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自我的本质

書城自編碼: 347362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百科
作者: [英]布鲁斯?,胡德 著,钱静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213096280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7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NT$ 290.0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54
《 爱的起源:从达尔文到现代脑科学 》
+

NT$ 354
《 进击的心智:优化思维和明智行动的心理学新知 》
+

NT$ 252
《 动机心理学:克服成瘾、拖延与懒惰的快乐原则 》
編輯推薦:
英国皇家科学院圣诞演讲明星演讲家力作
布鲁斯胡德在本书中展现了他讲故事的高超能力,将自我是怎么形成的这个故事讲的清晰透彻、生动有趣、简单易读。
深度剖析环境对自我影响,一本人人都该读的社会生存指南
如果将生活比作一场芭蕾舞,那么在这场持续进行并不断变化的舞蹈中,我们会顺应各种情况,出演各种角色。本书告诉我们是如何做出这些变化的,应该如何与他人和环境互动。
一部从实证科学的角度重新看待哲学问题科普大作
从生物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角度让主角自我登台献艺,给读者呈现了大脑与自我的双簧表演,并且*过瘾的是从台前幕后为大家揭示背后的原理和科学可验证的结论。
知名脑科学家大卫伊格曼,《科学美国人》重磅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几乎从人类出现社会活动开始,就有了我是谁这个亘古迷思,但至今人们都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屡获殊荣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斯胡德从一个有趣又新颖的视角破解了这个问题,他提出:自我是一种大脑的幻象,本质上是由周围人塑造的,它始终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这样说:我不是我以为的我,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
《自我的本质》结合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研究,从儿童成长、他人的影响、群体的力量、环境的塑造等多个方面揭示了不同情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帮助我们去理解以下问题:
在公司和家里,我们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人们怎样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他人的看法?
哪些因素能够在不经意间影响决策?
如何科学地证明自由意志不存在?几乎从人类出现社会活动开始,就有了我是谁这个亘古迷思,但至今人们都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屡获殊荣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斯胡德从一个有趣又新颖的视角破解了这个问题,他提出:自我是一种大脑的幻象,本质上是由周围人塑造的,它始终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这样说:我不是我以为的我,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
《自我的本质》结合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研究,从儿童成长、他人的影响、群体的力量、环境的塑造等多个方面揭示了不同情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帮助我们去理解以下问题:
在公司和家里,我们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人们怎样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他人的看法?
哪些因素能够在不经意间影响决策?
如何科学地证明自由意志不存在?
怎么克服群体带来的压力?
自我被过度损耗后,如何恢复控制力?
互联网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身份角色?
《自我的本质》提醒我们,我们很容易注意到他人被操控,却很少注意自己其实也同样在被其他人影响以及被我们的环境操控。通过展现大脑为了适应环境发展出来的巧妙机制和独特规律,本书帮我们解锁了社会的影响力密码。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快速了解自己,并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互动和生活。
關於作者:
布鲁斯胡德Bruce Hood

他是布里斯托大学实验心理学系认知发展中心的主任,关注人的自我形成、认知发展、社会互动等话题。
他也是英国皇家科学院圣诞演讲的明星演讲家,该演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是著名的科普演讲盛会。他的科普演讲《探索你的大脑》通过BBC直播,征服全球千万观众。
曾荣获阿尔弗雷德斯隆神经科学研究奖、国际婴幼儿研究者协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
目錄
前言/你以为你以为的你就是真的你吗
第1章奇妙的器官:我是大脑创造出的我 - 001
《黑客帝国》的世界和我们的脑 - 003
神经细胞之间的沟通方式 - 004
头脑中的小矮人存在吗 - 010
哪些事情大脑天生就会做 - 016
大人和孩子的脑有什么不同 - 017
科技互动与人际互动,谁赢了 - 020
大脑天生爱八卦 - 025
婴儿与蝙蝠 028

第2章狡猾的婴儿:我是社会摇篮中的我 031
成人和猴子的面孔,婴儿都能辨认 - 034
会传染的笑容 - 036
大笑的老鼠 - 039
为什么小孩子爱黏着母亲 - 043
丛林中的婴儿 - 048
因为爱而必须要做的事 - 050
孤独伤心也伤身 - 052
婴儿天生都是模仿专家 - 055
猴子跟着猴子做 057

第3章镜中的自我:我是周围人定义的我 065
镜子错认:当你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时 - 067
回忆是改造的故事 - 070
记忆就像肥料堆 - 075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两岁之前的记忆 - 076
心理理论: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 078
心盲与孤独症 - 082
青春期的烦脑 - 086
男孩蓝色,女孩粉色 - 088
超级男性的攻击行为传说 091
我有一个杀手家族 - 094
不要让孩子在恐惧中成长 - 095
苹果、硬币和棉花糖 - 097
当身体每一个细胞被替换 101

第4章自由的代价:我是具有多种潜在可能的我 105
是我的大脑让我那么做的 - 107
自由意志的麻烦 - 110
迷人的夸克 - 112
当行动在我们意识到前出现 - 115
拥有两个内心的人 - 118
伟大的魔术师 - 120
从现在开始,你会觉得很困 - 123
转发锦鲤背后的心理机制 - 125
一个不停打扫的妇人 - 127
强迫症患者的大脑 - 128
为什么看恐怖片时应该喝可乐 - 130
膀胱的控制力 - 133
糖果店里的孩子 135

第5章失控的决策:我是受到无意识影响的我 139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 143
蒙提霍尔问题:如何砸中金蛋 - 145
为什么我们难以预估真实概率 - 148
分析停滞:选择太多的烦恼 - 150
大脑中的相对论 - 153
经验自我与记忆自我 - 156
物品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 157
禀赋效应:自己的东西更值钱 - 161
延伸自我:外物和他人建构的我 163

第6章人形变色龙:我是性格多变的我 165
引诱自杀:去个性化的真相 - 168
过顶传球游戏 - 170
你想要加入我们吗 - 173
蓝色眼睛与棕色眼睛 - 175
我们为什么会从众 - 177
路西法效应:好人为什么会作恶 - 179
穿白大褂的人 - 182
平庸的邪恶 - 185
变色龙效应:无意识模仿的秘密 - 187
同步,生活的旋律 - 189
请往这边走 - 191
东西方的碰撞 - 193
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可以改变吗 - 197
如何应对不断改变的我 199

第7章身边的故事:我是记忆中的我 201
如果存在生命复制机 - 206
左右大脑分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211
巴纳姆效应:这就是在说你 - 213
探索大五人格 - 215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 218
神游症与多重人格 - 219
大人物是怎样堕落的 223

第8章被困在网中:我是未知世界里的我 227
科技王国里的新进化论 - 231
谁没有在网上搜索过自己 - 234
我们为什么对社交媒体上瘾 - 238
像博格人一样交流 242
挖掘数据之山 - 246
物以类聚效应:互联网中的极化现象 - 247
群体性孤独 - 251
我们都爱《第二人生》 - 256
线上行为也会走偏 259

结语/摆脱幻象,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265
致谢- 273
译者后记- 275
注释和参考文献- 279
內容試閱
你以为你以为的你就是真的你吗

昨晚,我读完了霍华德休斯的传记。休斯是商界大亨、飞行员、电影界大亨、社会名流,同时也是一名因为对灰尘有病态恐惧而足不出户的、隐居的亿万富翁。在他过世的时候,他的身价达到了20 亿美元,却穿着破衣烂衫,长发蓬乱,指甲卷曲,胳膊上扎着五个残留的注射器针头。观其一生,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他厌恶社交,却追求过数百个,甚至据说上千个女人,并和她们上了床;他在不切实际的电影项目和小明星身上大笔挥霍,却转脸就为了让一条昂贵的床单便宜几美元而斤斤计较;他曾是一个性急而无畏的飞行员,在飞行生涯的早期一次次将自己置于险境,打破并创造了许多飞行速度和飞行距离的纪录。然而,休斯所患的强迫症却迫使他产生了自己会死于细菌感染的恐惧。他亲近的知己、顾问诺厄迪特里希(Noah Dietrich)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世上有很多霍华德休斯。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今还有这样的人吗?近几年,小甜甜布兰妮、梅尔吉布森、薇诺娜瑞德、老虎伍兹等明星都被曝光过与他们树立的公众形象十分矛盾的、异常而古怪的行为:他们似乎都有不想被公之于众的丑闻,或至少有一些他们不想曝光的人性的阴暗面。八卦专栏则依靠揭露那些众人未知的有关名人们的真相而兴盛。但与名人相比,我们这些凡人又有什么不同?大多数人相信自己是能够独立做出决定,而且能够直面自我的个体,而我们真的如此吗?或许我们不会像霍华德休斯这个典型案例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我们的自我就是更统一的吗?你就是你认识的自己吗?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上面的问题毫无逻辑。我们太熟悉自己的经历并习惯和自己和平共处,因此去质疑我是谁就意味着我们可能都在承受着心理问题的折磨。这就像是在质疑我们是否真实存在一样。然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摆在这里:我们是不是都在了解自我的过程中犯了错?
每天清晨,我们一醒来就开始经历丰富的感知觉,比如早上明媚的阳光,热咖啡的香气,我们中的一些人还能感受到躺在身边的那个人的体温。睡眠的欲望随着夜晚的结束消退,我们渐渐清醒并成为生活中的自己。清晨朦胧的梦境和被遗忘的东西消散了,各种回忆和认知涌现,我们记忆中的内容进入了意识之中。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确定自己在哪儿,然后那个拥有意识的我便觉醒了。通过整理思绪,觉醒的我成了那个拥有过去经历的自己。关于过往的记忆重新回到了意识里,关于不久的将来的计划也再次形成。
我们意识到自己还有任务要继续,这提醒我们今天是个工作日。此时,我们已然成了那个自己认识的自己。
源自本能的召唤告诉我们是时候去盥洗室了,在途中,我们会顺便照照镜子,花费一段时间观察镜子里的自己。我们仍旧是同一个每天站在镜子前的自己,只是随着一天天过去,我们变老了一点儿。从镜子中,我们看到的正是自己。
这种每天发生的关于我们自身的体验是那么令人熟悉,而脑科学研究却指出,这种对自我的感觉是幻象。心理学家苏珊布莱克莫尔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幻象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它只是不像看起来那样。我们都能真切体验到自我的某种形态,但这些体验只是大脑从自我利益出发而创造的假象。
但是,对于自我幻象的讨论确实是件难事。我在这本书中,会使用描述一个独立个体或是多个个体的代词,如我你我们这类概念的各种形式。为起到强调作用我会将你自己写作你的自我,我们自己写作我们的自我。你可能会认为,自我是种幻象这个前提一定是错的,因为这些表述已经承认了自我的存在。问题在于,我们只能使用这些表述人类体验的常见词语,因为没有更简便的方式来讨论自我了。
理解自我可能是一种幻象并非易事。即使这不是最难接受的观念,也可以算是其中之一了。我们自身似乎已经足够令人信服,足够真实,足够证明我们就是我们。但是,我们的体验在很多方面并非是真实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你
现在正在阅读我写的这些文字,当你的眼睛扫过书页时,你的视觉似乎是连续而丰富的,但实际上你每次只能看到一点儿内容,只是在文本中抽取一小部分进行阅读,而不是在读其中的每一个字母。你的外围视野模糊而且不能准确辨色,而你却会认为那部分图像和中央视野一样,非常清晰。事实上,人存在两个视觉盲点,是在距离眼睛一臂远的地方像柠檬一样大的区域,它们偏离中央视野,但你可能从未察觉过。所有在你视觉范围内的事物都是完整而没有缝隙的,然而当眼球运动时,其实视觉在非常短暂的一瞬间是黑暗的。你不会对这些不完整有任何感知,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提供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假象。同样的骗术发生在人类所有的体验中,既包括我们短暂的感知和深入内心的思索,也包括对自我的思考。



我们是谁是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是一种由大脑创造的建构叙事。在这种模拟中,一些是有意识的,与街头调查中普通人报告的自我幻象相一致。现在我们不知道,一个像大脑这样的生理系统是如何制造出类似于可被意识到的自我这类非生理体验的。事实上,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找到答案。一些哲学家相信,这个问题一开始就已经误入歧途。丹尼尔丹尼特也认为自我是由叙事建构的:我们的故事是编造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我们编造故事,而是故事编造了我们。在内核中根本不存在自我,它只是以叙事重心的中心的形象显现。
我们有时会感受到由大脑创造的幻象,也许是误听到的评论、物品撞击的声音或是错看了一个仿佛可以抓住的阴影。这些情况,会出现在我们将物理环境错误编码的时候。同样的错误也会发生在我们的个人世界中,即自我占据的领域,如我们会将失败重新编码为成功的经历。我们认为,自己拥有的优点数量高于平均数,而缺点的数量低于平均数。我们有时会做出令自己惊讶的事情,起码令一些自认为了解我们的人惊讶。这就是当我们的所为与建构的自我不一致时发生的情形。我们会说当时我不受自己控制,或者那都是醉话,但是依然维持着一个信念,即我们是一个存在于身体中的个体,沿着生命的轨迹发展,并掌控着自己的言行。在这本书中,这些假设将被我们以为的自己,受外界的影响比想象中更大这一论证挑战。
这些影响,从生命开始时就已经在发生作用了。人类的童年时期所占的比例,是所有动物中最长的。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可以在此阶段向他人学习,还因为通过学习可以变得与他人相似。在变成与他人相似以及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有关身份的意识,即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是人类群体中的一员。
自我的发展在童年阶段会随着大脑建模、经验的叙事建构和他人影响的相互作用中渐渐显现。但这不表示我们出生时是一张白纸,也不表示婴儿就不是一个个体。所有抚育过孩子或遇到过外表完全相似的双胞胎的人都知道,即使生长环境是相同的,孩子的表现从一开始就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性,这无疑是基因遗传的功劳。然而,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通过社会交往成为人类族群中的一分子,只有当人们建构出自我的观念后,它才会实现。
建构自我的过程不会随着童年的逝去而停止。即使作为成人,我们也在不断地发展和阐释我们的自我幻象。我们一直在学习适应不同的情境。我们有时甚至将自我幻象描述成多面的,就好像我们拥有工作的自我、居家的自我、父母前的自我、政治自我、顽固的自我、情绪化的自我、性的自我、创造型的自我甚至暴力的自我一样,他们像是共享着一个身体的几乎不同的个体。我们似乎可以在不同的自我之间轻松转换,但如果你以为有一个个体在执行转换的任务,那就错了。因为,这是自我幻象的一部分,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自我或者是多个自我;相反,是外部世界将我们从一种性格转换到了另一种。这一认为我们是情境的反映的观点,有时会被称作镜中自我,即我们是作为周遭事物的映射存在的。
在婴儿时期,我们还只是以自我中心展开活动的集合体,但是进化让我们的自我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他人。我们童年时期最大的挑战,就是让自我从呵护我们的家庭中转移到充满竞争的青少年世界,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学会了解释、预测、做出预判和在操场上交涉。在童年晚期和青春期,我们将自己是谁的故事编造得越来越精致,并最终蜕变为一个从塑造我们的人中分化出来的角色。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青春期是我们发现真正自我的转折点。我们通过团体、拥有物、品味、政治和偏好来创造自我,即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个体。至少,这是西方人自我转变的故事,而其他文化也为塑造不同类型的自我提供了框架。即使是社会上拒绝循规蹈矩的隐士和浪子,他们也是如此。
但是,无论我们的自我是远离大众还是迎合并成为大众的一部分,都是别人在决定着我们是谁。
如果自我绝大程度上是由身边的人塑造的,这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有一点是,这会改变我们的基本观点。我们来看一个发生在现代社会的关于自我的故事。在莉兹默里15 岁时,她的妈妈死于艾滋病,她的爸爸也因感染了HIV 病毒而被看护了起来。莉兹发现她已经无家可归,便开始寻找她的妹妹。虽然面临这些挫折,她还是在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获得了前往哈佛大学学习的奖学金,并于2009 年从哈佛毕业。莉兹从无家可归到哈佛学成的故事,是一个个人意志战胜逆境的鼓舞人心的故事。这是一个美国梦的缩影,是一个许多人都喜欢的故事。但是,请仔细思考这里面的关键信息是什么?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就能达成梦想吗?显然,这不是现实。从无家可归到哈佛大学的人生经历,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显示生活中的不平等的故事。莉兹默里是值得被铭记的,但是这也说明她是一个例外,因为大多数人都无法跨越阻挡成功的障碍。很多人会认为莉兹是一个人生赢家,但反过来,我们都很容易将走下坡路的人看作失败者。生命的竞赛从何时开始变得如此不公平,使得我们选择谴责个体却无视阻碍他们成功的环境?这是人类推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的归因错误10。我们都习惯于将别人搞砸事情归因为愚笨或失误,自己搞砸则归因为环境造成的。自我幻象使得这些基本的归因错误变成了容易理解的谬误。将所有错误归结于某一个个体和社会中不平等政策的实施,其性质其实是相同的。或许是时候来纠正这些不平等了。人们应该重新认识到成功或失败的根源,其实不完全取决于个人,它们更多地受到了社会的影响。
知道了自我只是一个幻象后,也依然无法阻止你认为自我是存在的。即使你能够像释迦牟尼和休谟那样成功顿悟,最好也不要轻易尝试他们所做的。但是,知识就是力量。了解自我幻象可以帮助你调解生活中你经历过的在思想和言行上的不一致。我们能很容易注意到他人被操控,却很少能注意到自己同时也在被其他人影响。这是一件很值得了解并需要小心提防的事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