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网络参与的代际差异:70后、80后、90后群体的比较

書城自編碼: 347570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赵联飞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20145527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70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欲望与家庭小说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惜华年(全两册)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內容簡介:
一是较为系统地回顾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二是较为全面地分析了70后、80后、90后网民的互联网参与现状。三是较为综合地讨论了70后、80后、90后的生命历程差异。四是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个体社会网络变迁图景。五是较为细致地讨论了互联网环境下的个体公共参与变迁图景。六是较为严谨地分析了互联网鸿沟问题。
關於作者:
赵联飞,男,1972年生人,籍贯重庆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年研究》副主编,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互联网与社会、社会统计学、青年研究、澳门研究。自2005年开始从事互联网有关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现代性与虚拟社区》(2012)、《中国大学生中的三道互联网鸿沟基于全国12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2015)《网络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影响:以微博为例》(2014)《虚拟社区交往及其类型学分析》(2008,合著)等。
目錄
第一章 互联网和网络参与
第一节 全球互联网发展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节 广义及狭义的网络参与
第二章 上网行为的代际差异
第一节 样本描述
第二节 上网行为的代际差异
第三节 网络信息素养的代际差异
第四节 网络参与的基本情况
第五节 网络内容的创造、传播和接受
第六节 70后、80后、90后网络参与行为画像
第三章 生命历程和代际文化差异
第一节 生命历程理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第三节 70后、80后、90后的境遇和态度
第四节 作为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代际文化
第四章 网络参与图景的微观探索
第一节 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网络参与
第二节 个人生活史与网络参与
第三节 网络参与的微观图景
第五章 网络交往的代际差异
第一节 社交网络与社会媒体
第二节 匿名化策略的代际差异
第三节 晒的代际差异
第四节 网络异性交往
第五节 社会网络图景的代际差异
第六章 网络公共参与的代际差异
第一节 网络公共参与的发展
第二节 微信公众号的参与情况
第三节 微博中的关注对象
第四节 在线组织参与
第五节 网络公共参与的代际差异图景
第七章 代内及代际互联网鸿沟
第一节 互联网鸿沟
第二节 第一道互联网鸿沟的代际差异
第三节 第二道互联网鸿沟的代际差异
第四节 第三道互联网鸿沟的代际差异
结语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对象资料对照
附录C 正文中省略的表
控制受教育程度后不同世代人群的上网比例
控制受教育程度后不同世代人群在重装系统时的选择
控制受教育程度后不同世代人群使用搜索引擎的选择
附录D 对第一道互联网鸿沟和第二道互联网鸿沟的路径分析
70后的第一道互联网鸿沟拟合结果
80后的第一道互联网鸿沟拟合结果
90后的第一道互联网鸿沟拟合结果
70后的第二道互联网鸿沟拟合结果
80后的第二道互联网鸿沟拟合结果
90后的第二道互联网鸿沟拟合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表目录
表1-1 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发展现状
表1-2 中国互联网主要应用渗透率(1999~2008年)
表1-3 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年龄和学历划分标准
表1-4 中国各类互联网使用率
表1-5 中国各类手机互联网使用率
表2-1 样本年龄分布
表2-2 样本性别分布
表2-3 样本婚姻状况分布
表2-4 样本职业状况分布
表2-5 样本受教育状况分布
表2-6 样本政治面貌分布
表2-7 样本外语水平分布
表2-8 样本月收入状况分布
表2-9 样本上网情况统计
表2-10 上网比例的代际差异
表2-11 初次触网时点的描述
表2-12 触网时点的代际差异
表2-13 每天业余上网时长的描述
表2-14 每天业余上网时长的代际差异
表2-15 上网工具的多重应答描述分析
表2-16 上网工具的多重应答交互分析
表2-17 电脑重装系统的描述分析
表2-18 电脑重装系统行为的代际差异(N=1008)
表2-19 搜索引擎使用行为的描述分析
表2-20 搜索引擎使用情况的代际差异
表2-21 信息技能得分描述
表2-22 信息技能得分的代际差异方差分析(N=1007)
表2-23 经常更换网络账户密码的情况
表2-24 经常更换网络账户密码的代际差异
表2-25 对信息渠道的信任程度
表2-26 对媒体信任的代际差异
表2-27 网络信息获取情况
表2-28 网络信息获取的代际差异(N=1008)
表2-29 网络交往活动的描述
表2-30 网络交往活动的代际差异
表2-31 网络表达活动的描述
表2-32 网络表达活动的代际差异
表2-33 网络自我互动的描述
表2-34 网络自我互动的代际差异
表2-35 网络休闲娱乐的描述
表2-36 网络休闲娱乐的代际差异
表2-37 网络学习的描述
表2-38 网络学习的代际差异
表2-39 网络生活助手使用的描述
表2-40 网络生活助手使用的代际差异
表2-41 在网络发表原创性评论文章的描述
表2-42 在网络发表原创性评论文章的代际差异
表2-43 在网络上评论他人发表内容的描述
表2-44 在网络上评论他人发表内容的代际差异
表2-45 转发网络信息的描述
表2-46 转发网络信息的代际差异
表2-47 2008年和2014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
表2-48 网络流行语知晓和使用的描述
表2-49 网络流行语知晓和使用的方差分析
表3-1 个人现代性维度及其指标
表3-2 样本测量结果
表3-3 独立自我量表的各项目得分情况
表3-4 虚无主义量表各项目得分情况
表3-5 70后、80后、90后的个人现代性
表3-6 已婚70后、80后、90后在婚姻和性的开放态度方面的检验结果
表3-7 70后、80后、90后群体的政治效能感
表3-8 70后、80后、90后群体政治效能感的代际差异
表5-1 70后、80后、90后在微信中使用真实姓名的情况
表5-2 70后、80后、90后在微信中使用真实姓名的交互分析
表5-3 70后、80后、90后在微博中使用真实姓名的情况
表5-4 70后、80后、90后在微博中使用真实姓名的交互分析
表5-5 70后、80后、90后真名使用情况的综合分析
表5-6 70后、80后、90后的晒行为
表5-7 70后、80后、90后的晒行为的代际差异
表5-8 70后、80后、90后对一夜情的态度
表5-9 70后、80后、90后对一夜情态度的方差检验
表5-10 70后、80后、90后使用陌生人交友软件或网站的描述
表5-11 70后、80后、90后使用陌生人交友软件或网站的交互分析
表5-12 对一夜情认知的OLS回归分析
表5-13 70后、80后、90后的微信好友构成
表5-14 70后、80后、90后微信好友构成的交互分析
表5-15 70后、80后、90后与在线组织成员认识情况的描述
表5-16 70后、80后、90后与在线组织成员认识情况的交互分析
表5-17 70后、80后、90后的粉丝数量描述
表5-18 70后、80后、90后的粉丝数量分布描述
表5-19 70后、80后、90后粉丝数量的代际差异
表5-20 微博账号的粉丝数量和关注数量之间的相关性
表6-1 网民微信公众号的关注数量
表6-2 微信公众号关注数量的分布
表6-3 70后、80后、90后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数量的代际差异
表6-4 70后、80后、90后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分布的代际差异
表6-5 网民微信公众号关注的领域分布的多重应答分析
表6-6 70后、80后、90后微信公众号关注的领域分布的多重应答的交互分析
表6-7 70后、80后、90后微信中对公域公众号的关注情况
表6-8 70后、80后、90后微信中对私域公众号的关注情况
表6-9 70后、80后、90后对公域公众号关注的次序回归
表6-10 70后、80后、90后对私域公众号关注的次序回归
表6-11 70后、80后、90后在微博中关注对象的描述
表6-12 70后、80后、90后在微博中关注对象的代际差异
表6-13 70后、80后、90后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官方媒体的信任度
表6-14 70后、80后、90后关注民间意见领袖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6-15 70后、80后、90后参加在线组织的情况
表6-16 70后、80后、90后参加在线组织的代际差异
表6-17 70后、80后、90后担任在线组织管理人员的情况
表6-18 70后、80后、90后担任在线组织管理人员的代际差异
表6-19 70后、80后、90后参与在线组织讨论的情况
表6-20 70后、80后、90后参与在线组织讨论的代际差异
表6-21 70后、80后、90后参加线下活动的情况
表6-22 70后、80后、90后参加线下活动的代际差异
表7-1 70后第一道互联网鸿沟OLS回归分析拟合结果
表7-2 80后第一道互联网鸿沟OLS回归分析拟合结果
表7-3 90后第一道互联网鸿沟OLS回归分析拟合结果
表7-4 70后的第二道互联网鸿沟回归拟合结果
表7-5 80后的第二道互联网鸿沟回归拟合结果
表7-6 90后的第二道互联网鸿沟回归拟合结果
表7-7 70后、80后、90后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影响机制
表7-8 70后、80后、90后在网络交往方面的影响机制
表7-9 70后、80后、90后在网络表达方面的影响机制
表7-10 70后、80后、90后在网络自我互动方面的影响机制
表7-11 70后、80后、90后在网络休闲娱乐方面的影响机制
表7-12 70后、80后、90后在网络学习方面的影响机制
表7-13 70后、80后、90后在网络生活助手方面的影响机制
表7-14 对互联网七个方面的应用具有统计显著影响的系数
图目录
图1-1 全球ICT发展情况(2001~2017年)
图1-2 中国网民及手机网民的增长变化情况(1997~2018年)
图1-3 中国网民增长与手机网民增长的关系(2006~2018年)
图1-4 互联网基础应用在中国网民中的变化(1998~2018年)
图1-5 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网络音乐在网民中的渗透率(1998~2018年)
图1-6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的变化(1999~2007年)
图1-7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的变化(2008~2018年)
图1-8 中国网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1999~2018年)
图2-1 70后、80后、90后网络参与领域的代际差异
图2-2 70后、80后、90后从不参与的网络领域的代际差异
图2-3 70后、80后、90后网络参与投入程度(经常参与)的代际差异
图2-4 70后、80后、90后网络参与投入程度(从不参与)的代际差异
图3-1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77~2017年)
图4-1 一名全日制中学生的日常时间安排
图4-2 高职学生可以使用ICT的时间
图5-1 70后、80后、90后的社会网络图景
图6-1 70后、80后、90后网络公共参与图景
图7-1 三道互联网鸿沟示意
图7-2 70后、80后、90后第一道互联网鸿沟影响因素
图7-3 70后、80后、90后第二道互联网鸿沟影响因素
图7-4 对互联网七个方面的应用具有统计显著影响的主效应系数
图7-5 对互联网七个方面的应用具有统计显著影响的交互效应系数
內容試閱
前言

互联网自20世纪进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以来,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参与成为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中国,尽管互联网大规模进入民用的时间较国外晚,但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扩散,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目前几乎同步于世界发达国家。截至2018年7月,中国上网人数达到8.02亿人,网络渗透率达到了57.7%(CNNIC,2018);从私域的交往行为,到博客和微博出现以后的公共表达,再到网络舆论监督和网络反腐运动,网络参与行为逐渐成为网民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成为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角度来研究互联网的影响和后果历来是网络研究的重要领域。从国内外研究文献看,对文化和网络参与关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和网络参与有什么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分析真实世界(physical world)和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之间的关系,主要出现在互联网应用的早期,如瑞恩戈德(Rheingold,1993)关于Well虚拟社区的分析,瑞德(Reid,1995)关于MUDs中的文化分析,威尔曼(Wellman,1999)关于个人社区和集体社区的分析,以及稍后的迪马奇奥等(DiMaggio et al.,2001)关于社会背景和制度对互联网影响的研究。这部分研究的重点在于厘清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关系。目前的基本共识是,互联网和文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机制,也就是说,技术与文化(社会)互构。二是日常生活是如何与网络参与勾连在一起的。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考虑网络参与如何嵌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又产生了哪些后果,如吉登伯勒姆和赛赫尓斯(Chidambaram & Zigurs,2001)系统地讨论了网络对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还有的研究则对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网络参与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如奥布莱恩(O......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