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內容簡介: |
绿色物流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管理学的角度讲,绿色物流是指为了
实现让顾客满意,连接绿色需求主体和绿色供给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有
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绿色物流里的绿色,
是一个特定的形象用语,它泛指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活动、行为、计划、思想和
观念在物流及其管理活动中的体现。在现代社会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的背景下,绿
色物流管理理念得以快速普及,并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但是,无论是经营者还
是消费者,对于绿色的观念仍然很笼统,主动进行绿色物流活动的意识不强。
因此,加强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环境和物流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认识,使绿
色理念及绿色物流管理体系得到普及和推广成为社会物流绿色化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物流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管理学的角度讲,绿色物流是指为了
实现让顾客满意,连接绿色需求主体和绿色供给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有
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绿色物流里的绿色,
是一个特定的形象用语,它泛指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活动、行为、计划、思想和
观念在物流及其管理活动中的体现。在现代社会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的背景下,绿
色物流管理理念得以快速普及,并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但是,无论是经营者还
是消费者,对于绿色的观念仍然很笼统,主动进行绿色物流活动的意识不强。
因此,加强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环境和物流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认识,使绿
色理念及绿色物流管理体系得到普及和推广成为社会物流绿色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之一。与此同时,为保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物流发展的一个主
要方向和重要趋势,绿色物流需要更加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物流活动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即商品的运输、装卸、搬运、储
存、包装、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无论物流活动的哪个环节都应充分体现其
低碳性。以运输为例,从古至今运输不仅占据物流活动的重要地位,而且也占据
物流成本的*比例。随着物流活动的不断进步,运输的动力从原始的人力、畜
力发展为现在的煤炭、石油、燃气及电力,运输方式从单一的形式发展为现在的
综合性运输,运输方式的不断改变,提高了物流传递效率,但也带来了能源的过
度消耗和环境的不断恶化等负面影响。如何节约能源、提高物流效率、节约成本
等成为物流业的研究热点。
|
目錄:
|
第一章 绿色物流导论 1
第一节 绿色物流的产生背景 1
第二节 绿色物流的概念 6
第三节 绿色物流管理的价值 16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8
第二章 绿色物流的理论基础 37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37
第二节 生态学理论 44
第三节 资源学理论 49
第四节 环境学理论 53
第五节 社会学理论 58
第三章 环境问题对物流发展的制约 63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63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 67
第三节 环境容量与环境资源承载力 70
第四节 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的互动 72
第五节 环境问题对物流系统的制约 76
第四章 物流产业环境影响及碳足迹测度 80
第一节 物流系统与环境系统交互机制概述 80
第二节 包装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87
第三节 运输环节的环境影响分析 94
第四节 物流设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05
第五节 物流系统碳足迹测度 112
第五章 绿色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117
第一节 物流低碳化影响因素构成 117
第二节 物流低碳化发展路径和对策 128
第三节 大数据对物流低碳化的影响分析 144
第六章 绿色物流建构研究 146
第一节 绿色包装 146
第二节 绿色运输 155
第三节 绿色仓储及流通 181
第四节 回收物流 185
第七章 绿色物流发展与制度创新 203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物流政策制度 203
第二节 绿色物流发展的政府规制 206
第三节 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激励 217
第四节 绿色理念的教育与传播 224
第八章 城市绿色智慧物流经济特性及实现途径 228
第一节 城市绿色智慧物流经济特性分析 228
第二节 城市绿色智慧物流发展要素分析 233
第三节 城市绿色智慧物流发展技术研究 240
第四节 城市绿色智慧物流实现途径 244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250
参考文献 2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