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红楼梦》旨义为闺阁昭传。一念之仁而众美各若其性,一念之义而来美各畅其情,一念之礼而来美各忘其形,一念之智信而众美各尽其才。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情感和同情,用他的诗情画意,用饱蘸着他全部美好理想的笔墨,塑造了一群集山川日月之精秀的红楼女儿。
翻开《红楼梦》,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就会向我们走来:灵秀的黛玉、贤淑的宝钗、泼辣的凤姐、憨直的湘云、妩媚的可卿、华贵的元春、懦弱的迎春、敏断的探春、才情的惜春、贞静的李纨、孤芳的妙玉、善良的平儿、柔顺的袭人、率真的晴雯,等等。
其笔下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迥然有别又栩栩如生。
《美国百科全书》在中国这个条目下这样描述了《红楼梦》:这是一本未完成的八十回本作品。它的作者被确定为曹霑(曹雪芹)。这是一个中国大家庭盛衰的故事,它的性格描写,令人激动的情节,对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全面描述以及小说显示的日常生活情况,使它进入了世界□伟大的小说之林。
文学翻译□重要的任务乃人物形象的传递。据说诗人歌德在阅读了清代小说《好逮传》之后,说过: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感情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
文学作品主要是审美价值。中国典籍的独特人物文化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既抽象整体又现实生动的生命形态和诗性化人文哲学形态。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弘扬民族文化人物形象,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确保人物形象在输出的同时不变形、不失真,使中国典籍中的人物以原有的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已成为译者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所谓《红楼梦》翻译研究几近饱和之说甚嚣尘上,然作为《红楼梦》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形象翻译研究并未受到应有之重视。在语料库研究方法兴起之前,情况已然如此;在语料库研究方法兴起之后,也很少有人问津这一领域,不能不说是红学界的一大憾事。
张爱玲说:人生三大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笔者想补上第四憾:四恨红楼人物西游未辨面目!
泰特勒(A.F.Tyler)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f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能体现原作的全部内容(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译作应能体现原作的风格和笔调(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3)译作应能体现原作的流畅美(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之所以选择霍克斯的译本为研究对象,乃源于他的翻译原则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何其吻合,他认为凡是书里有的,都有它的作用,所以总要设法表达出来。他在《石头记》卷一导言中明确提到翻译过程中恪守的一条原则为译出一切,甚至双关(My one abiding principle has been to translate everything-even puns),也就是说霍克斯要求自己译出原作的全部优点,让读者领悟原作的全部美。
与其同时,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在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上也颇具匠心,也是着力再现原著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对于风格迥异的霍克斯译本,杨宪益说过:霍克斯译《红楼梦》译得像英国小说,我则较忠实于原作。故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译本提供了一个□好的对比范例。
鲁迅曾说:人类□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平近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梳理前人经验,总结成功范例,对施行和推行当下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战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学走出去首先要从原有的语言和文化流通进入更宽广的世界之中,成为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同时在世界上被当作文学来阅读,让西方读者也能看到中国文学中的人性真善美,看到中西方人有着相通的喜怒哀乐,有着人类共同的正直与善良,听到生命美妙绝伦的音符
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下,本研究借助语料库进行人物形象翻译范式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有望为21世纪我国典籍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对外英译传播提供一定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