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的7种对话:建立持续一生的亲密关系 (加)苏·约翰逊
》
售價:NT$
345.0
《
中国近现代武术思想史研究
》
售價:NT$
500.0
《
废奴
》
售價:NT$
350.0
《
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重启春光
》
售價:NT$
214.0
《
“玉”见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华文明(追寻玉出山河的前世今生,饱览中国万年玉文化的史诗画卷)
》
售價:NT$
690.0
《
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編輯推薦: |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常态,尤其是根据生态型城市的构建要求,滨水用地布局不能只考虑生产、生活功能,还应重视其与河湖水系生态的和谐共存,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污染较严重的河湖水系,单纯采取切断污染源的措施,治理效果往往不理想,必须开展综合整治,通过多途径整治环境,才能逐步缓解河湖水系环境生态问题。滨水城市的人地关系议题亟待引起各界的共同关注!
|
內容簡介: |
本书重点以武汉城市滨水缓冲区为研究对象,从城乡规划学的视角,以城市再生、低影响开发、生态基础设施等理论为指导,探索了城市滨水缓冲区的划定方法和空间调控策略。依据拟定的研究目标,对城市滨水缓冲区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梳理,为研究奠定基础;以历史地图、遥感影像图为基础,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讨了城市滨水缓冲区动态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田野调查、数理统计和集对分析模型,重点对武汉典型滨水缓冲区(东湖、沙湖、南湖、墨水湖、野芷湖、龙阳湖)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河湖水系、滨水用地的现状特征,识别出滨水缓冲区的主要问题。
|
關於作者: |
工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主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城市理论、水敏性城市设计、乡村遗产保护与利用。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第一节 研究理论基础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滨水缓冲区规划建设实践及启示
第一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规划建设实践
第二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规划建设经验及启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汉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发展历程及特征
第一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发展历程(1983年以前)
第二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现状及特征(1983-2013年)
第三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发展态势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汉城市滨水缓冲区的划定与评价
第一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划定方法与范围确定
第二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评价
第三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问题调查
第四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武汉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分类及调控策略
第一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分类
第二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调控策略
第三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调控的实施保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 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城市滨水缓冲区是在城市河湖水系与滨水用地之间的一个过渡带,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密切。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城市滨水缓冲区正面临着河湖水系急剧萎缩、岸线生态功能退化、滨水用地无序蔓延、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缺乏等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滨水缓冲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城市滨水缓冲区划定及其空间调控策略,协调滨水缓冲区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已成为滨水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本研究重点以武汉城市滨水缓冲区为研究对象,从城乡规划学的视角,以城市再生、低影响开发、生态基础设施等理论为指导,探索了城市滨水缓冲区的划定方法和空间调控策略。依据拟定的研究目标,对城市滨水缓冲区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梳理,为研究奠定基础;以历史地图、遥感影像图为基础,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讨了城市滨水缓冲区动态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田野调查、数理统计和集对分析模型,重点对武汉典型滨水缓冲区(东湖、沙湖、南湖、墨水湖、野芷湖、龙阳湖)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河湖水系、滨水用地的现状特征,识别出滨水缓冲区的主要问题;基于ArcGIS平台,通过汇水区分析,并将滨水缓冲区的相关规划成果和建设现状进行分层叠加,对滨水缓冲区未来动态进行了情境模拟,依此制定相应的空间调控策略。
1.滨水缓冲区动态特征分析的结果表明:自古代到1983年,武汉城市滨水缓冲区经历了从相邻到相连的发展历程,1983-2013年间,武汉城市河湖水系急剧萎缩,滨水用地无序扩张加剧,滨水缓冲区空间处于相争阶段。
2.城市滨水缓冲区规划建设现状分析(基于满意度问卷调查和现场踏勘)的结果表明:影响公众对城市滨水缓冲区规划建设现状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①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滞后,水污染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善;②部分水岸线被周边用地填占、切割、挤压、胁迫较严重,水域与滨水建设用地缺乏必要的过渡区域;③滨水区道路尚不成体系,与城市腹地缺乏有效衔接,造成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达性较差。
3.城市滨水缓冲区生态要素和功能要素的集对分析结果显示:东湖、沙湖、墨水湖的总指标等级为良,南湖、野芷湖的总指标等级为中,龙阳湖的总指标等级为差。综合现状调查得出,基于集对分析理论对武汉典型城市滨水缓冲区的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4.将城市滨水缓冲区的相关规划成果和建设现状分层叠加的结果表明:自然湿地的干涸化、滨水用地开发的无序化以及缓冲区边界的不确定,对城市滨水缓冲区的空间格局有显著的影响。城市规划与河湖水系、绿地等专项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严重制约了滨水缓冲区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
基于本研究,本研究给出不同类型的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调控策略建议:
1.针对水岸缓冲区型,应遵循保护优先原则,尽可能维持岸线的自然属性,通过加强水域和陆域的自然过渡与联系,使其充分发挥最大的生态景观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加大与城市发展的协调,预留弹性增长空间,将其融入城市生态基底。
2.针对水岸缓冲区建设区型,应通过城市更新,进一步优化滨水用地功能布局,重点协调不同陆域用地与滨水缓冲区功能的匹配性,使得滨水缓冲区成为多重协调功能的空间载体;加强滨水缓冲区规划管控的协调,实现滨水空间的多样性,有利于滨水缓冲区的弹性增长;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滨水要素控制体系,使其成为滨水地区协调发展的耦合基础。
3.针对水岸缓冲区廊道型,应依托河湖水系构建网络状绿地,通过水岸纵向空间整合,横向空间拓展,实现胁迫环境下缓冲区空间增长的突破,从而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本生态格局,对实现水体和绿地空间向城市的渗透提供了可行的途径,为滨水用地功能调整与空间耦合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此外,为保障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调控顺利实施,本研究提出了相应建议,包括编制滨水缓冲区专项规划,建立滨水缓冲区联动管理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决策机制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