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NT$
374.0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NT$
374.0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NT$
286.0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NT$
484.0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NT$
2195.0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NT$
308.0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NT$
539.0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NT$
594.0
|
內容簡介: |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属于一个交叉学科热点问题,但目前研究方法不统一,研究结论也尚不一致,因而有必要提供专门基于经济学实证研究领域的学术依据。《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粮食生产、经济影响及未来预测》以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主线,基于中国县级面板数据,将规范的经济学实证方法应用到中国问题,明确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非线性负面影响,还将抽象的气候变化估算成了具体的经济损失,从而提供了严谨而直观的学术参考。该书旨在明确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并规范该领域的研究方法。
|
關於作者: |
陈帅,男,1983年8月生,博士,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教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做博士后。2016年荣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随即入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领域包括发展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关注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空气污染的社会经济影响等议题。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及其对全球农业
生产的影响
1.1.2 中国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农业
生产的影响
1.1.3 中国农业的重要地位与中国的粮食
安全问题
1.2 研究依据
1.2.1 研究问题凸显
1.2.2 研究结论尚不一致
1.2.3 研究的政策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关键问题
1.3.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3 《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粮食生产、经济影响及未来预测》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气候变化对农业土地价值的影响
2.1.1 研究方法、研究争论及最新进展
2.1.2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土地价值的影响
2.1.3 研究评述
2.2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
2.2.1 区间积温方法
2.2.2 划分农作物生长阶段
2.2.3 研究评述
2.3 农作物模拟模型与经济学实证策略
2.3.1 农作物模拟模型
2.3.2 经济学实证策略
2.3.3 研究评述
2.4 小结
第三章 《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粮食生产、经济影响及未来预测》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策略
3.1 农作物单产的理论模型
3.2 实证策略
3.2.1 面板空间残差模型的引入
3.2.2 关键变量的构造
3.2.3 工具变量估计在面板空间残差
模型中的实现
3.3 气候变化的衡量、经济评估及未来预测
3.3.1 气候变化的衡量
3.3.2 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评估
3.3.3 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的预测
3.4 小结
第四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和大豆生产的影响研究
4.1 中国玉米和大豆的生产现状和气候条件
4.1.1 中国玉米和大豆的供需状况及单产变化
4.1.2 中国玉米和大豆的空间分布及种植变化
4.1.3 中国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周期
4.1.4 中国气候变化与研究的关键问题
4.2 实证模型和变量构造
第五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
第六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的影响研究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附录一RS方法基准回归[模型(1)一(5)]
附录二降水分位数子样本回归结果
附录三 水稻区间积温回归结果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本书以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为研究主线,基于中国的县级面板数据,将最新的经济学实证方法应用到中国问题研究,明确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非线性影响,将抽象的气候变化估算成了具体的经济损失,从而提供了更加令人信服而直观的学术参考。本书的主体内容源自本人的博士论文和过去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的一系列学术论文。截止目前,本人已博士毕业5年,过去一系列关于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的研究成果也发表1-3年了。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出书,是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本人过去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发表一段时间之后,从收到的同行反馈来看,基本上都是积极正面的评论,得到了大多数学术同行的广泛认可。这些研究结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之后,应该可以作为可信的学术依据,汇总出来作为政策参考了。
第二,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交叉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在本人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该议题曾在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乃至环境学院都作为专题报告过。这样一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研究议题,很有必要汇总出专门基于经济学实证研究领域的学术依据。
第三,现在农经专业乃至经管大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领域的研究,很多学生选择该领域作为其毕业论文的选题。过去经济学实证方法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应用有几条主线,目前研究方法逐渐趋于一致,很有必要汇总出基于主流研究成果的规范变量设定、实证策略,供读者根据实际研究需要选择参考。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人为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极有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因。2008年以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年排放量超过了世界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全世界努力的成败。①各国政府根据气候变化对本国的潜在影响,决定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基调,而在气候变化的诸多影响中,农业部门首当其冲。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经济体,中国的气候变化速率也快于全球甚至北半球的平均水平,因此,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判断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但是,、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急需一个明确的,特别是基于高质量的数据和令人信服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的研究定论。
鉴于此,本书的第三章根据现有农学和经济学的研究结论,构建了一个自然条件与经济因素相结合的农作物生产理论模型。理论推导表明,农作物单产不仅受到作物品种、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等外生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科技进步、耕作成本与收益、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人类应对气候行为等内生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本书利用2000-2009年中国2860个县级行政区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条件的面板数据、中国820个气象观测站日值气候数据以及同期社会经济数据,借助面板空间计量技术进行实证研究。本书在实证部分尝试解决面板空间残差模型中的自变量内生性问题,以剥离内生因素影响,甄别出气候要素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边际效应;基于各类气候要素的边际影响,本书能够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部门造成的经济影响,并讨论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中期影响(2040-2060年)和长期影响(2090-2099年)。
在实证策略选定之后,如何量化温度指标使其反映气候变暖成为了该领域实证研究的关键。区间积温和划分农作物生长阶段是经济学文献中两类主流的温度变量构造方法,不同的温度变量构造派生出了两类实证研究文献,而基于这两种温度变量构造的研究也贯穿本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