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第一章介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英中笔译教学的实施 教学模式、材料、考核。第二、三章是从学习者角度看译前准备,然后依次为语言学翻译观、功能学翻译观、文化学翻译观、语料库翻译技术四大版块。
语言能力是翻译的基础,对语言结构和语言变异的认识会直接影响译员的翻译质量,因此双语对比与语义转换等内容永远是重中之重。语言学翻译观在本书第四、五、六章介绍,依次为符号意义,词类和语篇,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字词句和上下文是重中之重,但是是静态的、自下而上的考虑。译员在翻译时必须把目光从字词句和篇章移开,自上而下地考虑到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而功能语言学能为此提供理论依据。功能学翻译观在第七、八、九章介绍,依次为文本类型、功能理论和目的论,以及三篇双重文本类型 信息型呼唤型的旅游翻译。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翻译发生文化转向,译员必须了解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差异才能做好翻译,关注点从译文是否对等转向翻译过程和翻译决策,从语言学上是否对等转向背后的文化导致为什么对等,为什么不对等,以及可不可以对等。文化学翻译观在第十、十一、十二章介绍,依次为东西方思维的差异与欧式汉语、后殖民主义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
第十三章是语料库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语料库技术不能算是研究方法和理论,但是它体现了现代自然科学与翻译学科的结合,也是今天的译者必须掌握的翻译能力之一,因此单独放在最后一个版块中。
本书在讲解这些翻译观和知识点时,所引用的例子 95% 都来自笔者学生的作业,而不是从其他教材和文献资料中摘抄而来。 2008 年 10 月起,笔者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任教,从 2009 年 9 月到 2016 年 7 月一直教授的英中笔译课程,是研究生一年级全体学生 既有 MA ,也有 MTI 的必
修课,每年学生共 115 人左右, 7 年来共 800 多人。 2016 年 9 月改教 翻译研究方法论这门新课,觉得再也没有理由把英中笔译教学的整理工作再拖下去了。本书的编写即基于笔者 7 年的研究生英中笔译教学的主体材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翻译教学。
教师的学者化是当今之趋势,但学者化不是只做著述工作。研究翻译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研究翻译教学对象。作为翻译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让学生 见树也见林。而只有让生 见树也见林才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翻译观,滋养学生对整片翻译学科之林的终生热爱,以及对观察、思考、判断的不竭热情。
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LudwigWittgenstein 曾说: 产生概念的劳动是痛苦的。但是编写本书的过程也是回顾自己 2009 2016 年教英中笔译这门课的过程。每学年布置的长篇幅 指原文 500 字以上的翻译作业约 12 篇,7 年共 60~70 篇 因为有时也有重复,除此之外,每学年还有 6~7 次随堂翻译小测试, 6~7 次读书报告等。本书收录了笔者布置过的 17 篇长篇幅的完整的翻译作业,以及若干其他翻译作业的片段。内容包括布置作业的原文、笔者的参考译文、作业讲评、学生各种译法的佳译 因此本书中的 佳译均指学生佳译不再反复标注、各种错译。
除此外,笔者要求学生转换思维,以教师的身份设计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英译中翻译作业,本书收录了 13 篇学生设计的这样的笔译作业。
因为笔者多年来一直要求学生阅读书目并撰写读书报告,本书也收录了 7篇篇幅完整的优秀的学生优秀读书报告,这 7 篇报告不在这里详细列表,因为它们多为综合讨论,而不是仅仅针对笔者布置的某一本书目。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提到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直译为: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因为原文指的是既要保持求知和努力的 饥饿感,又要保持忠实于自己内心的 笨拙态,有点像美国电影 《阿甘正传》中的理念,这里的 foolish 不是指谦虚。 2012 年笔者参加一个研讨会,合影时,前辈们先合影,我们在旁边看。其中有一位老师,她应该至少 70 岁了,满头银发,摄影师拍照的瞬间,她抬起头,很认真地挺直身子对着镜头笑。按说这种场合她应该经历很多次了,但她的眼神和姿态我一直记着,不是饱经沧桑后的淡漠,也不是历经世事后的圆融,我想这应该是一个人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的态
度保持热爱、尊重、认真。
笔者的电子邮箱是 liangying@bfsu.edu.cn 。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朋友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