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編輯推薦: |
作为改革先锋*美奋斗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创作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然而他的生命却在人生的中午消失了。赵学勇教授独辟蹊径,从路遥创作的生命意义、审美追求及文学接受等多个层面着眼,立足路遥在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位置及当代文坛独特的路遥现象实际,力图在新的研究视域与时代意义层面全方位解读路遥的小说世界。阅读路遥,体味其艺术追求之美善,发掘其文学精神之执着与伟大。
|
內容簡介: |
《生命从中午消失路遥的小说世界》是赵学勇教授有关路遥研究的一部专著。作为改革先锋*美奋斗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是一个用生命书写人生、用文学浇灌大地的伟大作家。其《人生》《平凡的世界》,抒写大变革时代的中国气象,构建人民创造历史的史诗,这于中国当代文学经验的发掘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
關於作者: |
赵学勇,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撰有《革命乡土地域――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史论》《守望追寻创生中国西部小说的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传奇不奇: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世界》等著作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人民日报》等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项。
|
目錄:
|
第一章 路遥:生命意义的启示
一、生命从这里起步童年生活的印记 003
二、乡土熏陶文化启蒙 015
三、创作背景 030
四、《人生》的超越 035
五、再度创作的辉煌 047
六、创作是一种不潇洒的劳动 061
第二章 路遥创作的城乡视角
一、城乡交叉:文化意义的阐释 076
二、视角:从这里走向成熟 080
三、矛盾交叉的人生形式 083
四、向交叉地带的深处开掘 094
五、全景式交叉风貌的展示 110
第三章 路遥的乡土情结
一、现代中国作家的乡土意识 128
二、乡恋:童年之梦 136
三、农民式的乡土观和理想 142
四、富有哲学意味的乡土 149
第四章 路遥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儒化色彩 156
二、道德意识与伦理观念 160
三、现代理性与传统情感的冲突 171
四、传统意识的当代性诠释 183
第五章 路遥创作的审美追求
一、悲剧性格苦难意识 188
二、生命爱情死亡 212
三、悲喜剧的交融与转换 219
四、美丑的错综与对比 230
五、沉郁雄浑壮丽的崇高感 239
第六章 路遥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
一、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嬗变 256
二、路遥与五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261
三、开放的现实主义视野 265
四、对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借鉴 271
五、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追求 277
第七章 路遥的文学史位置与读者接受
一、路遥现象与当代文坛 286
二、被文学史遮蔽的路遥 292
三、当代文学史重写现象的反思 304
附 言 308
附 录
一、路遥主要作品 309
二、路遥主要获奖作品 309
三、路遥研究论著选目 310
后 记 332
|
內容試閱:
|
序
《光明日报》 2019年9月14日,发表了笔者的一篇小文《当代文学的人民性书写谈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在此,不妨拾来作为这一增订版的自序。全文如下: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民性表征及其特点,如果从其承载主体的文学史发展脉络来看,历经脱胎于延安文艺传统的十七年文学,以及1980年代以来的文学启蒙、寻根文学、新写实与底层书写等,都体现着多样化的丰富的人民性内涵。作为追求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家,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小说,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文学的人民性视野中更具典型性。这不仅在于路遥的创作,首先关注了大变革时期中国的三农问题,书写了城乡交叉地带人民的生存与生活,从整体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而且相当规模地展现了中国当代变革的时代情绪及民众的精神心理动向。曾经被湮没于当代文学繁杂思潮更迭发展中的路遥小说,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传统道德的审美理想、书写苦难的情感基调,及其传播方式与经典化过程中的群众参与历程,都可以说是从多个层面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人民性书写的审美追求及其意向。
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创作均是从社会历史的宏阔背景出发,有意识地拒绝1980年代文坛日新月异的流派与技巧,执着地遵从和选择现实主义观念进行创作。现在看来,当代文坛在先锋派文学之后所走过的轨迹,是逐渐扬弃形式主义而向着现实主义的道路行进的,这恰好证明了路遥的清醒、独立以及来自对于时代的自信。正如他所说,对于作家来说,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仅要接受当代眼光的评估,还要经受历史眼光的审视。这样的自我要求为他的小说带来了强烈的时代感与前瞻意识。同时,路遥的创作实践也极大地丰富了以往的现实主义要求及其内涵,与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相比,《平凡的世界》首先尝试将经济单元置换为文化的、社会的单元,而其中所展示的乡土视野也为日后的寻根文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路遥对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觉实践,他能够在坚守现实主义文学创造的基点上,以开放的姿态,尽力吸收诸种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方法的优长,来营造自己的文学世界。这使他的现实主义书写有着这样的特点,即在继承五四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富于创造:一方面对中国当代极富震荡时期及变革年代的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能够作更深广的把捉;一方面能发掘潜藏在生活深处的理想之光,将其熔铸到人物形象和生活潮流中去。他是由研究个人的心理到对历史意识的剖析,从对民族历史的把握深入对民族精神的探察,把雄阔的历史与繁复的现实迭现出来,这样表现的历史真实便上升到新的审美层次。他的作品不但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沉实雄辩,而且具有相当的历史深度和广度,塑造出高加林、孙少平等一批既富有历史感又极具生命质感的人物,在他们身上体现着 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恩格斯语),使得路遥的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沉实的底蕴。
文学创作中的人民性表征充分地体现在对于人民的生存状态的悲悯情怀。路遥的作品有一种大悲悯、大同情的精神境界。这体现在他创作中的苦难书写,他把个人成长的生命体验与中国当代三农的复杂社会问题充分结合,映现出整个时代的困境与人民生活的苦涩。苦难在路遥的创作中不仅是个人或群体的经历,更是社会问题的基调与背景,这种思想深度为路遥的创作增添了庄严感与悲剧力度。路遥不愿意掩饰和美化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总是真切地、毫不怜惜地展示人世间的苦难,执着于这苦难,倾其全力于这苦难。这样的写作姿态,促使他把广大民众的苦难写得深切、厚实,写得撼人心魄。在路遥的系列作品,尤其是《平凡的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普通人苦难的奋斗史,他们的历史沉郁、悲壮而崇高;这种苦难的奋斗史中,容纳着他们对历史、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追求和牺牲精神,充满着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用孙少平的话来讲:他通过血火般的洗礼,已经很热爱自己的苦难,并把自己从生活中得到的人生启示提升为关于苦难的学说。这种达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震人心弦。我们从这苦难的奋斗史中得到的不是忧伤、凄婉和悲哀,而是厚重、刚健,满怀着昂扬激情的精神动力。它同时构成了路遥苦难意识的主旋律,以审美的形式回旋在平凡人的世界中。
人民性视野表现在路遥的创作中,还深刻地表现在他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伦理道德关系作为衡量社会及家庭结构和谐之根本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取向。路遥将农村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悲哀和辛酸,同农村家庭生活、人伦关系的温暖情愫,溶解于人的经济、政治关系中,让严酷的人生氤氲在温馨而浓烈的人情氛围中,体现着他对传统美德的深沉思考。在《平凡的世界》中,作家将传统的人伦关系主要渗透于农村伦理生活肌理的描写中,劳动人民家庭生活中的爱及人伦义务,是古老传统中的人性人情因素在乡土中国社会中的优美形态。它的奇异力量,溶化着巨大的人间苦难,维系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繁衍。对这种文化的确认,构成了路遥创作中普通人生命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也蕴含着作家的人生信仰,是路遥为人民书写的重要表征。路遥所塑造的系列人物形象,为作品建构起了强大的情感世界与道德境界,这种审美理想深度契合了本土文化血脉中所灌注的道德观与人生观,也充盈着作家书写人民性的思想内涵。
路遥的写作姿态卓然践行了以人民为本位的根本原则,他多次表达自己是血统的农民的儿子,并将文学创作称作如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一样;作家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的,像土地一样的贡献。路遥将作家的自身定位、写作行为与书写对象并置,深入贯穿在人民的身份意识之中。正是这样的身份感使他的创作并不满足于社会问题的再现,而是苦苦求索社会问题的发现。人民不再是作家代为发言的群体或是深受同情的阶层,而是作家个人及其作品的主体性存在。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路遥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底层文学中所存在的窄化人民的问题,打开了人民文艺的宽阔视域。
路遥文学作品的人民性特征又充分体现在它的传播方式与受众群体上。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送,可以看作文学作品借助声音媒介进行受众转化的成功案例。在纸媒与声音媒介的互动中,路遥的小说通过视听系统收获了广泛的传播效果与庞大的读者听众。他认为写作过程中与当代广大的读者群众保持心灵的息息相通,是我一贯所珍视的,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平凡的世界》通过广播进行全国播送的同时,他还处在小说第三部的创作阶段,同时展开的文学创作与听众的热情反馈,为他的继续写作注入了积极的精神动力。而日后《平凡的世界》在民间广泛阅读接受的经典化过程,在另一个层面上显示了人民性的基本特征。人民不仅是小说的创作主体、表现主体、接受主体,还是成就小说实现经典化的历史主体。以人民为主体的文学评估体系的形成,是在文学的人民性审美传统长久影响下的结果,它反过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怀与思想高度,也因此形成了《平凡的世界》在当代民间所具有的持续阅读热情,及其在读者心中的重要位置。
整体看来,路遥的创作、传播与经典化过程体现着作家创作的人民性的多重内涵。路遥的作品从其创作方法、精神指向,到审美理想、情感基调,再到写作姿态与身份意识,直至他的小说创作与受众反馈同步的特殊的传播历程,以及由广大民众的直接参与来反哺作品的完成、成就作品的历史地位,均显示出强烈的人民性特征。路遥的文学创作触及了以往现实主义手法在文化视野上的缺失,为此后文学作品中人民形象的窄化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方案,并在传播媒介上为新时期以来的人民文艺寻得了新的承载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当代文学的人民性视角(内涵)为参照,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对于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标高价值,对于当代作家的使命意识与审美理想有着积极的重塑意义,并对处理当代文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示范作用。
作为一个在文学书写中始终以人民性标高看取生命意义与价值追求的当代作家,路遥对自己的人生使命有明确的意识。他的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新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及其实践。他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功利目的,坚信文学对社会改造的精神作用,在这一点上,他与茅盾、柳青等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主流作家一脉相承。可以说,路遥是继茅盾、柳青之后步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自觉实践及富有创化性的文学追求,为当代文学提供了难得的中国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