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部以记者视角,从个人感受出发,对采访过程中引起作者思考、被受访人物感动,进而记录下这些淳朴的普通人、这些只为了证明自己人生的价值以及工作的意义而奋斗在偏远或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的随笔录,融入了作者对记者这份工作、对央视记者在百姓心中地位的深刻感受,意识到自己这份工作的神圣与职责。而作者常年在*线工作的经历中积累的采访技巧、经验也为后辈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论实践素材。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温暖走心的央视记者采访手记。作者从个人感受出发,对采访过程中引发其思考的人与事进行着记录。书中融入了作者对记者这份工作、对央视记者在百姓心中地位的深刻感受,展示了一位非常纯粹、充满正能量的记者在追寻新闻的客观与公正,关注社会问题和现象时的思考和努力。而作者常年在*线工作的经历中积累的采访技巧和经验也为后辈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论实践素材。
|
關於作者: |
何盈,生于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硕士毕业。2000年进入中央电视台,2010起担任央视驻浙江记者站站长。希望永远做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徒步翻越四千多米高的雪山,成为至今为止冬季进入墨脱的唯一一名女记者;深入四千多米高的生命禁区可可西里,用女性的视角关注藏羚羊的迁徙路;带领团队翻悬崖、蹚冰河,徒步报道《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并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教育部优秀教育新闻奖特别奖。
|
目錄:
|
一
真正打动你的是什么/001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005
我们因为不知道而去/014
把自己重新扔回起点/021
请回答/034
摘掉标签/043
二
一起滚这个雪球/057
用心去走/063
撕开一个口子/072
努力和遗憾哪一个更痛/080
家,是什么/087
要证明我们的节目是唯一的/092
渴望的有可能有希望/101
向下,向内/113
三
破与立/120
人要勇敢,忠于自己/123
世界存留于荒野之中/134
被什么碾过的/143
我们故意制造了意外/151
在干涸的大地上张扬着生的力量/162
给自己松绑/169
9 年,我变成了我们/180
后记微光和高光
|
內容試閱:
|
前言序言:
一封写给白岩松的信
白大哥:
这些天在北京参加国庆70周年报道的演练,现在才空下来把书稿发给你。关于这本书,还想跟你说说几句心里话。
为什么会有这本书,其实也是不知不觉被推到了这一步,去年我出了第一本书,没有经过销售渠道推广,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传了出去,很多浙江及外地的同行,认识不认识的,都来要那本书。今年春节后,出版社主动找我,他们做了第一本书之后,觉得可以把我过去的采访手记再结集成册。但跟我谈过之后,我犹豫了很久。首先,我觉得自己不够这个资历,我身边优秀的人太多了,自愧不如。其次,我想,自己这套拍片子的经验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媒体都在转型,我那些所谓的经验还会给别人带来感悟吗?
我们浙江站的杨少鹏,他是这本书最坚定的支持者,每次我动摇的时候,他都会说:何姐,有很多人需要这本书。语气诚恳得不容置疑。对我自己来说,我并不需要用出书这种形式感的东西mark自己的职业生涯,因为我太微不足道,我一直缺乏这份自信。况且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有好几位偶像级的人物,包括白大哥你在内,你们在这条道路的前方,我一直看着你们的背影,一路追随。你可能不记得第二届乌镇互联网大会那次,我送您去机场路上,在车上你跟我讲过的那番话,但我永远记得。还有G20期间,我把其他工作都搁一边,愿意当你的小跟班,你的只言片语对我来说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琢磨的教科书。这条职业之路,不是一直都晴空万里,天黑的时候,你们会点燃手里的灯,哪怕那点光亮照不到彼岸,也总能让在后面的我看到方向。
少鹏、文豪、秋宇,这些跟我并肩作战过的其他记者站的弟弟们时不时地发来一些微信聊天截屏,他们说,姐,你有很多粉丝,他们因为看了你的节目才明确该怎么当记者的。时间长了,我才恍然意识到,我眼中看到的是前面这些高大的背影,而我自己,渐渐地,也成了另外一些人眼中的背影。我看着前方那些灯火前行的时候,我自己也渐渐成了执灯者。
对你喜欢的人最大的敬意,就是努力成为他(她)。
于是,我从电脑的角角落落里翻腾出来近10年的采访手记,一篇篇看,看到的是一个小火球一样通体发烫的自己。是的,我的心里始终有一团火,我问十年后的自己,这团火还在吗?嗯,还在,没灭。每一篇采访手记都没有作大的改动,幼稚的让它们保持幼稚,天真的依然天真去吧。这里面,很少有如何做新闻的道理,更多的是感受。我想,记者这个职业是最怕教条化的,做新闻,拆了那些条条框框,才能做得好。因为没有一个新闻现场会和另一个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两个采访对象是相同的。出不出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成了应不应该勇敢举起手中那盏灯。
那天我给你发了信息,希望你看过书稿后写上几句,其实这个想法在心里也憋了几个月,尤其是媒体转型期,包括我自己,包括比我更加年轻的记者们,都特别需要偶像的鼓励,告诉我们什么要变、什么不能丢。
白大哥,在此把我的书稿呈上,并想对你说,有你在前方,就是一种力量。
何盈
白岩松的回信
何盈:
20年后,记者这个行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在人人皆记者的现在,真的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有人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翻开这本书,我看到了5个关键词:好奇、不满意、温度、追寻、长跑。
一个专业的好记者,要保有对未知的好奇,对社会丑恶现象和落后面貌的不满意,以及对自己不够专业的不满意,而在行走中,始终保有对人尤其是普通人的温度,更要有对美好未来的追寻,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有韧性的长跑之中。
合上这本书,我似乎拥有了答案:20年后更可以人人皆记者,但专业的好记者依然很少吧,我猜想。
这本书,是你迈向20年后的全新起跑线,也是很多年轻的记者同行,想想怎样做好记者的一面好镜子。
白岩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