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荣获了中国经济学界*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
|
內容簡介: |
本书把产业结构纳入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考察,用理论比较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解决结构转换所面临的共同矛盾,发达国家为完成结构转换所采取的规律性措施,从而得出中国产业结构的政策倾向。本书理论分析透彻,论据充分,是作者历时四年完成的一部力作。
|
關於作者: |
刘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 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中的转轨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以及经济增长和企业产权等问题。发表学术论文逾三百篇,出版学术著作数十部,获得多项重大学术奖励。2005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目錄:
|
第1章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20
1.1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的实质20
1.1.1产业结构高度的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阶段20
1.1.2经济发展的实质与产业结构的演变26
1.2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的难题33
1.2.1两难的结构转换程序33
1.2.2贫困的积累效应对发展及结构转换的困扰34
1.2.3 不断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36
第2章产业结构高度:经验的和静态的考察39
2.1三大产业间结构演变特点的经济史根据39
2.1.1一百多年来各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的历史39
2.1.2一百多年来主要发达国家三大产业产值结构演变历史42
2.2不同发展水平上产业结构特点的静态比较45
2.2.1多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变化平均的或标准的模型45
2.2.2多国标准模型中的结构变化含义54
2.3中国产业结构历史高度的考察56
2.3.1中国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高度56
2.3.2中国三大产业间产值结构高度62
第3章产业结构效益:过程的和动因的考察65
3.1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生产率根据65
3.1.1从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看三大产业演进趋势的形成65
3.1.2工业比重及内部结构变化的原因69
3.2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根据75
3.2.1部门反应弹性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75
3.2.2过程的平均值分析中的结构变化对增长的作用78
3.2.3不同发展阶段结构变化对于增长作用的变化过程82
3.3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结构变化率的不同84
3.3.1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变化率的把握84
3.3.2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结构变化适度的特点87
3.4中国产业结构效益考察90
3.4.1我国三大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90
3.4.2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率结构及其变化92
3.4.3工业增长的稳定性与结构变化的有序性95
第4章产业结构关联:对国内生产总值内部结构的考察102
4.1分析方法和数据的说明及重新估算103
4.1.1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103
4.1.2国民经济部门分类107
4.1.3国民收入核算与经济分析111
4.2实证分析:二战后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部门结构分析115
4.2.1日本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115
4.2.2日本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结构状态117
4.2.3促进日本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120
4.2.4日本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121
4.3实证分析:韩国国民生产总值部门结构分析132
4.3.1不均等发展战略和五年计划132
4.3.2产业政策135
4.3.3韩国经济的近期发展趋势139
4.4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的产业关联结构的发展147
第5章产业结构转换:第一次产业剩余劳动力的历史性转移157
5.1现代经济理论与中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157
5.2中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及面临的?矛盾选择163
5.2.1中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163
5.2.2协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若干选择166
第6章产业结构转换:工业化中第二次产业演进结构特征171
6.1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进特征171
6.1.1霍夫曼定理关于工业内部结构变化趋势的说明171
6.1.2关于对霍夫曼定理的批评与修正173
6.1.3工业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演进趋势的历史验证175
6.2中国现阶段工业内部结构状态179
6.3工业化加速时期工业结构性扩张的突出障碍183
6.3.1工业化加速时期资本形成的特点184
6.3.2工业化加速时期资本形成的途径和机制191
第7章产业结构转换:第三次产业发展的双重目标201
7.1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第三次产业发展的历史?空间201
7.1.1工业化加速时期经济成长对第三次产业发展的历史规定202
7.1.2工业化加速时期市场化进程对第三次产业发展的历史规定205
7.2同时推动工业化和市场化是现阶段中国发展第三次产业的基本历史任务和政策基点208
7.2.1应当清醒认识中国现阶段发展第三次产业的特殊历史意义208
7.2.2以第三次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市场化双重历史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第三次产业发展的总量政策,更需要结构政策210
第8章主导产业演进:经济史的比较和选择215
8.1主导产业更替和作用机理的比较216
8.1.1美国的主导产业更替及作用机理216
8.1.2英国的主导产业更替及作用机理226
8.1.3日本的主导产业更替和作用机理230
8.1.4韩国、巴西的主导产业更替与作用机理238
8.1.5比较分析国外主导产业更替与作用机理的基本结论244
8.2中国主导产业选择的若干思考246
主要参考文献252
中文部分252
英文部分254
|
內容試閱:
|
《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考察的是经济发展史上工业化加速期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就方法而言,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经济发展史的比较研究著作;就目的而言,主要是力图通过比较经济发展史的考察,从结构质态上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认识人类经济发展史在这一阶段曾经或者仍然面临的共同矛盾,阐示经济史本身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从而为中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转换提供尽可能可靠的和历史的根据。
大约是在10年前(1985年),我与杨云龙先生合作开展产业结构命题研究,并于1987年出版了《中国产业经济分析》一书。在那部著作中,我们主要对中国产业结构的状态以及中国产业组织的状态进行了初步考察。在考察中,对中国产业结构规定的中国经济发展所达到的历史阶段做出了我们的判断,并以此为基础,阐示了中国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方面的特点,分析了这些特点形成的体制原因和经济发展原因。
而后,为使关于产业结构的分析更深入,在几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的经济发展史资料的搜集及比较研究,于1991年夏开始写这部著作,历时近四年。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经济史的比较和当代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比较,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这一阶段产业结构发展的特性,中国结构转换所面临的重要发展条件的约束等命题,获得了新的认识,形成了这部著作。尤其是对工业化加速时期三大产业相互关系及三大产业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各自历史作用的特点;对三大产业结构分析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对相应需补充的部门结构的具体分析的深入;对经济发展史上人们解决结构转换所面临的矛盾的基本方法及留给人们的传统认识;对发达国家历史上结构转换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特殊矛盾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为使这种比较经济史的考察具有可靠性,对所搜集的数据在分析中按照当代国际通用标准进行了艰苦的换算;为使资料更具说服力,对原始经济史和当代经济统计资料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指标处理。
本书除绪论外共设8章,其中第4章由蔡志洲博士执笔;第8章由杨云龙先生执笔,其他各章由我执笔,最后由我统一处理并定稿。在我看来,杨云龙先生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在国内是颇有影响并极富见地的。我与之的合作也是长期的,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也是我们过去合作研究、相互研讨得出的共同认识。本来在本书的写作中他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只是由于后来书斋外面的社会经济世界太精彩,使之不能不去领略另一番欣喜与艰辛。尽管如此,杨云龙先生还是写出了本书经济史资料最为繁浩的一章,值得敬佩。蔡志洲博士师从中国著名统计学家戴世光教授多年,也是戴老带出的第一批博士之一,极富书卷气,颇具严谨之风。在本书的写作中他所负责执笔的第4章统计数据换算是最为艰巨的,他利用在中信国际经济所研究工作的一年多时间,在所里的支持下,完成了对中国新的SNA估算并运用到本书的分析中,值得尊重。对于他们对本书所付出的心血和艰巨努力,不能不致以由衷的感谢。
再次感谢我的妻子,感谢她对本书长达近四年写作过程的督促,感谢她为此书所付出的繁杂的文秘、文字处理劳作,尽管她认为是应该的。
刘伟
1995年2月15日于北京大学燕北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