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本书研究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文学批评,是国内学术界*次在这一领域的尝试与突破,相信对深化尼采研究有所助益,能够吸引爱好尼采哲学、美学和诗歌创作的读者。
|
內容簡介: |
梳理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和诗人尼采在各种著作中对西方戏剧家、诗人、小说家、文学批评家的评论情况,并结合他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剖析其文学批评的理论依据,总结其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本书研究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文学批评,是国内学术界*次在这一领域的尝试与突破。
|
關於作者: |
黄怀军,男,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30多篇。
|
目錄:
|
目录
1尼采的戏剧家论
1.1尼采的戏剧观
1.2古希腊悲剧家论
1.3近代戏剧家论
1.4现代戏剧家论
2尼采的诗人散文家论
2.1尼采的诗与诗人通论
2.2古代诗人论
2.3近代诗人论
2.4现代诗人论
2.5散文家论
3尼采的小说家论
3.1法国启蒙主义小说家论
3.2法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论
3.3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论
3.4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论
3.5英国小说家论
3.6俄国小说家论
4尼采的文学批评家论
4.1尼采的文体观与写作论
4.2古代文学批评家论
4.3近现代文学批评家论
5尼采的文学思潮流派论
5.1浪漫主义思潮论
5.2现实主义思潮论
5.3自然主义思潮论
5.4现代主义思潮论
6尼采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
6.1学理基础方面的哲理性
6.2情感态度方面的时代性
6.3视角眼界方面的个人性
6.4价值立场方面的精英性
|
內容試閱:
|
按照早年的兴趣,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WNietzsche,18441900)最有可能成为一个诗人,其次是音乐家,最后才是哲学家,但最终他以哲学家闻名于世,尽管也小有诗名。德国诗人格奥尔格(SGeorge)在《尼采》一诗中就尼采的哲学著作风格写道:应当吟唱,而不是言说,这个新的灵魂。英美诗人TS艾略特(TSEliot)年轻时就意识到尼采哲学著作的文学品质不能同其哲学内容割裂开来。他在《尼采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Nietzsche,1916)一文中指出:尼采是这样的作家之一,他们的哲学在与其文学品质分开后就不复存在。
中外不少学者、批评家和思想家都对尼采的艺术才华和艺术理论赞不绝口。早在1910年年底,英国的尼采研究专家卢多维奇(AMLudovici)就在伦敦大学专门讲授尼采的艺术理论,后结集《尼采艺术论》(Nietzsche On Art)出版。他明确指出:不管尼采还会是别的什么,他至少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和一个伟大的艺术思想家。因为他仅仅并纯粹是一个艺术家,一些人甚至否认他的哲学家的称号。(英)卢多维奇尼采艺术论[M].李关富,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9从其文学职业之初,艺术就好像成为尼采最恒定专注的事物之一。(英)卢多维奇尼采艺术论[M].李关富,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9卢多维奇还专门谈到尼采著作的艺术(文学)品质:甚至他的受普遍争议的最后著作《权力意志》,也是一部完完全全的艺术作品。(英)卢多维奇尼采艺术论[M].李关富,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9尼采的著作,无论如何,全是一种艺术气质的证据。(英)卢多维奇尼采艺术论[M].李关富,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10针对尼采著作中洋溢的激情和创造性主题,卢多维奇断定:除了艺术家,谁能了解创造的喜悦,例如能够把创造性当作苦难的巨大拯救和生命的慰藉寄予如此厚望?除了艺术家,谁能从他的强烈创造欲望中成为一名无神论者?(英)卢多维奇尼采艺术论[M].李关富,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10英国学者布里奇沃特(PBridgwater)甚至在《尼采在盎格鲁撒克逊》(Nietzsche in Anglo-Saxony,1972)一书中系统地梳理了尼采作为一位诗人在英美的被接受史。
尼采著作最常采用的文体是格言和随笔,最常用的修辞方法是隐喻和夸张。格言和随笔不是系统的,也不是论证的,其断片式风格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多半要显得比初看起来更难以理解。尼采在《瓦格纳事件》一书第7节中对颓废风格的描述很可能是对格言和随笔体裁和风格的最佳评判。他写道:文学的颓废通过什么特点显示自身?通过生命不再居留于整体中。词语变得独立,从句子中跳跃而出,句子越出边界,模糊页面的意义,而页面以牺牲整体为代价,赢得生命整体不再是整体。不过,这只是对于每种颓废风格的譬喻:每次可见的是原子的杂乱无序,意志的支离破碎,个体的自由,用道德的口吻说,扩展为一种政治理论,即人人具有同样的权利。生命,那同样的生命力,生命的勃勃生机,被挤压进最小的构形,那残余的部分便乏于生命。到处是瘫痪,艰辛,僵化或者敌对和混乱:人们登上的组织形式越高,敌对和混乱这两者,就会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整体不再生存;它是拼装起来的,被计算出的,假造的,是一种人工制品。(德)尼采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M].卫茂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46外形属于拼装起来的最小的构形,杂乱无序、支离破碎,内容常常敌对和混乱,尼采的格言和随笔的断片风格自然就不容易把捉。唯其如此,也才引起诸多尼采研究专家和知名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如美国的尼采研究专家布林顿(CBriton)、考夫曼(WKaufmann)和丹图(ACDanto),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Derrida)和尼采研究专家柯夫曼(SKofman),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Heidegger)等,都发表了或支持或反对的看法,表明或美化或质疑的态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享受到尼采这样的待遇,其著作的语言、文体和风格受到如此密集和持久的关注。
针对纷纭众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内哈马斯(ANehamas)在《尼采:生命之为文学》(Nietzsche:Life as Literature,1985)一书中深入考察并破解了尼采著作语言、文体和风格的矛盾,高屋建瓴地提出这样的观点:尼采所有著作的目的都是构建一个承载其价值观的文学形象。内哈马斯在该书第1章《最为多样的风格技巧》里集中考察了尼采著作的文学模型,宣称:尼采的作品并没有展现出我们惯于期待哲学论著的那些特征。由于忘记了哲学论著自身书写可能运用过极其多样的风格,这种说法就常常被认为是在表明,在某种意义上,尼采的作品并不是哲学的论著。因此,尼采实际上是一位诗人,而不是一位哲学家这个观点广为流传。(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尼采:生命之为文学[M].郝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3-14内哈马斯旗帜鲜明地确立尼采著作的风格多元论,并认为这一问题几乎完全被忽视。他指出,格言仅仅是尼采众多风格中的一种,主要体现在其中期著作如《朝霞》《人性的,太人性的》和《快乐的科学》之中;尼采还频繁采用笔记体,如晚年未刊遗稿《强力意志》(又译《权力意志》)和其他未发表的大量论著就大多采用这种文体;《不合时宜的沉思》和早期其他未发表的论著是最经典意义上的随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难以分类,有时被称为叙事诗,有时被称为酒神颂,有时被称为福音书;《超善恶》主要是独白体和对话体;《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与《反基督者》是论战性小册子;《瞧,这个人》是自传体;《悲剧的诞生》和《论道德的谱系》是正统的学术性的哲学论著;此外,尼采还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警句诗与酒神颂诗,并留下大量的书信。 (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尼采:生命之为文学[M].郝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9-21就尼采以如此频繁的方式转换着风格与体裁的事实,内哈马斯断言:尼采的风格多元论是他的视角主义(又译透视主义)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尼采努力将自己从他所构想的哲学传统中区分出来的基本武器之一。(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尼采:生命之为文学[M].郝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1内哈马斯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尼采文体的夸张风格或特征,并指出:该特征从《悲剧的诞生》的时期到《瞧,这个人》的时期都引人注目地保持不变,它本身构成的是一种笼统的修辞手段:夸大或夸张的修辞手段。他的文体的这个最普遍特征,为他吸引了一类特定的读者,排斥了另一类读者,导致第三类读者徘徊于理解与茫然,欣喜与绝望之间,并因此最终与尼采擦肩而过。尼采的文体具有无法减弱的夸张性。(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尼采:生命之为文学[M].郝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4尼采的格言就像他其余的大多数作品一样,通常都是夸张的。事实上,夸张尤其适合于格言的风格,因为它帮助格言吸引注意力,并以令人震惊的方式揭示出完全预料不到的关联。但格言从根本上是孤立的语句或简短的文本,而恰恰是因为格言的孤立性,它在突出夸张的同时,又使之无害。(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尼采:生命之为文学[M].郝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5为什么尼采严重地依赖夸张这种最不适合哲学家或者学者身份的修辞方法,以致很多人认为,尼采没有说出任何严肃的东西并因此冷漠地回应尼采的作品(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尼采:生命之为文学[M].郝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6呢?内哈马斯别开生面地指出尼采对夸张风格的追求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做法的相似之处:尼采与苏格拉底两者都是热情的个体思想家,他们以某种方式积极参与了改变他们周围人生命的道德品质的活动,尽管他们以从根本上不同的方式追求着他们的目标。恰恰是尼采规划方案中的这种个人的、苏格拉底式的要素,解释了他的那些夸大的、趾高气扬的、喜好论辩的、具有自我意识和谋求自我扩张的非苏格拉底式的风格。两者都极度渴望获得他们的观众的注意。苏格拉底试图在对话中通过他那反讽的谦恭与傲慢的自谦来获得观众的注意尼采尝试通过他那夸大的风格来吸引注意,这种风格通常是无礼而粗鲁的。(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尼采:生命之为文学[M].郝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8-29内哈马斯甚至猜测尼采使用多种风格的目的正在于期盼在文学史上留名:尼采使用不断变化的体裁与风格,这是为了让他作为一位作者的存在在文学上不会被人们忘怀。(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尼采:生命之为文学[M].郝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40
不仅如此,内哈马斯还注意到尼采对西方文学史上经典作家作品的特别关注。他说:尼采钦佩的人物与他尊重的成就绝大多数都是文学角色与艺术成就。他在某处赞扬了他那个世纪的伟大的欧洲人。在尼采看来,它们的成就是铺就了一条通向统一欧洲的道路。考虑到这个事实,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人不是政客或政治家,而是像歌德、贝多芬、司汤达、海涅、叔本华、瓦格纳、巴尔扎克这样的人物当然还有拿破仑拿破仑与所有其他的人物一样,也渗透于世界文学之中!尼采坚持认为,他们的文学维度是这些人物既在崇高的领域,又在丑恶与可憎的领域成为伟大发现者的唯一理由。尼采在别处以赞同的态度援引了丹纳对拿破仑的描述。丹纳将拿破仑描述为一个艺术家,描述为但丁与米开朗基罗的兄弟,尼采则强调了这种关系。他写道,在最伟大的人类中,我们发现最强大的本能相互冲突,但它们都在控制之中,此时,他给出的例证正是莎士比亚也就是说,莎士比亚的戏剧。(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尼采:生命之为文学[M].郝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50-251即使不是文学领域的人物如拿破仑,尼采也将从其渗透于世界文学的影响的范畴来考量,足见尼采对文学艺术的偏爱,正如内哈马斯所言:尼采的观点始终以他有关文学艺术的观点为模型。他被这个模型所控制,以至于他甚至将历史的人物转变为文学的角色,因而他能将他发现的伟大的根本统一性归于这些文学角色。(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尼采:生命之为文学[M].郝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51内哈马斯考察尼采著作的语言、文体和风格,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本书所尝试的解读的最终结果是,不仅尼采的模型是文学,而且在一种严格的意义上,他的产物也是文学。尼采从自身中创造出了一个角色。(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尼采:生命之为文学[M].郝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58内哈马斯的说法即使不算石破天惊之语,至少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不过,比内哈马斯早40余年,中国有位学者已经表达了类似看法,只是略显简单,加上出于体悟,更显神秘。1944年,战国策派领袖人物林同济应陈铨之约,为后者的《从叔本华到尼采》一书写序。林同济大笔一挥,写下这些话:我觉得读尼采,第一秘诀是要先把它当作艺术看。据我个人的经验,能够尽先以艺术还他的艺术,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他的艺术,并且对他的思想的了解,不啻也打开了一条大门径!什么叫做尽先以艺术还他的艺术呢?就是放开你脑筋中现有的一切问题,把尼采的写作当作纯艺术来欣赏,就同你欣赏达文奇(通译达芬奇)的雕画,贝多汾(通译贝多芬)的交响曲一般。换句话说:审它的美!林同济我看尼采《从叔本华到尼采》序言[M]陈铨从叔本华到尼采.上海:上海大东书局,1946:2-3尼采是人间极罕见的天才,显然脱离了年华的支配;他那管如椽大笔,真是愈挥霍愈生花,鬼使神呵,直到最后一刹那也不少挫。尼采的写作,是生命的淋漓。热腔积中,光华突外。他创造,因为他欲罢不能。他的写作,竟就像米薛安琪(通译米开朗基罗)所描绘的上帝创世,纯是一种生命力磅礴所至的生理必需,为创造而创造,为生命力的舞蹈而创造。在这点上看,他的文字,真是艺术之艺术了。林同济我看尼采《从叔本华到尼采》序言[M]陈铨从叔本华到尼采.上海:上海大东书局,1946:4把尼采的写作(哪怕是哲学著作!)当作纯艺术来欣赏,这是解读尼采哲学进而与尼采神交的第一秘诀,林同济不愧为尼采的铁杆粉丝,奉上的赞语也那么由衷而酣畅淋漓!
其实,中国学人、作家早从王国维开始,后经茅盾、郁达夫、陈铨、丽尼等续接,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尼采的艺术家或文学家才华。据笔者所知,中国学人中最早称尼采为艺术家文学家的是王国维。1904年,他编译《尼采氏之教育观》一文时就指出:尼氏(即尼采引者)常藉崭新之熟语与流丽之文章,发表其奇拔无匹之哲学思想。故世人或目之为哲学家,或指之为文学家。言乎著想之高,实不愧为思索家,言乎文笔之美,亦不失为艺术家。佚名(王国维)尼采氏之教育观[M]成芳我看尼采.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中国作家中最早明确指出尼采的艺术家气质、尼采著作的文学特质并称尼采为大文豪的是茅盾。1919年,他在翻译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新偶像》一章时,在译文前特别说明:尼采是大文豪,他的笔是锋快的,骇人的话,是常见的。就他的Thus Spake Zarathustra(《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译名引者)看,可称是文学中少有的书。茅盾《新偶像》《市场之蝇》小引[M]许子铭,余斌沈雁冰译文集(下册).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401茅盾还在《尼采的学说》(1920)一文中声称:尼采实在有诗的天才,与其说他是大哲学家,不如说他是大文豪雁冰尼采的学说[M]郜元宝尼采在中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69;《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奇异的道德的心理的评论的诗体小说,单论文学上的价值,也就可以决定这是天地间一部杰作。雁冰尼采的学说[M]郜元宝尼采在中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75-76郁达夫不仅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列为歌德以后的德国文学经典,而且宣称该书神妙飘逸,有类于我国的楚辞,真是一卷绝好的散文诗郁达夫歌德以后的德国文学举目[M]郁达夫文集(第6卷.广州:花城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3:91。1934年,陈铨在翻译《萨亚屠师贾的序言》(即《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笔者)时,特别在译文前写了一篇介绍性文字,多次提及尼采的文豪才华与诗人才情:德国近代哲学家里边,没有一个人的气魄,有尼采那样大,没有一个人的才气,有尼采那样高,没有一个人的情感,有尼采那样激烈尼采用的方法,不是干枯艰深死无生气的逻辑,乃是充满了诗意,充满了情感,充满了神秘性的教训。尼采不单是第一流的思想家,同时又是第一流的诗人。他的文章在世界文学史上,也要占很高的位置。陈铨.萨亚屠师贾的序言说明[J](德)尼采萨亚屠师贾的序言陈铨,译.政治评论,1934120:600-601.1934年,散文家、诗人丽尼翻译法国的尼采研究者里奇伯格(HLichtenberger)的《尼采的性格》一文,坦承自己之所以翻译此文,是因为特别欣赏尼采这个极品的诗人Lichtenberger尼采底性格[M]成芳我看尼采.丽尼,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72。
尼采诗歌的中译者对尼采的诗歌和文学才华更是赞不绝口。据查证,中国最早翻译尼采诗歌的是诗人、文学批评家梁宗岱。1934年,他翻译尼采的《流浪人》等9首诗,以《尼采底诗》为题发表在《文学》1934年第3号上。他在译序里指出:尼采一生,曾几度作诗。他底诗思往往缄默了数年之久,忽然,间或由于美景良辰底启发,大部分由于强烈的内在工作底丰收,又泉涌起来了。所以他底诗虽只薄薄的一本,却差不多没有一首从奇诡的幽思如《流浪人》以至于讽刺或寓意的箴言,尤其是晚年作的《太阳落了》等没有一首不反映着,沸腾着作者底傲岸、焦躁、狂热或幽深的生命。在德国底抒情诗里,我敢大胆说他是哥德(通译歌德引者)以后第一人。梁宗岱.《尼采底诗》译序[J].文学,1934(3):721.众所周知,歌德是德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梁氏将尼采与歌德并提,足以看出他对尼采诗作的评价之高,对尼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之推重。冯至是20世纪前期翻译尼采诗歌最多的诗人、学者。他在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前夕翻译尼采的11首诗,分别发表在《文学》第8卷第1期新诗专号(1937年1月1日)与《译文》新3卷第3期(1937年5月16日)上,两者均以《尼采诗钞》为题。后来,冯至又在1945年1月1日复刊的西南联大师生自办刊物《文聚》杂志第2卷第2期上刊发《译尼采诗七首》。他对尼采著作的诗化文体极为推崇,曾经断言:仅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尼采对于德国语言的贡献,可以与路德和歌德并肩,因为它奠定了新的德国文艺的基础冯至《萨拉图斯特拉》的文体[M]冯至全集(第8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86,288。我国新时期翻译尼采诗歌的两大名家是钱春绮和周国平,两人于1986年分别翻译出版了《尼采诗选》和《尼采诗集》。钱春绮称尼采是集思想家和诗人于一身的名家钱春绮尼采诗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1。周国平则说:大哲学家写诗而有成就的,恐怕要数尼采了。哲学和诗两全是一件难事,在同一个人身上,逻辑与缪斯似乎不大相容,往往互相干扰,互相冲突,甚至两败俱伤。但这种冲突在尼采身上并不明显,也许正是如此,他的哲学已经不是那种抽象思维的哲学,而是一种诗化的哲学,他的诗又是一种富有哲理的诗,所以二者本身有着内在的一致。周国平尼采诗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3-4意思与钱春绮相去不远,但感佩之情显然浓烈得多。
诚如内哈马斯所言,尼采特别关注西方文学史的杰出人物。系统地阅读尼采的各体著作,不难发现他从著书立说的第一天起,就或详或略地评论过多位诗人、戏剧家、小说家和多种文学流派,无形之中构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学批评话语。应该指出的是,尼采没有文学批评专著《悲剧的诞生》虽然讨论古希腊悲剧的起源与本质,但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专著,而属于美学或艺术哲学著作,其文学批评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这些文学批评,有的是片言只语,有的是长篇大论,有的是严谨精准的分析,有的是生动形象的诗化表达,形式和方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来看,尼采的文学批评是其艺术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其艺术哲学体系是庞杂而流动的一样,尼采的文学批评话语也是庞杂而流动的。本书拟根据散见于其晚年未刊遗稿(中文通译《权力意志》)以及《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快乐的科学》《朝霞》《看啦这人!》等著述中的段落或语句,扼要而又系统地梳理尼采所建构的文学批评话语。旨在抛砖引玉,以祈方家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