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这是一部名家解读名作的著作。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摩尔根和他的《古代社会》拥有十分崇高的地位,而且他的理论的中国化程度也*,甚至可以算作一个中国学者,然而在很长的时间内,他的理论甚至成为教条,长时间统治中国人类学研究。如何清理摩尔根的文化遗产,并还以其西方人类学家的面貌,是本书的中心论题,而在摩尔根之后,人类学的大厦如何建立,作者也做了清晰明了的说明。
|
內容簡介: |
在中国的人类学中,摩尔根这个名字因为它的历史崇高地位,因而可能已被误解为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当然这完全是用做形容)。在这一跨文化误解的过程中,摩尔根及由摩尔根的论说推演而来的许多毫无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有了自称为本土社会理论的机会。于是,时至今日依然有学者用从摩尔根那里得到的认识,来将他人从其他理论那里得到的认识归类为洋腔洋调,故意诱使人们忘记摩尔根本人是一个美国人。这个吊诡的现象提醒人们需要恢复摩尔根的西方面目, 将这个名字与西方其他人类学思想家并列起来评述。而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重新树立起摩尔根的旗帜。
我总的看法是,有必要重新思考《古代社会》的大历史,揭示其教条化的危害,但我们却不应抹杀这类经典的巨大贡献,不应无视其启迪。王铭铭
|
關於作者: |
王铭铭,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学术领域涉及城市仪式时空研究、乡村民族志、历史人类学、物论、民族学、中国西方论、比较神话学、社会理论等。著有《草根卡里斯玛》(2002)、《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2005)、《心与物游》(2006)、《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2008)、《帝国与地方世界》(2009)、《人生史与人类学》(2010)、《超越新战国: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2012)、《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2016)、《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2018)等。
|
目錄:
|
序
引言
摩尔根这个人
著述的轮廓
裂缝间的桥
进步与文明
阶段化的时间
生存技术与生育制度
从婚级到氏族
易洛魁人的氏族
古希腊与人类学
雅典的民主仪式
睿智的野蛮人
弓矢之族的局限
一盘散沙的野蛮人
政治社会在希腊
普遍主义论调
性关系的乱到治
财产观念
长屋的象征
迷惑人的摩尔根
《古代社会》之后
中国之摩尔根
一个教条的式微
文明的分流
结语
附录 摩尔根年谱
引用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