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售價:NT$
255.0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編輯推薦: |
本书择浙江有代表性的村庄的乡村振兴经验进行介绍,并配有相应的专家点评,论述有一定的深度,点评到位,对全国其他地方的乡村振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內容簡介: |
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农村发展起步早、基础好、效果佳。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省把乡村振兴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各地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思路,涌现出一批乡村振兴的名村。本书选取浙江省内12个有代表性的村庄,剖析这些村庄发展的内在逻辑,并邀请著名学者进行点评,提炼出乡村振兴的一般性经验,为读者讲好乡村振兴的浙江故事。
|
關於作者: |
洪文滨,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温州市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温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王健,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教育长、中国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发展创新与文化浙江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温州市公共政策研究团队社会治理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区域社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人口结构变迁等研究,发表文章40余篇,获得地厅级以上成果奖10余项。
|
目錄:
|
陈岙村:富在青山绿水间 陈勋/1
前言/3
一 从平凡村落到浙江名村的战略变迁/5
二 蜕变后的乡村振兴图景/11
三 发展、民生、生态统筹平衡的发展经验与启示/14
结语/20
荻港村:梦里水乡是归处 费丽芳/23
一 古村落旧貌变新颜的路径/26
二 绿色 特色带来的变化/34
七一村:何德兴带领村庄走上蝶变路 周松强/39
一 为实现村美民富梦想,何德兴毅然弃商回乡当支书/42
二 村庄经营,让村集体资产雪球越滚越大/43
三 民生是根本,让村民享受更多村庄发展红利/48
四 塑造人格魅力,赢得村民爱戴/52
五 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健全乡村治理体系/56
飞翼生态园:让梦想和小镇一起飞 罗新阳 叶婷婷/63
一 逐梦故土:反哺桑梓泽被乡邻/65
二 梦想之光:生态、文化、科技一起飞/68
三 圆梦之策:五维并举培育新农业/76
横港村:党建 生态引领乡村振兴 余剑/83
一 经济相对薄弱村的帽子/85
二 经济相对薄弱村涅槃成为美丽富裕示范村/86
三 乡村振兴的金钥匙/93
后陈村:让村务在阳光下运行 朱正刚 陈晨/99
一 上访大村:转型期后陈村的阵痛/101
二 星火燎原:从小村探索发展到国家制度的故事/102
三 监督成效:以善治推动乡村发展/110
四 基层智慧:后陈经验的四个坚持/112
中魁村:从生态富民到全面发展 谢中榜/119
一 生态富民:穷村抢先走上小康路/121
二 全面发展:小康村的新目标与新探索/125
三 快人一步:中魁村乡村振兴的秘诀/135
马屿镇:构建三位一体改革新模式 胡启听 吴林娜/141
一 发展中的困惑/143
二 改革中的突破/147
三 实践中的深化/151
四 探索中的经验/155
下山头村:村企合作助推乡村振兴 课题组/161
一 三无村庄的变迁之路/163
二 村企合作的破局之举/166
三 多方共赢的发展之果/172
四 多元联动的精准之策/175
水口村:从治水到至美 谢益鹏/181
一 最脏村之痛/183
二 打造最美村/184
三 因势而为,水美民兴/191
让川村:让乡村民俗焕发新活力 陈中权/195
一 全力整治脏乱环境,彻底改变村庄面貌/199
二 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不断壮大集体经济/201
三 深入挖掘畲乡文化,努力提升乡风文明/203
四 积极发挥党员作用,有效建构治理机制/207
黄塘村:穷山村到示范村的发展三部曲 季婵燕/211
一 穷山村的渴望/213
二 乡村振兴三部曲/214
三 穷山村成为示范村/220
四 成功的秘密/224
后记/229
|
內容試閱:
|
序言
王春光
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自从2017年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延续以前的新农村建设提法而改叫乡村振兴呢?中央在表述乡村振兴总体目标时所用的五句话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与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五句话即发展生产、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相比,在要求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还是寻找新的策略路线呢?我国的农村建设有较长的历史演变脉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时候全国有600多个团体和机构,建立了1000多处乡村建设试验区,诞生了各种各样的建设模式,尤其以河北定县模式、山东邹平模式最为出名,其目的是通过乡村建设达到民族再造(晏阳初)和民族自救(梁漱溟)。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和唱歌不用喉、点灯不用油的共产主义生活。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当然远远高于20世纪50年代,后来又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现在则进入乡村振兴阶段。从这个角度而言,乡村振兴正是嵌镶在这个历史演进脉络之中,不可能与其相脱嵌,而是在以前的乡村建设奠定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提升和超越,所以,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那么乡村振兴如何升级呢?振兴意味着什么呢?显然不是说要回到过去曾经有过的乡村发展鼎盛状态,事实上,从现在的角度去看,乡村过去有过鼎盛期吗?从各方面来说,至少在过去的40多年,乡村一直在发展和进步,超过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水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等于乡村的发展现状是令人满意的,特别是与城市相比,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乡村留不住青壮年,因为城乡差别太大了,城市对乡村的虹吸力太大。因此,乡村出现老龄化和空心化、空壳化,甚至有的村落已经荒废无人了,乡村似乎出现衰败的问题。但是,村民收入、基础设施、居住条件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是过去任何时代所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乡村振兴的目标绝不是对标过去的乡村鼎盛期(实际上也没有出现),那么是不是对标我国的城市呢?虽然中央提出了五句话的乡村振兴总体目标,但是这五句话还是比较抽象的,比如,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才算是兴旺呢,什么样的文明算是乡风文明呢,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富裕呢,怎样评价治理有效呢,等等,这些都还需要继续探索。更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实现这个总体目标呢?
中央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提出一些相应的路径,如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融合,人才培养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还出台详细的乡村振兴规划规定等,但是具体如何实施,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学术界、政策界也纷纷开展研究和探讨,实务界特别是各地政府纷纷推出自己的乡村振兴政策和规划,并选择一些点开展实验,既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甚至失败的。我们到任何省市乃至县,都能看到发展得非常好的村庄,会让人感到振奋,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放之全国而有效的模式或者经验,即使在那些典型村庄周围,也不能跟着学习推广,只是万花丛中一点红,没有出现红遍万山的壮观景色。这也许是因为全国各地差异很大,村村都各不相同,难以照搬;也许是因为乡村振兴正在进行中,大家都在探索,根本没有现成的万能经验;也许还有无数的也许但是需要明白的是,乡村振兴不可能是全国一个模式,没有一刀切的做法,也不存在放之全国皆有效的经验;同时也要明白,他乡之玉也可以攻石,政策学中有一个政策学习理论,也就是政策互鉴理论,意思是说,虽然不能照搬其他人的经验,但是可以从其他人的行动中学到一些有用的经验和知识。政策学习对行动来说,其效果表现为:一是启发效果,开拓学习者的思路和想象;二是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路径;三是汲取一些教训,避免走弯路;四是可以找到合作的机会;等等。案例的分析和解剖就是为了促进政策学习,比简单地照搬,实际上更有价值。《乡村振兴看浙江》这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其目的和价值就在这里。
众所周知,浙江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占据了一定的天时地利,得先行之风气,更重要的是浙江上下充满着探索和创新的社会氛围,因此,在经济、社会、文化、行政和生态等方面都有一些不错的举措,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同样,浙江的乡村振兴实践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浙江虽然地处东南沿海,但是,自然资源禀赋并不好,七山一水两分田,人均耕地很有限。就是在这样自然禀赋并不占优的背景下,浙江在过去几十年确实涌现出一批发展比较好的特色村落,浙江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时间占据全国第一。那么浙江的乡村究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有没有可以为其他地方开展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有价值的经验呢?实际上中央已经看到浙江乡村发展的一些经验,并上升到全国层面进行推广。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意识到,通过挖掘和解剖一些有价值的案例,也许更有助于读者去认识中央推广的浙江经验。他们总共选择了12个村作为案例,从不同角度剖析这些村庄是怎样实现凤凰涅槃和浴火重生的,读者看了会有一些收获的。这12个村分布在浙江不同的区域,遍布杭嘉湖、宁绍平原、金华盆地、温台地区,当然其中温州的案例稍微多一点,这跟中共温州市委党校自身的地位有关,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些案例的价值。
从这些案例中,我个人有这样几点切身学习体会。第一,不少村庄原来的条件并不好,不少村经济不发达,甚至是贫困状况,内部矛盾重重,甚至有干部以权谋私,不作为,而且资源禀赋也很差,后来却变成浴火重生的金凤凰。相信读者会关心它们是怎么变过来的?它们找到了什么绝世武功秘诀?第二,这12个村的发迹,都离不开能人,也就是带头人,有的村靠一个带头人,有的村出现带头人群。这些带头人基本上是企业家或老板转身过来的。也许读者觉得,这个带头人可遇不可求,因为浙江的一个特色是遍地是老板,而其他地方哪有那么多老板?而且老板真的会愿意带领村民一起发展吗?实际上在其他省市,搞得好的村庄,大多也是由老板带起来的。那么在乡村振兴中如何鼓励更多的老板以及什么样的老板去当村庄发展的带头人,难道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政策问题吗?第三,不论是发展农业还是发展其他产业,这些村都有一个清晰的路径,那就是城乡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或者说就是韩国和日本所称的第六产业,即123=6,而不是1 2 3模式,也就是说,每个产业内部就是三者的融合。第四,政府的支持,村民的参与以及市场拓展,构筑其共建共商共享的治理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持续推进。武义县后陈村的共建共商共享探索,可以说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找到了非常有价值的经验,以至于上升为国家政策。其他村也有相似的机制。没有共建共商共享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第五,科技和科研机构的参与是重要的支撑。从12个村的发展中,我们或多或少地看到科技的重要性,有几个村直接与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找到了振兴的科技支持。如何让更多的大学、科研机构参与乡村振兴,亟须从政策、机制上寻找对策。第六,重视和挖掘本地资源,特别是要发现自身的优势,并加以发挥,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从几个贫困村的鲤鱼跳龙门中可以看出,表面上似乎没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资源禀赋,其实这是没有被发现和认知,实际上每个村都有一些特色、优势,关键是需要一双慧眼,需要对自己村庄的自信,然后可以将自己的特色转变为振兴和发展的优势和资源。
当然,我对这本书的学习体会并不一定都对,也不一定合理,还是由每位读者带着自己的慧眼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是不管怎样,这本书还是值得大家去品味的,一是相关的书并不多,二是浙江的案例还是蛮精彩的。当然,本书在可读性和解剖深度上还有继续提升的价值,欢迎读者不吝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