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在全国高等学校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并基于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编写而成的,内容包括绪论、力学和电磁学等,主要特点是,加强了一些培养工科学生所普遍需要的物理学内容及其与高新技术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并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索;教材内容、例题和课后作业的取材注意与当今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中内容的展现努力与当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相适应,注重内容与叙述的生动性、趣味性,让物理学内容鲜活起来;力求语言通俗易懂,便于阅读,助力学生自主学习。各章章尾还设有自主探索研究项目,让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手机自带的各种传感器和拍摄功能、笔记本电脑等,搭建研究条件,自主探索、研究有趣的物理现象。
本书为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理科非物理学类专业学生和社会读者参考。
|
目錄:
|
前言
绪论1
01物理学与科学技术1
02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创新思维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2
03数学预备知识3力学
第1章质点力学9
11质点运动学10
111参考系时间的量度10
112质点运动的描述12
113质点的直线运动抛体运动18
114质点的圆周运动20
115相对运动26
12牛顿运动定律29
12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9
122牛顿第二定律(质点的动力学
方程)30
123牛顿第三定律32
124非惯性系惯性力32
*125科里奥利力37
13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37
131质点系质心运动定理37
132质点的动量定理41
133质点系的动量定理43
134动量守恒定律44
*135变质量物体的运动45
14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48
141力矩和角动量48
142质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
定律50
143质点系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
守恒定律54
15功和能56
151功56
152质点的动能定理59
153保守力势能60
154功能原理62
155机械能守恒定律64
156碰撞65
课后作业69
自主探索研究项目——牛顿摆71
第2章刚体力学72
21刚体的运动73
211刚体的平动73
212刚体的转动73
22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74
221描述刚体转动的物理量74
222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75
223转动惯量78
23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
守恒定律84
231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84
232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
定律85
24刚体定轴转动的功和能88
241力矩的功88
242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88
243刚体的势能89
244刚体的机械能守恒90
*25刚体的平面运动92
*26刚体的进动93
课后作业95
自主探索研究项目——拉线陀螺96
第3章流体力学初步98
31流体静力学98
311流体中的压强与帕斯卡定律98
312阿基米德原理101
32流体的稳定流动与伯努利方程102
321连续性方程102
322伯努利方程102
33流体的黏性与牛顿黏性定律104
331黏性104
332牛顿黏性定律105
333黏度与泊肃叶定律106
34层流与湍流107
341雷诺实验107
342雷诺数108
343流体中的阻力109
课后作业111
自主探索研究项目——被水流束缚住的
小球112电磁学
第4章电磁学概论115
41电磁学的研究对象115
42电磁学的发展简史115
421电磁现象的早期研究115
422近代电磁理论的研究116
423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117
424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118
43电磁学的应用119
第5章静电场及其基本性质120
51电荷库仑定律及电力叠加原理120
511电荷的基本性质120
512库仑定律121
513电力叠加原理123
52静电场电场强度124
521电场及其基本性质124
522电场强度125
53电通量高斯定理130
531电场线130
532电通量132
533高斯定理133
54静电场的环路定理和电势138
541静电场的保守性和电势能138
542静电场的环路定理140
543电势的定义及其计算140
544等势面和电势梯度143
55静电场中的导体146
551导体的静电感应和静电平衡146
552导体空腔与静电屏蔽149
553导体静电平衡问题的分析与
定量计算151
56静电场中的电介质154
561电介质的电结构154
562电介质极化的微观机制154
563电介质极化的定量描述155
564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157
57电容器及其电容162
571电容的定义162
572电容的计算163
573电容器的连接165
58电场能量168
581电容器的储能168
582电场能量密度及电场能量169
课后作业172
自主探索研究项目——永电体176
第6章磁场及其基本性质177
61恒定电流电动势177
611电流电流密度177
612恒定电流恒定电场179
613欧姆定律的积分和微分形式180
614电源电动势183
62磁场和它的源184
621基本的磁现象184
622磁场磁感应强度186
623磁感线磁通量和磁场的高斯
定理187
624毕奥萨伐尔定律190
625安培环路定理195
63磁力202
631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202
632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207
633磁场对平面载流线圈的作用210
64磁介质214
641磁介质的基本性质及其对磁场的
影响214
642有磁介质时磁场的基本规律218
643铁磁质的磁化规律222
课后作业224
自主探索研究项目——磁力炮228
第7章电磁感应与电磁波229
7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29
711电磁感应现象229
712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规律230
72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234
721动生电动势234
722感生电动势238
723涡流和趋肤效应243
73自感和互感245
731自感246
732互感249
74磁场能量250
741RL电路中的电流250
742自感线圈的磁能251
743磁场能量密度252
75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磁波254
751位移电流254
752麦克斯韦方程组257
753电磁波258
课后作业
|
內容試閱:
|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核心,是许多新技术发展的源泉。以物理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面貌。作为驱动新技术和新经济的发展引擎,未来的物理学还将孕育更多的新突破。
物理学是现代人理解世界的智识基础,不懂物理学,就无法对许多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物理学作为一种人文的大科学还引领了公民素质的提高。
以物理学基础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本科生教育的重要通识性基础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套书是在全国高等学校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出版的。教材内容基于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并根据工科学生的培养需求和未来职业应用需求进行了适当取舍与整合,在保证大学物理课程内容体系基本完整的同时,加强了一些培养工科学生所普遍需要的物理学内容及其与高新技术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大学物理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常常会有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这门课抽象、难懂、难用,而合适的教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这些困难。编写本书的基本想法是:在保证内容体系基本完整以及保证对学生的基本训练的前提下,强调物理概念和思路,注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物理学的整体观念,注意物理概念、理论与身边的趣事、自然现象和高新技术之间的联系,拉近学生与物理学理论之间的距离,使教材内容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在了解物理理论整体脉络的同时,注意让学生了解理论建立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深刻的物理思想和创新思维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注重应用估算方法培养学生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锻炼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应用物理概念和物理方法的能力,使学生明白物理学不仅与新闻中的最新科技进展有关,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物理学的理论能够学懂,也能够应用。本套书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完成的。
在阐述概念、定理,讲解物理现象的基础上,本套书在每章各小节都设置了“小节概念回顾”,以督促学生思考,抓住重要物理概念,厘清物理理论的整体脉络。书中的例题多从实际问题提取而来,展示出对一个具体问题如何进行分析、简化,进而抽象化到可以用适当的物理理论进行探讨的具体过程,这个过程恰恰是学生在未来具体应用物理学原理解决问题和创新的必经之路;例题中还增加了分析和评价环节,帮助学生对所得到的结果有更深入的理解。每章设置的多个配有图片的应用实例,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让他们了解到相关自然现象和高新技术背后的基本物理原理,同时也能体会如何运用物理基本规律和理论进行创造、创新。此外,“课后作业”中的内容多有实际问题背景,让学生体验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简化、抽象,再用适当的物理理论来解决和探讨的全过程,切实锻炼学生运用物理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学的“有用”和“能用”,“课后作业”的设置也是希望能促使学生将其中的各“作业”视作一个个要运用物理学理论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而不仅仅是练习。各章章尾还设有自主探索研究项目,让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搭建研究条件,自主探索、研究有趣的物理现象。此外,书中标“*”的为选学内容。
本套书在编写的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大量大学物理教学工作者编著的教材、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有些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有些未能一一列出,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套书分上、下两册,由吴平、邱红梅和徐美担任主编。本书是上册。参加本套书编写的人员如下:吴平(第8章、第9章、第10章、自由探索研究项目),刘丽华(绪论),路彦珍、郝亚江(第1章、第2章),张师平(第3章、第14章、自主探索研究项目),邱红梅(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徐美(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钱萍、宿也(第15章、第16章、第17章、第18章、第19章),秦吉红(附录)。教材框架、内容方案确定、统稿和定稿均由吴平完成。罗胜教授和贾贵儒教授对本套书进行了细致的审阅,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