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张炜著《秋天的愤怒》为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之一种。
一、该丛书是首部由当代著名评论家点评的涵括中国百年经典中篇小说、展示中国百年中篇小说创作实绩的大型文学丛书。
该丛书对五四以来中篇小说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读者可以通过本丛书确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中篇小说的阅读坐标。当代著名评论家何向阳、孟繁华、陈晓明、白烨、吴义勤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文本进行了精彩点评,这对于读者欣赏把握这些经典作品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形式有突破。
丛书以作家分册,每册精选该作家经典、读者认知度高的作品。除经典作品以外,另附文学化的作家小传及作家图片若干幅。所附内容既可以为文学研究者、文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对普通读者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同样大有裨益。
三、所选作家有较大影响力。
张炜,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20多岁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并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30岁写下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的长篇小说《古船》,耗时20余年写下洋洋四百多万字的长篇巨著《你在高原》并凭此捧得第八届茅盾文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中的一种,选录了张炜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秋天的愤怒》《声音》《钻玉米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张炜由乡村自然与淳朴人性的歌颂者转为社会问题的思索者、批判者,写作风格也由田园牧歌式的清新诗意转变为批判现实主义风格。本书所选三篇作品,正体现了这种转变。其中《秋天的愤怒》以拙朴而舒缓的笔触,通过一群农村人的所做所感,反映了处于动乱与变革时代的人们思想和处世观念的变化。在呈现瑰丽多彩的乡村传奇的同时,亦把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直接而具体地凸显在读者面前,意蕴深长,又发人深省。
|
關於作者: |
张炜,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20多岁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并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30岁写下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的长篇小说《古船》,耗时20余年写下洋洋四百多万字的长篇巨著《你在高原》并凭此捧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
目錄:
|
秋天的愤怒
钻玉米地
声音
启蒙与自然之间别样的现代性张炜小说简论吴义勤
|
內容試閱:
|
启蒙与自然之间别样的现代性张炜小说简论
吴义勤
张炜的小说创作始自1973年完成的第一篇小说《木头车》。其间经历了大量的练笔,1980年短篇小说《达达媳妇》发表在《山东文学》上,才成为他第一篇正式发表的小说。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的这些小说构成了张炜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在伤痕文学成为时代文学主潮之时,张炜却以这种清新自然之声加入文学的合唱中。
张炜这一时期的小说代表作品有获得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声音》,也包括1976年写于龙口、1981年改写、1990年才正式发表的《钻玉米地》。这些作品致力于书写田园牧歌式的乡村,以清新的笔调抒发自然之情,具有孙犁式乡村小说传统的特征。《声音》就在诗篇一般的故事中赞美自然、劳动、爱情;《钻玉米地》则营造出一个乡土生活的乌托邦式场景,而构筑起这乌托邦的正是乡民的淳朴人性。
1984年前后,张炜由乡村自然与淳朴人性的歌颂者转向为社会问题的思索者、批判者,写作风格也由田园牧歌式的诗意风格转变为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小说中呈现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于平等和自由的追求,使他的写作具有了明显的现代性特征。张炜这一时期的创作,中篇小说以《秋天的愤怒》为代表,长篇小说以《古船》为代表,共同汇入了思想解放与启蒙的潮流。不同于前一时期的伤痕小说,中国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思潮从政治反思进一步走向文化反思。张炜在小说中不仅批判了乡村极左政治的封建阴影,而且揭露了极左年代乡村统治者又成为新时期改革的获利者,继续依靠权力攫取经济利益。《秋天的愤怒》中的肖万昌,《古船》中的四爷爷,都是这种人物的代表。肖万昌这样的村支书形象与红色经典中的村支书形象迥然不同,而更加接近于赵树理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甚至比其更加复杂。在《秋天的愤怒》中,肖万昌在面对极左年代的问题时,把过错都归咎于时代,但张炜在小说中的反复追问,对他改革时期卑劣行为的揭露,把批判进一步深化,不仅指向政治批判,而且指向了文化批判与人性批判。乡村政治中的封建主义文化才是肖万昌在新时期继续为非作歹的基础,特定年代也不能用来充当卑劣人性的遮羞布。这种对于文化和人性的批判超越了伤痕小说的叙事与思想模式,因而更加深刻,可以上溯到鲁迅的传统。李芒的形象则不仅是反抗者,也是启蒙者。他的反抗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自己的正当权利,同时还要为遭受权力戕害的他者伸张正义。他对迫害者卑劣人性的洞察,对受害者无私帮助的悲悯,对封建宗法禁忌的勇敢打破,都使这个形象具有了启蒙色彩。《秋天的愤怒》聚焦于历史苦难与现实苦难,而对未来则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小说的开放式结局,就是这种乐观主义精神的一种呈现。可以说这是张炜思想中现代性进步观念的体现,也带有80年代独特的思想朝气。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古船》对历史苦难的挖掘更深,而它的历史叙事模式,也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叙事的崭新篇章。这个时期的张炜小说,充满了对现代性的肯定和赞扬。80年代后期的一些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成长成为一个重要主题,也是现代性进步历史观的呈现。
进入90年代之后,市场经济全面来临,使社会思想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化思潮由启蒙文化转向了大众文化,社会现代性的主潮也由理性原则为主导的启蒙现代性转向了以市场占有为主导的市民现代性。对于这种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为主导特征的现代性,张炜由原来的现代性信奉者转向了批判行列。这种批判不是理性启蒙现代性的延伸,而是从理性重新回归诗性,融入野地。对传统文化,张炜秉持的也不再是建立在现代性进步观念上的彻底批判与抛弃,而是呈现出一种保守主义的倾向。
这次转向与张炜早期对自然与乡村的诗意写作有所承续,但又有明显的不同。它建立在对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之上,有更多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思索,对自然的态度更具一种生态主义的倾向。在叙事方式上,张炜也从第二阶段理性的现实主义叙事,转向了诗性的寓言化浪漫化叙事;在小说语言上,更加注重对方言的呈现,注重整体上的诗化特质;在叙事结构中也增加抒情和议论的比重,增加小说结构的丰富性和多元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九月寓言》《柏慧》《家族》等。这些小说赢得了许多赞扬,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其中反现代性成为批判话语贴在张炜小说上的主要标签。但许多批评家忽视了现代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入20世纪之后,张炜仍然持续对以占有为特征的市民现代性进行批判,但道德激愤越来越化为理性沉潜,叙述模式更加多样化,语言的探索也未停止。在思想层面上,他的小说中不仅有生态主义、大地诗学等主题,饱含人文理想的现实批判也仍然犀利,对社会底层关注凸显出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时期张炜的作品数量众多,展示了他惊人的创造力,主要有《外省书》(2000年)、《能不忆蜀葵》(2001年)、《丑行或浪漫》(2003年)、《刺猬歌》(2007年)、《你在高原》(2010年)、《艾约堡秘史》(2018年)等。其中《你在高原》以450万字的庞大体量、独特的思想成为这一时期写作的代表。小说共荣获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鄂尔多斯文学大奖、香港《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之首等诸多奖项。
这一时期张炜的小说也曾引起一定的争议,有评论家就张炜小说如《能不忆蜀葵》的叙事结构展开分析,认为其存在缺陷。但总体而言,张炜小说的人文精神和文学价值还是得到了较一致的公认,而他对现代性的思考和书写还在进行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