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內容簡介:
《中国门禁社区的发展与治理》选取我国民营经济和门社区发展较为活跃的温州市为案例,探讨住房改革后中国门社区的发展与治理,特别关注当前城市郊区化与城市更新进程中门社区在土地开发、社区治理、人地关系三方面呈现出的动因和影响机制,旨在为丰富优选门社区理论提供来自中国城市的实证依据,为优化门社区发展和治理提供基于社会公平角度的思考依据。
關於作者:
卢婷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城市规划博士(Unlverslty College London),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副系主任、讲师、硕导,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城市郊区化与城市更中的城市治理和住房发展,目前已发表SSCl期刊论文在《Urban Studies》《Urban Geography》《Geoforum》等杂志上,研究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与上海浦江人才计划支持。
目錄 :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门禁社区研究背景
1.2 本书研究目的与结构
第2章 中国门禁社区的概念化
2.1 门禁社区:一个全球性现象
2.2 郊区化进程中的门禁社区
2.3 私人治理下的门禁社区
2.4 日常生活中的门禁社区
2.5 中国城市门禁社区的系统性回顾
2.6 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本体论与认识论
3.2 研究设计与方法
3.3 伦理考虑
3.4 小结
第4章 温州门禁社区的发展
4.1 门禁社区发展的制度背景
4.2 门禁社区的三种类型
4.3 门禁社区发展的动态动因
4.4 小结
第5章 温州门禁社区的治理
5.1 门禁社区治理的制度性背景
5.2 门禁社区治理的实证研究
5.3 小结
第6章 温州门禁社区的生活
6.1 门禁社区的消费需求
6.2 门禁社区日常生活的实证研究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对核心问题的回顾
7.2 对门禁社区理论的思考
7.3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调查的抽样方案与结果
附录3 温州抽样门禁社区的位置
附录4 访谈名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內容試閱 :
本书研究的对象是所谓的门禁社区,或者又叫封闭小区。当然门禁的程度有异。其实在中国,居住区有门禁并不稀奇。历史上的街坊或者里弄,有时为了安全,也有简易的门;单位大院或者宿舍区,也往往有门卫。但是在商品房建设兴起后,门禁越发兴盛也愈加严格。而在西方,居住区一般没有门禁。近来出现的门禁现象就引起学者的浓厚兴趣,也引发了学界的轩然大波,争议在于这是否标志着城市的消亡。随之出现了一个国际研究新课题门禁社区(Gated Communities)。但是对于门禁社区的定义很有问题。部分研究坚持把门禁社区在西方的成因之一私人治理放入定义,认为研究门禁社区不能研究门禁本身,而是应该研究私人治理。用基于西方想象的定义来衡定中国城市的具有一定封闭程度的小区,就出现了困境。一些研究纠缠在到底是研究门禁还是私人治理,甚至认为中国没有门禁社区,因为对私人治理的程度有疑虑。或许,这种定义的困境恰恰指出中国封闭小区的多样性,为门禁社区研究开拓视野增添新的想象和解释。
卢婷婷博士深入调查了温州的各类除了城中村之外的正规居住小区,对中国门禁社区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她的研究发现,在商品房小区购房的居民对居住的私密要求和居住质量的要求大大提高,由于很多商品房小区建设在基础设施薄弱、城市氛围稀疏的郊区,门禁式的开发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从供给角度看,门禁社区也恰恰符合了郊区开发的需求,因为那里往往分隔成大地块、城市化程度低,开发商通过门禁社区装裱这些地区,使之成为城市居住区并提供最初的物业管理。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国新型的门禁社区有明显的供给导向。不光是开发商通过打造高档居住区来吸引购房者,地方政府也把这种门禁社区看成是最有效的开发和管理居住区的形式,也希望利用开发商来提供一些商品化的物业专业服务,甚至实现城市更新、住房保障等目标。供给导向刺激了门禁社区的演变,包括了普通商品房社区甚至动迁小区,这恰恰是西方研究基于超豪华、高档居住区的所谓门禁社区不能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所观察到的这些具有门禁的社区,虽然因居民对私密的需求而出现了一些物业管理方式的变化,但是这些尚不足以称为私人治理。中国门禁社区确实折射出因为建设方式改变而引起的治理方式变化,比如专业物业公司介入,业主委员会兴起,居民需要付费获得物业服务的资格,也就是会员制。但是对于社区治理的议题仍然需要仔细地研究,而无法套用西方的定义,去简单地回答这些封闭小区是否就是门禁社区。卢婷婷博士的研究向学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因而极具理论的潜力。她对门禁社区的类型划分,开发机制的剖析,其中社会关系和对地方依恋的分析,说明门禁社区开发的政治经济过程和城市社会的后果,无法用(市)政府退出、居民通过购买市场化的服务形成小区自我管理,进而依据物业产权实现私人治理、城市消亡这样的一个逻辑来概括。这些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弥补了因为私密而减少互动及其引发的社区归属感淡泊,也解释了学界发现中国城市封闭小区呈现较强的社区归属感的原因。事实上.西方在经历了一阵子门禁社区研究热后,对这些凤毛麟角的高档社区的研究热度有所衰退。而在中国,门禁社区则呈现主流化。引入市场化的物业运作,使得社区治理更加复杂化。有些居住小区,市场化的物业就难以运作,显示了治理变革的局限。对中国所谓门禁社区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关于社区治理研究的切入点。卢婷婷博士的工作就显得非常有价值。虽然我对她的论文阅读批改多遍,但是阅读中文,还是给我有了新颖的感觉,欣然作序,祝贺并祝愿她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