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5 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育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对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材,从2001年开始,历经3轮修订、17年的锤炼,各轮次教材都高比例人选了教育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为了顺应医教协同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指导下,经过前期的广泛调研、综合论证,启动了第4轮教材的修订再版。
本轮教材基于学科制课程体系,在院校申报和作者遴选、编写指导思想、临床能力培养、教材体系架构、知识内容更新、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做了优化和创新。共启动46种教材,其中包含新增的《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学》《医患沟通艺术》4种。《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虽然主要用于非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但须依托于临床医学的优秀师资才能高质量完成,故一并纳入本轮教材中。《诊断学》与《物理诊断学》和《实验诊断学》教材并存,以满足不同院校课程设置差异。第4轮教材修订的主要特点如下: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5 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育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对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材,从2001年开始,历经3轮修订、17年的锤炼,各轮次教材都高比例人选了教育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为了顺应医教协同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指导下,经过前期的广泛调研、综合论证,启动了第4轮教材的修订再版。
本轮教材基于学科制课程体系,在院校申报和作者遴选、编写指导思想、临床能力培养、教材体系架构、知识内容更新、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做了优化和创新。共启动46种教材,其中包含新增的《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学》《医患沟通艺术》4种。《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虽然主要用于非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但须依托于临床医学的优秀师资才能高质量完成,故一并纳入本轮教材中。《诊断学》与《物理诊断学》和《实验诊断学》教材并存,以满足不同院校课程设置差异。第4轮教材修订的主要特点如下:
1.为更好地服务于全国高等院校的医学教育改革,对参与院校和作者的遴选精益求精。教材建设的骨干院校结合了研究型与教学型院校,并注重不同地区的院校代表性;由各学科的委员会主任委员或理事长和知名专家等担纲主编,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担任编委,为教材内容的院校普适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2.以符合人才培养需求、体现教育改革成果、教材形式新颖创新为指导思想,以深化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原则,密切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3.部分教材加入了联系临床的基础科学案例、临床实践应用案例,使教材更贴近基于案例的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等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模式,着力提升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当加入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自学。
4.为体现教育信息化对医学教育的促进作用,将纸质教材与二维码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教材与微课、案例、习题、知识拓展、图片、临床影像资料等融为一体,实现了以纸质教材为核心、配套数字教学资源的融媒体教材建设。
|
關於作者: |
王岳,1975年生于北京市。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安宁疗护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委员会秘书长。
承担卫生法学、医患关系法律问题研究、医学人文导论等课程教学10余年,获北京大学仲外医学奖教金。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医事法》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在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
官锐园,1974年生于山东省。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心理学系主任;中国性学会性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承担医学心理学课程本科教学10年。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发表教学论文11篇。先后主持参与科技部、北京市科委、校级基金课题6项。
|
目錄:
|
第1章 临床沟通与医生职业素养
一、医生职业素养的历史沿革
二、医生职业素养的定义
三、职业素养是一种多维度能力
四、医生职业素养的原则
五、沟通艺术与职业素养
第2章 医生职业倦怠与积极心理
一、职业倦怠是怎么回事?
二、医生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职业倦怠呢?
三、医生可以做些什么来避免职业倦怠感?
四、工作会给医生带来好的体验吗?
五、什么情况下医生会产生沉浸体验?
六、医生如何提升职业满意度?
七、总结
第3章 医生与患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
一、仪容仪表是建立互信医患关系的基础
二、医务人员应当有恰当的仪态与举止
三、如何提升自身的气质与修养
四、总结
第4章 医患沟通的目的
一、医患沟通的概念
二、医患沟通的目的
三、总结
第5章 知情同意与医患共同决策
一、知情同意与医患共同决策概述
二、医师的说明义务
三、患者的同意
四、我国现行法律关于知情同意的规定
五、意识不清患者紧急救治代理人制度的流变与展望
七、中外知情同意书比较分析给我们的启发
第6章 医生的说与听
一、会说话是学问更是艺术
二、学会倾听,让沟通更顺畅
三、医生不该说的话
四、总结
第7章 临床交流技巧
一、语言交流
二、非语言交流
三、交流的关键在于倾听
四、交流的核心在于解释
五、交流的基石在于核实与澄清
六、交流的精髓在于肯定和共情
七、纵观临床交流全过程
八、总结
第8章 移情、共情与非语言交流
一、移情的含义
二、共情的含义
三、共情对医护人员的意义
四、有效的共情的含义
五、医护人员共情不足的表现
六、共情是不是越多越好?
七、非语言沟通
八、总结
第9章 如何使用电话、微信、多媒体与患者沟通
一、借助媒介沟通的特点
二、以电话作为沟通媒介的医患沟通
三、以微信作为沟通媒介的医患沟通
四、以微博直播作为媒介的医患沟通
五、总结
第10章 如何采集病史
一、病史采集概述
二、病史采集的模式
三、引导式开放倾听
四、流程式重点追问
五、模块式全面采集
六、复述式内在总结
七、总结
第11章 与患者相关的记录
一、病历的书写
二、病历的内容
三、完善的沟通告知记录
四、拒绝心肺脑复苏术患者的医疗记录
五、记录的时限
六、总结
第12章 如何与团队中的医务人员沟通
一、医务人员间沟通概述
二、标准化有效沟通模式
三、团队协作中的沟通
四、交接环节中的沟通
五、上下级之间的沟通
六、总结
第13章 如何与患者的家属交谈
一、与家属交谈概述
二、家属交谈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三、家属与患者的权利冲突
四、家属对治疗的影响
五、与家属交谈的原则
六、与家属交谈的步骤
七、重大手术家属谈话的公证与见证
八、总结
第14章 如何与残疾人交谈
一、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及相关法律保障
二、残疾分类与主要致残疾病
三、残疾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四、重视与残疾人交谈礼仪
五、对残疾人患者心理抚慰与人文关怀
六、如何与不同类型的残疾者进行交谈
七、总结
第15章 如何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沟通
一、文化与信仰的含义
二、不同文化模式造就不同的价值信仰
三、疾病的文化意义对人的影响
四、宗教与医学的渊源
五、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沟通
六、总结
第16章 如何与患者谈论性相关话题
一、性、性行为及性健康的概念
二、有效谈论性相关话题需要医生具备的条件
三、性相关话题谈论原则
四、医生与患者谈论性相关话题的前提条件
五、与患者谈论性相关话题时常用的技巧
六、谈论性及相关话题的实践指南和提问技巧
七、如何与同性恋者交谈
八、总结
第17章 如何与患者谈论坏消息
第18章 如何与儿童患者交谈
第19章 如何与精神疾病患者沟通
第20章 医务社会工作与医患沟通
第21章 如何面对医疗过错与解决投诉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
內容試閱:
|
2015年4月5日,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城镇潘韦尔一家医院的两名值班医生被病故患者的家属暴打后,当地多家私营医院和诊所第二天宣布闭门谢客,以抗议针对医生的暴力行动。近来,印度发生多起针对医生的暴力案件。据《印度快报》报道,近3000名来自180所私营医院和诊所的印度医学与牙科协会成员开始聚集在印度东南部城市韦洛尔,抗议持续不断的、针对医生的暴力行动。我们深受毫无安全感的工作环境之苦,面对着来自公众的敌意。针对医生的袭击、虐待等暴力行为越来越多。印度医学协会称,75%的医生在其职业生涯中会遭受身体或言语暴力。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中国大陆地区近十几年来紧张的医患关系。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59.79%的中国大陆医生遭受过身体或言语暴力。两个统计数字放在一起,似乎我们的情况还是比印度乐观些,但是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在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阶段往往都会伴生着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医患冲突。近两年政府部门特别是公安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医患冲突开始积极干预,所以从全国来看恶性医疗冲突、医疗暴力事件明显减少了,但是医疗机构的患者投诉数量却呈现明显增多的趋势。对于医疗暴力的行为我们无疑应当秉持零容忍的态度,但是如果不去思考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和因应之道,则只会运动式的一阵风,而解决不了问题本身。我们更应当回归医学的本质和规律,回归医患关系的本质和规律,去思考如何做好本职工作,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