想和情感的最佳路线。
《非虚构的艺术》是一本源于实践的书,是多年来尝试写作三类散文的产物: 写世界、写观念、写自己。换句话说,本书是我们俩尝试写作和编辑各种叙事文、随笔和回忆录的产物。我们给出建议,甚至偶尔会设定规则,同时谨记自己的表态不过是经验之谈,我们俩并非无所不知,只是通过尝试解决散文中的各种问题,学到了这些心得体会。对于我们而言,学到的心得体会本身,就是一段合作和友谊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