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一部顺应中国制造2025智能装备新要求、技术先进、数据可靠的现代化机械设计工具书,从新时代机械设计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追求现代感,兼顾实用性、通用性,准确性,涵盖了各种常规和通用的机械设计技术资料,贯彻了新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推荐了国内外先进、智能、节能、通用的产品。
|
目錄:
|
第13篇 带传动、链传动
第1章带传动
1.1带传动的种类及其选择13-3
1.1.1传动带的类型、适应性和传动形式13-3
1.1.2带传动设计的一般内容13-7
1.1.3带传动的效率13-7
1.2V带传动13-8
1.2.1普通V带传动13-8
1.2.1.1普通V带尺寸规格13-8
1.2.1.2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13-10
1.2.2窄V带传动13-16
1.2.2.1窄V带尺寸规格13-16
1.2.2.2窄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13-18
1.2.3V带轮13-32
1.2.3.1带轮设计的内容13-32
1.2.3.2带轮的材料及质量要求13-32
1.2.3.3带轮的技术要求13-32
1.2.3.4V带轮的结构和尺寸规格13-32
1.3多楔带传动13-37
1.3.1多楔带的尺寸规格13-37
1.3.2多楔带传动的设计计算13-38
1.3.3多楔带带轮13-57
1.4平带传动13-58
1.4.1普通平带13-58
1.4.1.1普通平带尺寸规格13-58
1.4.1.2普通平带传动的设计计算13-60
1.4.2尼龙片复合平带13-62
1.4.2.1尼龙片复合平带尺寸规格13-63
1.4.2.2尼龙片复合平带传动的设计计算13-64
1.4.3高速带传动13-65
1.4.3.1高速带尺寸规格13-65
1.4.3.2高速带传动的设计计算13-65
1.4.4平带带轮13-66
1.5同步带传动13-68
1.5.1梯形齿同步带传动13-68
1.5.1.1梯形齿同步带尺寸规格13-68
1.5.1.2梯形齿同步带传动设计计算13-72
1.5.1.3梯形齿同步带轮13-80
1.5.2曲线齿同步带传动13-83
1.5.2.1曲线齿同步带尺寸规格13-83
1.5.2.2曲线齿同步带传动的设计计算13-86
1.5.2.3曲线齿同步带轮13-93
1.6带传动的张紧13-102
1.6.1带传动的张紧方法及安装要求13-102
1.6.2初张紧力的检测与控制13-104
1.6.2.1V带的初张紧力13-104
1.6.2.2多楔带的初张紧力13-105
1.6.2.3平带的初张紧力13-105
1.6.2.4同步带的初张紧力13-106
1.7金属带传动简介13-107
1.7.1磁力金属带传动13-107
1.7.1.1磁力金属带传动的工作原理13-107
1.7.1.2磁力金属带的结构13-109
1.7.2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13-109
第2章链传动
2.1链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13-112
2.2传动用短节距精密滚子链和链轮13-113
2.2.1滚子链的基本参数与尺寸13-113
2.2.2短节距精密滚子链传动设计计算13-117
2.2.2.1滚子链传动主要失效形式13-117
2.2.2.2滚子链传动的额定功率13-117
2.2.2.3滚子链传动设计计算内容与步骤13-118
2.2.2.4滚子链静强度计算13-122
2.2.2.5滚子链的耐疲劳工作能力计算13-122
2.2.2.6滚子链的耐磨损工作能力计算13-122
2.2.2.7滚子链的抗胶合工作能力 计算13-123
2.2.3短节距精密滚子链链轮13-123
2.2.3.1基本参数与尺寸13-124
2.2.3.2链轮齿形与齿廓13-124
2.2.3.3链轮材料与热处理13-126
2.2.3.4链轮精度要求13-126
2.2.3.5链轮结构13-127
2.3传动用齿形链和链轮13-128
2.3.1齿形链的分类及铰链型式13-128
2.3.2齿形链的基本参数与尺寸13-129
2.3.3齿形链传动设计计算13-133
2.3.4齿形链链轮13-139
2.3.4.19.52mm及以上节距链轮的齿形和主要尺寸13-139
2.3.4.24.76mm节距链轮的主要尺寸13-143
2.3.4.39.52mm及以上节距链轮精度要求13-146
2.3.4.44.76mm节距链轮精度要求13-147
2.4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润滑13-147
2.4.1链传动的布置13-147
2.4.2链传动的张紧与安装13-148
2.4.3链传动的润滑13-149
参考文献13-151
第14篇 齿轮传动
齿轮传动总览14-3
第1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
1.1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基本齿廓和模数系列14-7
1.1.1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基本齿廓(GBT 13562001)14-7
1.1.1.1标准基本齿条齿廓14-7
1.1.1.2不同使用场合下推荐的基本齿条14-8
1.1.1.3其他非标准齿廓14-8
1.1.2渐开线圆柱齿轮模数(GBT 13572008)14-9
1.2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参数选择14-9
1.2.1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基本参数14-9
1.2.2变位圆柱齿轮传动和变位系数的选择14-10
1.2.2.1变位齿轮传动的原理14-10
1.2.2.2变位齿轮传动的分类和特点14-11
1.2.2.3外啮合齿轮变位系数的选择14-13
1.2.2.4内啮合齿轮变位系数的选择14-17
1.3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14-23
1.3.1标准圆柱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14-23
1.3.2高度变位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14-24
1.3.3角度变位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14-25
1.3.4齿轮与齿条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14-28
1.3.5交错轴斜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14-29
1.3.6几何计算中使用的数表和线图14-29
1.4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厚的测量计算14-33
1.4.1齿厚测量方法的比较和应用14-33
1.4.2公法线长度(跨距)14-35
1.4.3分度圆弦齿厚14-43
1.4.4固定弦齿厚14-47
1.4.5量柱(球)测量距14-48
1.5圆柱齿轮精度14-50
1.5.1适用范围14-50
1.5.2齿轮偏差的代号及定义14-51
1.5.3齿轮精度等级及其选择14-54
1.5.3.1精度等级14-54
1.5.3.2精度等级的选择14-54
1.5.4齿轮检验14-56
1.5.4.1齿轮的检验项目14-56
1.5.4.25级精度的齿轮公差的计算公式14-57
1.5.4.3齿轮的公差14-57
1.5.5齿轮坯的精度14-75
1.5.5.1基准轴线与工作轴线之间的关系14-75
1.5.5.2确定基准轴线的方法14-75
1.5.5.3基准面与安装面的形状公差14-75
1.5.5.4工作轴线的跳动公差14-77
1.5.6中心距和轴线的平行度14-77
1.5.6.1中心距允许偏差14-77
1.5.6.2轴线平行度偏差14-78
1.5.7齿厚和侧隙14-78
1.5.7.1侧隙14-80
1.5.7.2齿厚公差14-80
1.5.7.3齿厚偏差的测量14-81
1.5.8轮齿齿面粗糙度14-81
1.5.8.1图样上应标注的数据14-81
1.5.8.2测量仪器14-82
1.5.8.3齿轮齿面表面粗糙度的测量14-83
1.5.9轮齿接触斑点14-84
1.5.9.1检测条件14-84
1.5.9.2接触斑点的判断14-84
1.5.10新旧标准对照14-86
1.6齿条精度14-88
1.7渐开线圆柱齿轮承载能力计算14-88
1.7.1可靠性与安全系数14-89
1.7.2轮齿受力分析14-89
1.7.3齿轮主要尺寸的初步确定14-90
1.7.3.1齿面接触强度14-90
1.7.3.2齿根弯曲强度14-91
1.7.4疲劳强度校核计算14-91
1.7.4.1齿面接触强度核算14-91
1.7.4.2轮齿弯曲强度核算14-111
1.7.4.3齿轮静强度核算14-129
1.7.4.4在变动载荷下工作的齿轮强度核算14-129
1.7.4.5薄轮缘齿轮齿根应力基本值14-131
1.7.5开式齿轮传动的计算14-131
1.7.6计算实例14-132
1.8渐开线圆柱齿轮修形计算14-135
1.8.1齿轮的弹性变形修形14-135
1.8.1.1齿廓修形14-135
1.8.1.2齿向修形14-137
1.8.2齿轮的热变形修形14-140
1.8.2.1高速齿轮的热变形机理14-140
1.8.2.2高速齿轮齿向温度分布14-140
1.8.2.3高速齿轮的热变形修形计算14-141
1.8.2.4高速齿轮热变形修形量的确定14-142
1.9齿轮材料14-143
1.9.1齿轮用钢14-143
1.9.2齿轮用铸铁14-149
1.9.3齿轮用铜合金14-149
1.10圆柱齿轮结构14-155
1.11圆柱齿轮零件工作图14-161
1.11.1需要在工作图中标注的一般尺寸数据14-161
1.11.2需要在参数表中列出的数据14-161
1.11.3其他数据14-161
1.11.4齿轮工作图示例14-161
第2章圆弧圆柱齿轮传动
2.1圆弧齿轮的分类、基本原理、特点及应用14-164
2.2圆弧齿轮的模数、基本齿廓和几何尺寸计算14-167
2.2.1圆弧齿轮的模数系列14-167
2.2.2圆弧齿轮的基本齿廓14-167
2.2.2.1单圆弧齿轮的滚刀齿形14-168
2.2.2.2双圆弧齿轮的基本齿廓14-168
2.2.3圆弧齿轮的几何参数和尺寸计算14-169
2.3圆弧齿轮传动精度14-172
2.3.1精度等级及其选择14-172
2.3.2齿轮、齿轮副误差及侧隙的定义和代号14-172
2.3.3公差分组及其检验14-176
2.3.4检验项目的极限偏差及公差值(GBT 157531995)14-176
2.3.5齿坯公差14-182
2.3.6图样标注及零件工作图14-182
2.4圆弧齿轮传动的设计及强度计算14-184
2.4.1基本参数选择14-184
2.4.2圆弧齿轮的强度计算14-186
2.4.2.1双圆弧齿轮的强度计算公式14-186
2.4.2.2单圆弧齿轮的强度计算公式14-186
2.4.2.3强度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确定方法14-187
2.5圆弧圆柱齿轮设计计算举例14-196
2.5.1设计计算依据14-196
2.5.2高速双圆弧齿轮设计计算举例14-196
2.5.3低速重载双圆弧齿轮设计计算举例14-199
第3章锥齿轮传动
3.1锥齿轮传动的基本类型、特点及应用14-202
3.2锥齿轮的变位14-204
3.3锥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14-206
3.3.1直齿、斜体锥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14-206
3.3.2弧齿锥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14-211
3.3.3摆线齿锥齿轮的几何设计14-217
3.3.3.1摆线齿锥齿轮几何参数计算的原始参数14-218
3.3.3.2摆线齿锥齿轮几何参数计算14-220
3.3.3.3摆线齿锥齿轮的当量齿轮参数及重合度14-226
3.3.3.4克制摆线齿圆锥齿轮的齿形系数14-227
3.3.4准双曲面齿轮传动设计14-228
3.3.4.1准双曲面齿轮主要参数选择14-228
3.3.4.2准双曲面齿轮几何参数计算14-231
3.3.5摆线齿准双曲面齿轮传动设计14-236
3.3.5.1摆线齿准双曲面齿轮几何参数计算的原始参数14-236
3.3.5.2摆线齿准双曲面齿轮几何参数计算14-237
3.3.5.3摆线齿准双曲面齿轮的当量齿轮参数14-244
3.3.5.4摆线准双曲面齿轮的齿形系数14-246
3.3.5.5摆线准双曲面齿轮的齿坯图14-247
3.4锥齿轮的非零变位设计14-247
3.4.1锥齿轮非零变位原理14-247
3.4.2分锥变位的形式14-248
3.4.3切向变位的特点14-249
3.4.4非零分度锥综合变位锥齿轮的几何计算14-250
3.5轮齿受力分析14-251
3.5.1作用力的计算14-251
3.5.2轴向力的选择设计14-252
3.6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14-253
3.6.1直齿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14-253
3.6.1.1直齿锥齿轮传动的初步计算14-253
3.6.1.2直齿锥齿轮传动的当量齿数参数计算14-254
3.6.1.3直齿锥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14-256
3.6.1.4直齿锥齿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14-259
3.6.1.5直齿锥齿轮传动设计计算实例14-262
3.6.2弧线齿锥齿轮的强度计算(按美国格里森公司标准)14-266
3.6.3克制摆线齿锥齿轮的强度计算14-277
3.6.3.1摆线齿圆锥齿轮的强度校核的原始参数14-277
3.6.3.2摆线齿锥齿轮的切向力及载荷系数14-277
3.6.3.3摆线齿圆锥齿轮的齿面接触强度校核14-280
3.6.3.4摆线齿锥齿轮的弯曲强度校核14-282
3.6.3.5摆线齿圆锥齿轮强度计算实例14-283
3.6.4弧线齿准双曲面齿轮的强度计算(按美国格利森公司标准)14-287
3.6.5摆线齿准双曲面齿轮的强度计算14-290
3.6.5.1摆线齿准双曲面齿轮的强度校核的原始参数14-290
3.6.5.2摆线齿准双曲面齿轮的切向力及载荷系数14-290
3.6.5.3摆线齿准双曲面齿轮的齿面接触强度校核14-292
3.6.5.4摆线准双曲面齿轮的弯曲强度校核14-293
3.6.5.5摆线齿准双曲面齿轮强度计算实例14-294
3.7锥齿轮精度14-298
3.7.1定义及代号14-298
3.7.2精度等级、齿轮和齿轮副的检验与公差14-302
3.7.3齿轮副侧隙14-303
3.7.4图样标注14-303
3.7.5齿轮公差与极限偏差数值14-304
3.7.6齿坯公差14-316
3.7.7应用示例14-317
3.7.8齿轮的表面粗糙度14-318
3.8结构设计14-318
3.8.1锥齿轮支承结构14-318
3.8.2锥齿轮轮体结构14-320
3.9工作图规定及其示例14-321
3.9.1工作图规定及示例14-321
3.9.2含锥齿轮副的装配图示例14-322
第4章蜗 杆 传 动
4.1常用蜗杆传动的分类及特点14-327
4.2圆柱蜗杆传动14-330
4.2.1圆柱蜗杆传动主要参数的选择14-330
4.2.1.1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14-330
4.2.1.2圆弧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14-339
4.2.2圆柱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14-344
4.2.3圆柱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14-345
4.2.4圆柱蜗杆传动强度计算和刚度验算14-346
4.2.4.1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强度和刚度计算14-346
4.2.4.2ZC1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14-348
4.2.5圆柱蜗杆传动滑动速度和传动效率计算14-351
4.2.6提高圆柱蜗杆传动承载能力和传动效率的方法简介14-351
4.3环面蜗杆传动14-353
4.3.1环面蜗杆传动的分类及特点14-353
4.3.2环面蜗杆传动的形成原理14-353
4.3.3环面蜗杆传动的参数选择和几何尺寸计算14-353
4.3.4环面蜗杆传动的修形和修缘计算14-357
4.3.5环面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14-358
4.3.5.1直廓环面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14-358
4.3.5.2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14-362
4.4蜗杆传动精度14-370
4.4.1圆柱蜗杆传动精度14-370
4.4.1.1术语定义和代号14-371
4.4.1.2精度制的构成14-373
4.4.1.35级精度的蜗杆蜗轮偏差允许值的计算公式14-373
4.4.1.4检验规则14-373
4.4.1.5轮齿尺寸参数偏差的允许值14-374
4.4.2直廓环面蜗杆、蜗轮精度14-387
4.4.2.1定义及代号14-387
4.4.2.2精度等级14-391
4.4.2.3齿坯要求14-391
4.4.2.4蜗杆、蜗轮的检验与公差14-392
4.4.2.5蜗杆副的检验与公差14-393
4.4.2.6蜗杆副的侧隙规定14-393
4.4.2.7图样标注14-393
4.4.3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精度14-394
4.4.3.1蜗杆、蜗轮误差的定义及代号14-394
4.4.3.2蜗杆副误差的定义及代号14-396
4.4.3.3精度等级14-397
4.4.3.4齿坯要求14-397
4.4.3.5蜗杆、蜗轮及蜗杆副的检验14-397
4.4.3.6蜗杆传动的侧隙规定14-397
4.4.3.7蜗杆、蜗轮的公差及极限偏差14-397
4.4.3.8蜗杆副精度与公差14-398
4.4.3.9图样标注14-398
4.5蜗杆、蜗轮的结构及材料14-399
4.5.1蜗杆、蜗轮的结构14-399
4.5.2蜗杆、蜗轮材料选用推荐14-401
4.6蜗杆传动设计计算及工作图示例14-401
4.6.1圆柱蜗杆传动设计计算示例14-401
4.6.2直廓环面蜗杆传动设计计算示例14-403
4.6.3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设计计算示例14-406
第5章渐开线圆柱齿轮行星传动
5.1渐开线行星齿轮传动基础14-409
5.1.1传动型式分类及特点14-409
5.1.2传动比、传动效率、齿形角14-412
5.2行星传动的主要参数计算14-413
5.2.1行星轮数目与传动比范围14-413
5.2.2齿数的确定14-414
5.2.2.1确定齿数应满足的条件14-414
5.2.2.2配齿方法及齿数组合表14-416
5.2.3变位系数的确定14-436
5.2.4确定齿数和变位系数的计算举例14-440
5.2.5多级行星传动的传动比分配14-440
5.3行星齿轮强度分析14-441
5.3.1受力分析14-441
5.3.2齿轮承载能力校核14-444
5.3.2.1小齿轮的名义转矩T1及名义切向力Ft14-444
5.3.2.2行星齿轮传动载荷系数K14-445
5.3.2.3应力循环次数NL14-445
5.3.2.4动载系数KV14-446
5.3.2.5螺旋线载荷分布系数KH、KF14-446
5.3.2.6疲劳极限值Hlim和Flim的选取14-446
5.3.2.7最小安全系数Smin14-446
5.4结构设计14-447
5.4.1均载机构设计14-447
5.4.1.1均载机构的类型及特点14-447
5.4.1.2均载机构的选择及浮动量计算14-452
5.4.1.3浮动用齿式联轴器的结构设计与计算14-452
5.4.2主要构件结构设计14-456
5.4.2.1齿轮结构设计14-456
5.4.2.2行星架结构设计14-457
5.4.2.3基本构件和行星轮支承结构设计14-458
5.4.2.4行星减(增)速器机体结构设计14-458
5.4.3主要零件的技术条件14-461
5.4.3.1齿轮的技术条件14-461
5.4.3.2行星架的技术条件14-463
5.4.3.3浮动件的轴向间隙14-463
5.4.3.4其他主要零件的技术要求14-463
5.5行星齿轮传动设计举例14-463
5.5.1行星齿轮减速器设计14-463
5.5.2行星齿轮增速器设计14-466
5.6常见行星齿轮传动应用图例14-468
5.6.1低速行星齿轮(增)减速器14-468
5.6.2高速行星齿轮减(增)速器14-474
5.6.3大型行星齿轮减速器14-474
第6章渐开线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
6.1少齿差传动基本类型、传动比及效率14-477
6.1.1基本类型14-477
6.1.2传动比及传动效率14-478
6.2主要参数的确定14-479
6.2.1主要参数的确定14-479
6.2.2主要设计参数的选择步骤14-486
6.2.3几何尺寸与主要参数的选用14-486
6.3效率计算14-500
6.4受力分析与强度计算14-501
6.4.1主要零件的受力分析14-501
6.4.2主要零件的强度计算14-502
6.5结构设计14-506
6.5.1结构形式分类14-506
6.5.2结构图例14-508
6.6设计结构工艺性及示例14-524
6.7主要零件的技术要求、材料选择及热处理方法14-527
6.7.1主要零件的技术要求14-527
6.7.2主要零件的常用材料及热处理14-528
第7章摆线针轮行星传动
7.1概述14-529
7.1.1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14-529
7.1.2摆线行星传动输出机构的结构形式14-530
7.1.3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几何要素代号14-532
7.2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设计与计算14-532
7.2.1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啮合原理14-532
7.2.1.1摆线轮齿廓曲线通用方程式14-532
7.2.1.2摆线轮齿廓曲线的外啮合和内啮合形成法14-533
7.2.1.3一齿差、两齿差和负一齿差摆线轮齿廓14-534
7.2.1.4摆线轮齿廓修形14-535
7.2.1.5摆线轮齿廓的曲率半径14-536
7.2.2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14-538
7.2.2.1基本参数及几何尺寸14-538
7.2.2.2W机构的有关参数与几何尺寸14-540
7.2.3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受力分析14-540
7.2.4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强度计算14-541
7.2.4.1主要失效形式14-541
7.2.4.2主要零件的材料14-542
7.2.4.3主要零部件的强度计算14-543
7.2.5摆线轮的测量方法14-548
7.3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设计实例14-550
7.3.1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技术要求14-550
7.3.1.1对零件的要求14-550
7.3.1.2对装配的要求14-553
7.3.2设计实例14-553
7.3.2.1设计计算公式与示例14-553
7.3.2.2主要零件的工作图14-555
7.4RV减速器设计14-557
7.4.1RV传动原理及特点14-557
7.4.2机器人用 RV传动的设计要点14-558
7.4.3RV传动机构的安装要点14-561
第8章谐波齿轮传动
8.1谐波齿轮传动技术基础14-563
8.1.1谐波齿轮传动的术语、特点及应用14-563
8.1.2谐波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14-564
8.1.3谐波齿轮传动的分类14-564
8.1.4谐波齿轮传动的运动学计算14-568
8.1.5谐波齿轮传动主要构件的结构形式14-570
8.2谐波齿轮传动的设计与计算14-573
8.2.1谐波齿轮传动主要参数的确定14-573
8.2.2谐波齿轮传动承载能力计算14-577
8.2.3谐波齿轮传动效率和发热计算14-581
8.2.4谐波齿轮传动主要零件的材料和结构14-582
8.2.4.1主要零件的材料14-582
8.2.4.2柔轮、刚轮的结构形式和尺寸14-584
8.2.4.3波发生器的结构设计14-586
8.2.5计算实例14-590
8.3谐波齿轮减速器试验技术与方法14-593
第9章活 齿 传 动
9.1活齿传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类型14-596
9.1.1活齿传动的工作原理14-596
9.1.2活齿传动的结构类型14-596
9.2滚柱活齿传动14-598
9.2.1滚柱活齿传动的运动学14-598
9.2.2滚柱活齿传动基本构件的结构14-598
9.2.3齿廓曲线设计14-599
9.2.4滚柱活齿传动基本构件的材料选择14-599
9.2.5滚柱活齿传动的受力分析14-600
9.2.6滚柱活齿传动计算实例14-600
9.2.7主要零件的加工工艺与工作图14-602
第10章塑 料 齿 轮
10.1塑料齿轮分类与特点14-604
10.2塑料齿轮设计14-604
10.2.1塑料齿轮的齿形制14-604
10.2.2塑料齿轮的轮齿设计14-604
10.2.3塑料齿轮的结构设计14-604
10.2.4AGMA PT基本齿条确定齿轮齿形尺寸的计算14-604
10.2.5齿轮跨棒(球)距M值、公法线长度Wk的计算14-604
10.2.6塑料齿轮的精度设计14-604
10.2.7塑料齿轮应力分析及强度计算14-604
10.2.8塑料齿轮传动轮系参数设计计算14-604
10.3塑料齿轮材料14-604
10.3.1聚甲醛(POM)14-604
10.3.2尼龙(PA66、PA46)14-604
10.3.3聚醚醚酮PEEK14-604
10.3.4塑料齿轮材料的匹配及其改性研究14-604
10.3.5塑料齿轮的失效形式14-604
10.4塑料齿轮的制造14-604
10.4.1塑料齿轮的加工工艺14-604
10.4.2注塑机及其辅助设备14-604
10.4.3齿轮注射模的设计14-604
10.4.4齿轮型腔的设计与制造14-604
10.5塑料齿轮的检测14-604
10.5.1塑料齿轮光学投影检测14-604
10.5.2小模数齿轮齿厚测量14-604
10.5.3齿轮径向综合误差与齿轮测试半径的测量14-604
10.5.4齿轮分析式测量14-604
10.5.5国内外部分小模数齿轮检测用仪器14-604
10.6塑料齿轮的应用实例14-604
10.6.1煤气表字轮式计数器与交换齿轮14-604
10.6.2石英闹钟机芯与全塑齿轮传动轮系14-604
10.6.3汽车雨刮电机及摇窗电动机14-604
10.6.4塑料齿轮行星减速器及少齿差计时器14-604
10.6.5汽车电动座椅驱动器14-604
参考文献14-605
|
內容試閱:
|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一版自2011年3月出版以来,赢得了机械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专业师生广泛的青睐和好评,荣获了2011年全国优秀畅销书(科技类)。同时,因其在机械设计领域重要的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现代机械设计手册》还荣获200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和2012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一版出版距今已经8年,在这期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尤其是2015年国家部署并颁布了实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发布了针对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实施指南,为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政策号召和驱使下,我国的机械工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一批高技术、高性能、高精尖的现代化装备不断涌现,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不断产生、发展并投入实际应用,大大提升了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规划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全面体现创新、智能、节能、环保的主题,进一步呈现机械设计的现代感。鉴于此,《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被列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
在本版手册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广泛深入机械制造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调研,听取各方面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了《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的根本宗旨:一方面,新版手册进一步加强机、电、液、控制技术的有机融合,以全面适应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系统设计开发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和工程设计软件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新版手册继续促进传动设计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结合,将各种新的设计技术、计算技术、设计工具全面融入传统的机械设计实际工作中。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共6卷35篇,它是一部面向中国制造2025 ,适应智能装备设计开发新要求、技术先进、数据可靠、符合现代机械设计潮流的现代化的机械设计大型工具书,涵盖现代机械零部件及传动设计、智能装备及控制设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及应用三部分内容,具有以下六大特色。
1.权威性。《现代机械设计手册》阵容强大,编、审人员大都来自设计、生产、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他们中很多人都是所属领域的知名专家,在业内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获得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和技术专利,承担了许多机械领域国家重要的科研和攻关项目。这支专业、权威的编审队伍确保了手册准确、实用的内容质量。
2.现代感。追求现代感,体现现代机械设计气氛,满足时代要求,是《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的基本宗旨。现代二字主要体现在:新标准、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产品、智能化、现代的设计理念、现代的设计方法和现代的设计手段等几个方面。第二版重点加强机械智能化产品设计(3D打印、智能零部件、节能元器件)、智能装备(机器人及智能化装备)控制及系统设计、数字化设计等内容。
(1)零件结构设计等篇进一步完善零部件结构设计的内容,结合目前的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增加3D打印工艺下零件结构设计的相关技术内容。
机械工程材料篇增加3D打印材料以及新型材料的内容。
(2)机械零部件及传动设计各篇增加了新型智能零部件、节能元器件及其应用技术,例如滑动轴承篇增加了新型的智能轴承,润滑篇增加了微量润滑技术等内容。
(3)全面增加了工业机器人设计及应用的内容:新增了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篇;智能装备系统设计篇增加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的内容;机构篇增加了自动化机构及机构创新的内容;减速器、变速器篇增加了工业机器人减速器选用设计的内容;带传动、链传动篇增加并完善了工业机器人适用的同步带传动设计的内容;齿轮传动篇增加了RV减速器传动设计、谐波齿轮传动设计的内容等。
(4)气压传动与控制液压传动与控制篇重点加强并完善了控制技术的内容,新增了气动系统自动控制、气动人工肌肉、液压和气动新型智能元器件及新产品等内容。
(5)继续加强第5卷机电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除增加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篇外,原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篇充实扩充形成智能装备系统设计篇,增加并完善了智能装备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增加智能装备系统开发实例等。
传感器篇增加了机器人传感器、航空航天装备用传感器、微机械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的技术原理和产品,加强传感器应用和选用的内容。
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单元篇和电动机篇全面更新产品,重点推荐了一些新型的智能和节能产品,并加强产品选用的内容。
(6)第6卷进一步加强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应用的内容:在3D打印、数字化设计等智能制造理念的倡导下,逆向设计数字化设计等篇全面更新,体现了智能工厂的全数字化设计的时代特征,增加了相关设计应用实例。
增加绿色设计篇;创新设计篇进一步完善了机械创新设计原理,全面更新创新实例。
(7)在贯彻新标准方面,收录并合理编排了目前最新颁布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3.实用性。新版手册继续加强实用性,内容的选定、深度的把握、资料的取舍和章节的编排,都坚持从设计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例如机械零部件数据资料主要依据最新国家和行业标准,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实例供设计人员参考;第5卷机电控制设计部分,完全站在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来编写注重产品如何选用,摒弃或简化了控制的基本原理,突出机电系统设计,控制元器件、传感器、电动机部分注重介绍主流产品的技术参数、性能、应用场合、选用原则,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选用实例;第6卷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中简化了烦琐的数学推导,突出了最终的计算结果,结合具体的算例将设计方法通俗地呈现出来,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为方便广大读者的使用,手册在具体内容的表述上,采用以图表为主的编写风格。这样既增加了手册的信息容量,更重要的是方便了读者的查阅使用,有利于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设计速度。
为了进一步增加手册的承载容量和时效性,本版修订将部分篇章的内容放入二维码中,读者可以用手机扫描查看、下载打印或存储在PC端进行查看和使用。二维码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即将被废止的旧标准(新标准一旦正式颁布,会及时将二维码内容更新为新标准的内容);部分推荐产品及参数;其他相关内容。
4.通用性。本手册以通用的机械零部件和控制元器件设计、选用内容为主,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资料、机械制图和几何精度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通用零部件设计、机械传动系统设计、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设计、机构设计、机架设计、机械振动设计、智能装备系统设计、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单元等,既适用于传统的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选用,又适用于智能化装备的整机系统设计开发,能够满足各类机械设计人员的工作需求。
5.准确性。本手册尽量采用原始资料,公式、图表、数据力求准确可靠,方法、工艺、技术力求成熟。所有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产品和工艺方面的标准均采用最新公布的标准资料,对于标准规范的编写,手册没有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采取选用、摘录、合理编排的方式,强调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尽量避免差错和谬误。所有设计方法、计算公式、参数选用均经过长期检验,设计实例、各种算例均来自工程实际。手册中收录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供设计人员在了解企业实际生产品种、规格尺寸、技术参数,以及产品质量和用户的实际反映后选用。
6.全面性。本手册一方面根据机械设计人员的需要,按照基本、常用、重要、发展的原则选取内容,另一方面兼顾了制造企业和大型设计院两大群体的设计特点,即制造企业侧重基础性的设计内容,而大型的设计院、工程公司侧重于产品的选用。因此,本手册力求实现零部件设计与整机系统开发的和谐统一,促进机械设计与控制设计的有机融合,强调产品设计与工艺技术的紧密结合,重视工艺技术与选用材料的合理搭配,倡导结构设计与造型设计的完美统一,以全面适应新时代机械新产品设计开发的需要。
经过广大编审人员和出版社的不懈努力,新版《现代机械设计手册》将以崭新的风貌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展现在广大机械设计工作者面前。值此出版之际,谨向所有给过我们大力支持的单位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