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脉络清晰 本书概括出从古希腊到20世纪近3000年的西方音乐发展脉络。每章按固定体例,分别论及时代和文化背景、音乐的功能和风格特征、表演实践、体裁类型以及重要的作曲家、史学家、著述家,让读者在较短的篇幅中鸟瞰音乐文化。
实例丰富 书中收录《西方音乐发展史:精选集》、《欧洲音乐遗产:8001750》及《诺顿西方音乐选集》等多部经典谱例集中的乐谱,并附大量作曲家手稿及反映各时期音乐文化生活的历史图片,使读者能够全方位深层次了解作为文化的音乐行为。
查阅方便 每章提供与音乐相关的历史事件年表,固定的小节标题鲜明提示每章内容,书末还附有乐器介绍及延伸阅读书单,给读者更满意的阅读体验和更方便的查询指导。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大纲式的手法对西方音乐发展进行了清晰描述,既保持了音乐史著作的学术性特点,又突出了实用性。迄今出至第9版,读者甚众。
全书共十章,按年代顺序对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进行了介绍。文中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音乐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展现出的不同风格特征作了细致分析。此后,简要地列举了各个时期重要作曲家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有力地说明了音乐家对音乐发展的重要贡献。
本版增加了与音乐和作曲家相关历史事件的年代表,有助于读者更快了解各个时期音乐的发展状况。对讨论流行音乐的章节也进行了扩充和更新,以带给读者更多现代音乐学家*的学术观点。
|
關於作者: |
米罗沃尔德(Milo Wold),19361974年执教于林菲尔德学院,并担任音乐学的荣誉教授。其后人为纪念他和他的夫人对学校教育的贡献,于2008年在林菲尔德学院设立了米洛和布兰奇沃尔德纪念奖学金(Milo and Blanche Wold Memorial Scholarship)。主要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音乐与艺术》(与加里马丁、詹姆斯米勒、埃德蒙塞克勒等合著)等。
加里马丁(Gary Martin),俄勒冈大学音乐学名誉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与音乐史。1966年开始执教于音乐教育学院,主要开设音乐教育、音乐课程发展史等课程。曾任德国国际音乐教育中心主任。主要作品有《音乐基本概念》、《西方世界中的音乐与艺术》(合著)等。
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俄勒冈大学声乐和合唱音乐专业的名誉教授,曾任欧洲音乐教育中心德国与英国区的主任。1988年,他在英国巴思开设了名为英国音乐社会史的课程。在俄勒冈州,他多次担任国家声乐独奏与合奏比赛的评委。主要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音乐与艺术》(合著)。
埃德蒙塞克勒(Edmund Cykler),俄勒冈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用于多种乐器演唱和表演的121首卡农》、《西方世界中的音乐与艺术》(合著)、《比较音乐教育》(论文)等。米罗沃尔德(Milo Wold),19361974年执教于林菲尔德学院,并担任音乐学的荣誉教授。其后人为纪念他和他的夫人对学校教育的贡献,于2008年在林菲尔德学院设立了米洛和布兰奇沃尔德纪念奖学金(Milo and Blanche Wold Memorial Scholarship)。主要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音乐与艺术》(与加里马丁、詹姆斯米勒、埃德蒙塞克勒等合著)等。
加里马丁(Gary Martin),俄勒冈大学音乐学名誉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与音乐史。1966年开始执教于音乐教育学院,主要开设音乐教育、音乐课程发展史等课程。曾任德国国际音乐教育中心主任。主要作品有《音乐基本概念》、《西方世界中的音乐与艺术》(合著)等。
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俄勒冈大学声乐和合唱音乐专业的名誉教授,曾任欧洲音乐教育中心德国与英国区的主任。1988年,他在英国巴思开设了名为英国音乐社会史的课程。在俄勒冈州,他多次担任国家声乐独奏与合奏比赛的评委。主要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音乐与艺术》(合著)。
埃德蒙塞克勒(Edmund Cykler),俄勒冈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用于多种乐器演唱和表演的121首卡农》、《西方世界中的音乐与艺术》(合著)、《比较音乐教育》(论文)等。
译者简介
刘丹霓,上海音乐学院博士毕业生,现为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
|
目錄:
|
阅读 326
重要词汇 339
出版后记 344
目 录
序言 通过音乐的历史走进音乐杨燕迪1
前言 3
导论 4
插图目录 14
谱例目录 16
第一章中世纪之前的古代音乐 1
1.1 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2
1.2 音乐的功能 5
1.3 风格与表演实践 5
形式组织5
旋律 5
节奏 6
和声 7
织体 7
乐器法与音色 7
表演实践 7
1.4 声乐音乐 8
1.5 器乐音乐 8
1.6 作曲家 8
1.7 史学家、理论家和手稿来源 9
第二章 中世纪早期(3001100) 11
2.1 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12
2.2 音乐的功能 13
2.3 风格与表演实践 14
形式组织 14
旋律 14
节奏 15
和声 16
织体 17
乐器法和音色 17
2.4 声乐音乐 18
圣咏 18
奥尔加农 19
单乐章形式和结构手法19
2.5 器乐音乐 21
2.6 作曲家 21
2.7 史学家、理论家和手稿来源 22
第三章 中世纪晚期:古艺术新艺术(11001400) 25
3.1 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26
3.2 音乐的功能 28
3.3 风格与表演实践 28
形式组织29
旋律 29
节奏 30
和声 35
织体 35
乐器法和音色 36
3.4 声乐音乐 36
单乐章形式与结构手段 36
复合形式 40
复调弥撒 40
宗教剧 40
3.5 器乐音乐 40
3.6 作曲家 40
3.7 史学家、理论家和手稿来源 42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14001600) 45
4.1 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47
4.2 音乐的功能 48
4.3 风格与表演实践 49
形式组织49
旋律 54
节奏 54
和声 56
织体 56
乐器法和音色 57
表演实践 58
4.4 声乐音乐 59
单乐章形式和结构手段59
经文歌 59
赞美诗 60
众赞歌 60
诗篇歌 60
赞美歌 60
弗罗托拉 60
牧歌 61
尚松 61
复调利德 62
集腋曲 62
埃尔曲 62
多种世俗形式 62
复合形式 62
弥撒 62
4.5 器乐音乐 63
单乐章形式和结构手段 63
利切卡尔 63
坎佐纳 64
圣名曲 64
托卡塔 64
幻想曲 64
前奏曲 65
变奏曲 65
舞曲形式 65
复合形式 66
4.6 作曲家 66
4.7 史学家、理论家和手稿来源 73
第五章 巴洛克时期(16001750) 77
5.1 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79
5.2 音乐的功能 81
5.3 风格与表演实践 82
形式组织 83
旋律 83
节奏 85
和声 86
织体 87
乐器法和音色 89
表演实践 90
5.4 声乐音乐 92
单乐章形式和结构手段92
宣叙调92
咏叹调92
咏叙调92
合唱 93
经文歌 93
教会协奏曲 93
赞美歌 93
独唱歌曲93
复合形式94
歌剧 94
清唱剧 97
受难曲 97
康塔塔 97
弥撒 98
5.5 器乐音乐 98
单乐章形式和结构手段 98
托卡塔 98
前奏曲 99
利切卡尔99
赋格 99
幻想曲 99
管弦乐序曲 100
主题与变奏 100
利都奈罗形式 100
帕萨卡利亚与恰空 101
众赞歌前奏曲 101
复合形式 101
组曲 101
管弦乐组曲 102
教堂奏鸣曲 102
室内奏鸣曲 104
键盘奏鸣曲 105
独奏协奏曲和大协奏曲 105
5.6 作曲家 105
5.7 史学家和理论家 121
第六章 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125
6.1 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126
6.2 音乐的功能 128
6.3 风格与表演实践 128
形式组织128
旋律 129
节奏 129
和声 130
织体 131
乐器法和音色 132
表演实践 132
6.4 声乐音乐 133
单乐章形式和作曲手段 133
宣叙调 133
咏叹调 133
合唱和重唱 133
声乐复调作品 134
利德 134
复合形式 134
歌剧 134
清唱剧 135
弥撒 136
6.5 器乐音乐 136
单乐章形式和结构手段 136
快板奏鸣曲式 136
回旋曲 137
变奏曲式 138
三部歌曲形式 138
小步舞曲和三声中部以及其他舞曲形式 138
序曲 138
复调器乐音乐 138
复合形式 139
奏鸣曲 139
交响曲 139
协奏曲 139
室内乐 140
小夜曲、嬉游曲、遣兴曲和夜曲 140
6.6 作曲家 140
6.7 史学家和理论家 147
第七章 浪漫主义时期(18201900) 149
7.1 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151
7.2 音乐的功能 152
7.3 风格与表演实践 153
形式组织 155
旋律 155
节奏 156
和声 156
织体 157
乐器法和音色 157
表演实践 158
7.4 声乐音乐 160
单乐章形式和结构手段 160
艺术歌曲 160
合唱音乐 161
复合形式 162
歌剧 162
大型宗教合唱作品 164
7.5 器乐音乐 164
单乐章形式和结构手段 164
奏鸣曲式 164
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 165
变奏曲 165
舞曲乐章 165
狂想曲 166
练习曲 166
音乐会序曲 166
标题性交响曲和交响诗 166
复合形式 167
奏鸣曲和交响曲 167
协奏曲 167
室内乐 167
芭蕾 168
交响组曲和戏剧配乐 168
7.6 作曲家 168
7.7 史学家与理论家 190
第八章 20世纪早期(19001945)195
8.1 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197
8.2 音乐的功能 198
8.3 风格与表演实践 200
形式组织 200
旋律 202
节奏 203
和声 203
织体 204
乐器法与音色 204
表演实践 205
8.4 声乐音乐 206
单乐章形式 206
艺术歌曲 206
合唱作品 206
复合形式 207
歌剧和音乐剧 207
清唱剧带有乐队的合唱作品 208
仪式音乐 208
8.5 器乐音乐 208
单乐章形式 208
序曲和交响诗 208
变奏曲 208
小型音乐形式:舞曲、诗性小曲 209
复合形式 209
奏鸣曲、室内乐和交响曲 209
协奏曲 210
组曲 210
现代芭蕾 210
电影和戏剧配乐 211
8.6 作曲家 211
8.7 史学家和理论家 230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音乐 233
9.1 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235
9.2 音乐的功能 237
9.3 风格与表演实践 238
形式组织 239
旋律 240
节奏 240
和声 240
织体 241
乐器法与音色 241
表演实践 241
9.4 声乐音乐 244
单乐章形式 244
艺术歌曲 244
合唱作品 245
复合形式 245
歌剧和音乐剧 245
9.5 器乐音乐 246
传统体裁 246
使用传统乐器的非传统音乐作品 246
电子音乐 247
9.6 作曲家 247
9.7 史学家和理论家 263
第十章 20世纪的爵士乐和流行音乐 267
10.1 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269
10.2 音乐的功能 270
10.3 风格与表演实践 271
布鲁斯 272
雷格泰姆 273
新奥尔良爵士乐 273
迪克西兰爵士乐 274
摇摆乐 274
博普(比博普)爵士乐 275
冷爵士乐 276
自由爵士乐 276
摇滚乐 276
乡村音乐 277
蓝草音乐 277
音乐剧 278
10.4 音乐作品 279
10.5 作曲家、改编者和表演者 282
乐器 286
音乐曲例 292
延伸阅读 326
重要词汇 339
出版后记 344
|
內容試閱:
|
序言 通过音乐的历史走进音乐
随着国内音乐生活日趋丰富,人们对音乐知识和相关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西方音乐史十讲》中译本的出版,正是顺应和满足这一需求增长的自然产物。聆听和理解音乐,实际上须臾不可脱离历史语境与风格常规的导引否则,音乐就成为一堆没有意义的音响堆砌。记得曾有人询问笔者,学习音乐为何一定要学习音乐的历史?我的回答是,没有历史的音乐根本就不曾存在,因而不懂得音乐的历史也就谈不上懂得音乐。无论对于音乐人,还是对于爱乐者,进入音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就是进入音乐史。或者说,通过音乐的历史走进音乐,那是步入音乐殿堂的正途大道。
音乐史的著作和论述林林总总,而《西方音乐史十讲》的体例和思路与一般常见的叙述性音乐史相当不同,这就决定了本书的用途和读法会与一般音乐史书迥然相异。显而易见,本书的优势在于简明、清晰和条理,方便查阅,利于检索英文原书已重印九版之多,说明使用者甚众,深受青睐。全书十章,囊括西方音乐发展最重要的各个阶段和风格单位,每章按固定体例,分别论及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音乐的功能与作用、音乐的风格形式要素、音乐体裁、重要作曲家、音乐著述家及手稿来源,另还附有非常实用的乐器说明及重要词汇。这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安排让读者在相对简短的篇幅中对每个时段的音乐文化有某种一目了然的鸟瞰式掌握。可以猜想,这种体例和论述对于初入音乐的学生(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对音乐已有兴趣并希望进一步深入的爱乐者,最有实际的效用。一册在手,整体西方音乐史的面貌和轮廓便了然于胸。甚至,因其对音乐史实的概括简明而条理,如要应对相关考试,正好也可资参照。
本书的中文译文准确可信,行文流畅。这是译者的功绩,也是读者的幸运。由于音乐西学的汉译涉及诸多方面的要求特别是音乐和语言两方面的功力和训练缺一不可,音乐翻译有其特别的难处。近来国内的某些音乐翻译出版物中出现了不少佶屈聱牙的行文,甚至牛头不对马嘴的误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音乐翻译及出版无法适应当前市场需要快速增长的窘境和问题。本书译者刘丹霓恰在音乐和语言两方面均有科班训练和扎实积累,因而担当此书翻译游刃有余,让作者的写作意图完好无损地保留在通顺规范的中译文里。为此,我们应向原作者、中译者和中译本出版社表示感谢和致贺!
杨燕迪
2011 年国庆期间写于上海音乐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