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內容簡介: |
20世纪60年代以降,空间正义逐步成为观测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理论的历史逻辑》主要关注以现实问题指向的空间正义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地位及其变化:空间正义是否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空场?后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该问题上有何建树?新时代中国应当如何建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理论的历史逻辑》力图在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中梳理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的问题谱系,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新理路。
|
關於作者: |
王志刚,男,汉族,1979年11月生,江苏射阳人,法学博士,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社科优青人选,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与空间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及其他课题8项,出版著作1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市厅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
|
目錄:
|
导论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正义思想的原初视域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正义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空间正义问题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正义的实践意蕴与方法论启示
第二章 第二国际时期的民族国家空间正义思想
第一节 金融资本、垄断与国家空间
第二节 资本积累及其横向空间结构批判
第三节 帝国主义时代的空间正义
第三章 都市马克思主义与城市空间正义
第一节 列斐伏尔视域中的都市革命
第二节 卡斯特结构主义城市化理论
第三节 哈维的自然正义思想
第四节 索亚的后大都市理论图式
第四章 世界体系理论视域中的全球空间正义
第一节 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视域
第二节 世界体系理论的核心空间议题
第三节 世界体系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五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空间正义意蕴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空间意蕴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空间化建构
结语 空间正义理论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空间实践表明空间正义已经成为解释当代社会现象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认为,空间是当代资本主义获取剩余价值的中介和手段,是利益各方争夺的对象,也是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是权力运作的基础。空间不是自然的静止的容器,而是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建构出来的,它反映了在政治权力支配下的空间生产的产物或结果。换言之,空间并非是某种与意识形态、政治保持着遥远距离的科学对象,相反,它是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王志刚博士的《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理论的历史逻辑》一书可谓从空间化视角为讨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认为,这本专著在总体上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该书试图在一种思想史脉络中阐明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的问题谱系及其当代构建问题,关注作为一种现实问题的空间正义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地位及其变化。该书围绕空间正义是否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空场,后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在该问题上保持了沉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如何建构本土化的空间正义理论等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而言,在讨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正义的思想体系时,作者通过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哲学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成熟时期的经济学文本《资本论》及其手稿,以及晚年的东方人类学笔记等文本系统梳理空间理论由隐到显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二,该书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界定空间正义,深化和拓展了空间意涵。众所周知,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集中表现在将唯物主义从传统的唯物质形态推进到实践的形态,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对空间的理解,不是抽象地对空间进行思辨,而是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来理解和阐释。就此而论,空间正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正义,突出的是正义的实践属性与空间意涵,以及这种实践性与空间意涵对人生存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该书告诫我们在处理空间正义和社会正义两者关系的时候,不能片面强调空间正义范式的理论意义和价值,进行过度越界的诠释。
第三,该书提出空间正义致力于追求空间中的公平和正义,注重空间与生态正义的综合效应;空间正义是生产方式的公平正义,是空间生产正义和分配正义的统一,是空间批判与空间建构的统一;空间正义也是空间经济、政治和文化综合的正义体系,是身体、地方、城市、国家和全球多尺度的综合性理论,是宏观正义和微观正义的统一。这种认为空间正义具有多重属性、多个尺度,是一种复合正义理论的观点,打开了空间正义研究的全新视界。
总体而言,该书研究内容本身及成果形式都具有较强的综合创新性,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理论展开研究,能够促进一种空间洞察力的形成,从而有助于把消减空间不公和追求空间正义融入寻求更大范围正义的社会行动中。当然,该书对空间正义的梳理还只是一个开始,就研究本身来说,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首先,该书提出空间是实践的范畴、社会的范畴,实践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最重要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包容的,它会伴随社会历史实践及其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前,如何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建构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框架是重要的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