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茶街庙:泉州城乡人文区位考察与研讨

書城自編碼: 345957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地域文化
作者: 王铭铭,罗杨,后浪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926591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寒柳:柳如是传
《 寒柳:柳如是传 》

售價:NT$ 386.0
罗大伦解读《伤寒论》(17个经典方剂,60+医案详解,从病案到医方,讲透中医的智慧)
《 罗大伦解读《伤寒论》(17个经典方剂,60+医案详解,从病案到医方,讲透中医的智慧) 》

售價:NT$ 364.0
进化战略家
《 进化战略家 》

售價:NT$ 386.0
瑜伽新史:从古印度到现代西方
《 瑜伽新史:从古印度到现代西方 》

售價:NT$ 717.0
士绅社会: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最高阶段
《 士绅社会: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最高阶段 》

售價:NT$ 269.0
盘扣制作入门必备
《 盘扣制作入门必备 》

售價:NT$ 325.0
明朝大悲咒(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张居正》作者熊召政明史随笔)
《 明朝大悲咒(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张居正》作者熊召政明史随笔) 》

售價:NT$ 308.0
野村克也胜负哲学
《 野村克也胜负哲学 》

售價:NT$ 30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42
《 人间正是艳阳天 : 湖南湘西十八洞的故事 》
+

NT$ 435
《 龙川古祠(客家研究文丛 龙川历史文化书系) 》
+

NT$ 268
《 口福老北京 》
編輯推薦:
◎王铭铭主编的社会人类学丛刊新作
◎用人文区位学研究方法进行地域研究的范例
◎围绕安溪铁观音茶叶、泉州城南、惠安小岞展开调研,呈现巨变时代闽南区域文化中的广义人文关系。
內容簡介:
本书是对闽南的人类学观察,包括安溪铁观音的人文状况、泉州城南人文区位学考察、惠东小岞研究、国际汉学家对泉州的研究、闽南与东南亚的关系、闽台宗教文化。本书以人类学的视角看中国东南,并爬梳了国内外人类学家对中国东南地域研究的成果,是深入了解东南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
關於作者:
王铭铭,1962 年生,福建泉州人,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芝加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区域研究(中国东南与西南历史民族志)、宗教人类学、欧亚比较文明研究。
罗杨,1984 年生,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东南亚历史与宗教、华侨华人社会、闽南文化。
目錄
前言
上编
安溪铁观音人文状况调查报告
聚宝城南:闽南文化生态园人文区位学考察
地理与社会视野中的民间文化:惠东小岞考察
下编
六本书看泉州:国际汉学家关于闽南的地方研究
施坚雅、弗里德曼和王赓武视野下的闽南与东南亚
几代学者的闽台民俗宗教研究
几种社会研究的视角
国内外的惠东文化研究
东南的两条道路
內容試閱
前言
本文集的主干,是由三篇调研报告组成的;这些报告依托的田野工作,分别围绕安溪铁观音茶叶、泉州城南三条古街以及惠安小岞的宫庙和祠堂展开。我们试图通过地方性的历史和民族志研究,呈现巨变时代闽南区域文化中的广义人文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的结构和动态面貌。
三次调研的背景,可以说是一致的:如大地上其他地方,我们在闽南涉足的区位,再度进入了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
一些年前,闻名遐迩的安溪铁观音茶叶,在种植、制作和品饮诸方面,遭到现代农药、机械、消费观念的冲击。这令安溪的不少茶人和乡贤忧心忡忡。2013 年7 月至8 月,机缘巧合,我们二人和翟淑平、孙静、黄雅雯三位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的博硕士生,得到地方政府的邀约和支持,去到安溪县做相关问题的调研。经过一个月的集中考察、访谈和频繁讨论,我们对关涉铁观音这类物的各种人文关系形成了某些一致认识。我们将基础材料和这些认识汇合起来,写成一篇调研报告,追溯了安溪的茶史,论述了铁观音种植与制作工艺的社会性,诠释了茶叶这一农作物的生产过程、品饮等含有的广义人文关系意涵,陈述了我们对于安溪茶叶的不同亚传统特征和文化土壤的认识。
铁观音与其周边之物、与做茶之人、与地方深厚而丰富之信仰世界,关系极其密切。这使这种物生发了超越自然与文化的意义。如我们在报告中表明的,铁观音既是人物和物物关系的产物,又是安溪社会历史条件的构成因素,是安溪人对人物、人人、人神关系的独特感知的成就。借此,我们在报告中回应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问题,指出近年铁观音出现的问题,缘自那种割裂了物与广义人文关系,抹杀了物的天性、人性和神圣性的现代性主张和实践,而这些主张和实践,是在主流的功利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笼罩下得到伸张的。
2015 年3 月,泉州市政府规划的闽南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启动,该项目将泉州老城南部老街区纳入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内。这是对老街区传统的复兴,抑或是破坏性建设?地方贤达和民众看法不一。
2015 年9 月至10 月,本书编者之一(王铭铭)、英国伦敦大学罗兰(Michael Rowlands)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孙静作三人行,对规划项目内的聚宝城南片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调研中,三人发现,当地人的生活世界也是遵循广义人文关系脉络而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一个生活世界,其所包含的符号和实践构成一个与文化生态园意象有鲜明对照的系统;所谓的文化生态园,缺乏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含义。
在调研工作完成后,三人经过多次讨论,基于上述看法,梳理了所获资料,合写了一篇调研报告。在该报告中,三人在泉州城市变迁史的大背景下说明聚宝城南文化遗产项目出现的背景与缘由。他们阐明了聚宝城南的历史与隐喻属性及与此相关的闽南文化生态园项目的观念形态的本质特征,分析了文化生态园的设计图景,指出了这一图景与近期流行的美丽社区美好生活等意象之间的关系。他们还呈现了聚宝城南的社区历程,复原了聚宝城南片区历史变迁的实际图景,指出了园区所在地城乡接合部的既有本质。三位作者反思了地方文史叙述的宋元繁荣中心论与文化生态园规划设计上的问题,考察了作为生活和社会过程的完整体系的文化及聚宝城南水系与宫庙体系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了人、物、神三种力量如何在社区祭祀中心汇合。最后,报告以宫庙与遗址公园的分化和对立为例,揭示出了项目主导者无视当地生活和观念世界中的遗产(尤其是宫庙、寺院与传说这类灵验遗产)的原因。
半个多世纪以来,长住娘家、惠女服饰等,成为惠东小岞孤立化、标签化的文化意象,而种种以建设、规划、保护等为名的活动,对小岞的自然人文地理格局产生的破坏日益严重。在部分地方贤达的邀约和支持下,2016 年8 月,编者之一(王铭铭)带领吴银玲、孙静、兰婕、李云轩、金婧怡、王正原等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进入小岞展开田野工作。他们分组对区域历史地理及人口和社区状况,海洋山地洼地自然地理系统中生计方式(特别是讨海吃)的变异,以及聚落形态的面貌等三方面加以深入考察,并借助文字和口述史料,复原了小岞从浮岛到半岛的自然人文地理变迁过程。经过密切的分工合作,这个研究小团队也完成了一篇长篇报告。该报告在自然人文地理背景下,展现了民间社会组织的形态,分析了小岞9 个行政村的61 座宫庙的结构关系,及祖厝与宗族组织的关系,理清了小岞人拜神明、敬祖先的信仰体系,呈现了地方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对传统与历史的丰富性的不同看法。调研报告指出,乡村本非现代文明进程的敌人,亦非行政地理机器的局部,它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关联共生下生成的完整生态人文体系,它整合了人、物、神诸生命因素,自身有着强大的创造力。
有必要说明的是,以上三篇基于田野工作的调研报告,都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写的,但是它们并不是作者屈服于现实的表现。这些报告坚守了某种学术理念。如上文所述,这个理念,被概括为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广义人文关系。关于此,本书主编在近期发表的不少文章中已给予了比较清晰的界定(如,见王铭铭:《民族志:一种广义人文关系学的界定》,《学术月刊》2015 年3 月号,129140 页;《人类学家的凝视与环顾:王铭铭教授访谈录》,《学术月刊》2014 年3 月号,170176 页;《谈〈山海经〉的广义人文关系体系》,《西北民族研究》2017 年第3 期,143148 页)。
在安溪铁观音调研计划开始之后,我们在田野工作中共同深深感受到边读书边调研的重要性。于是,自2014 年起,我们组织几位介入闽南区域研究的同好,针对调研之需,每周开一次闽南研究读书会,每次选择读解一本或数篇与闽南区域文化研究相关的著作。在读书会前,每位成员独立完成一篇成熟的读书报告,在读书会上先分别宣读,然后自由研讨,会后综合整理成文
字记录。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读书会有了一些成果。对于这些成果的面貌,我们在这本文集中,也尽力地给予比较全面的体现。在本文集中,我们除了汇编三篇长篇调研报告外,还汇编了六次读
书会的读书报告。
这六次闽南读书会报告的一、二、三、五次,从区域、宗教、社会、闽南研究的学术脉络等不同角度切入主题。我们读解的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所著《中国历史的结构》(TheStructure of Chinese History)一文,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所著《中国社会之研究》(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Essays byMaurice Freedman)一书中的相关篇章,王赓武所著《中国及海外华人》及其《谈历史,说文明》一文,从区域视角,探讨了闽南与海外的关系,并从闽南与东南亚等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反观闽南。德格鲁特(J. J. M. de Groot,或译高延)所著《闽南亡者的佛家信众》(Buddhist Masses for the Dead at Amoy)一书及其传记,顾颉刚所著《泉州的土地神》一文及张帆《顾颉刚与土地神19261927 年东南沿海的游士与风俗》一文,吴藻汀所著《泉州民间传说》,桑高仁(Steven Sangren)所著《一个中国社会中的历史与巫力》(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Chinese Community)及《大小传统再思考》(Great Tradition andlittle Traditions Reconsidered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ntegrationin China)一文,黄英美所撰《访李亦园教授从比较宗教学观点谈朝圣进香》,林美容所著《魔神仔的人类学想象》,都是有关闽南以及与闽南密切相关的台湾民间信仰和仪式的著述,它们从小传统入手,探讨了中国文明的一体性与差异性,给予我们深刻启迪。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刘枝万所著《台湾民间信仰论集》,田仲一成所著《中国祭祀戏剧研究》,以及特纳(VictorTurner)对朝圣仪式的论述,启发了我们思考从科仪、戏剧、仪式角度来看闽南社会构成的若干向度。陈万里所著《闽南游记》,林耀华所著《义序的宗族研究》,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所著《帝国的隐喻》,林惠祥所著《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和《中国民族史 百越系》,呈现出闽南研究从清末民初的民俗研究,转向研究亲属制度、社会组织、民间信仰与仪式之社会人类学研究这一学术史脉络,及这一脉络与百越民族、南岛民族之民族学
研究潜在的并举可行性,它们也给予我们重要启发。
另外两次读书报告分别配合东亚文化之都 泉州2014 活动年系列论坛之一中国茶的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2016年读书小组部分成员在惠安小岞的田野调查而形成。萧婷(Angela
Schottenhammer)所编《世界货舱公元10001400 年的海上泉州》(The Emporium of the World:Maritime Quanzhou,1000-1400),克拉克(Hugh R. Clark)所著《社区、贸易与网络》(Community,Trade,and Networks),王铭铭所著《帝国与地方世界: 一个长时段历史人类学的中国模式》(Empire and Local Worlds:A Chinese Model ofLong-term Historical Anthropology),苏基朗所著《刺桐梦华录》,丁荷生(Kenneth Dean)所著《中国东南的道教仪式与民间崇拜》(Taoist Ritual and Popular Cults of Southeast China)以及陈志明(Tan Chee-Beng)所编《闽南,中国后毛泽东时代传统的再创造》(Southern Fujian:Reproduction of Traditions in Post-Mao China)六本书,从贸易、宗教、政治、宇宙观等不同角度,阐述了介于大陆和海外世界之间的闽南区域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共同为我们指出,正是这一两面性使这个区域既自成一体,又包罗万象。为了配合在惠安小岞的调查,读书会的部分成员阅读了自20 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外几代学者对惠安的研究著作,包括乔健、陈国强、周立方所编《惠东人研究》,陈国强所编《惠安民俗》,萨拉 弗里德曼(Sara Friedman)所著《亲密政治:华南的婚姻、市场及国家权力》(Intimate Politics:Marriage,the Market,and State Power in
Southeastern China),夏敏所著《红头巾下的村落之谜》以及讨论长住娘家婚俗的多篇独立论文。这些著述介绍了惠安的历史、信仰、习俗等,读书小组成员从中看到惠安介于汉和非汉之间、传统和现代之间、文明和野蛮之间的双重性,为调研提供了诸多启发。
在安溪、泉州、惠安三地的田野工作过程中,我们有幸得到陈木根(已故)、廖皆明、谢文哲、王连茂、陈庆宗、陈健鹰、许旭明、丁毓玲、吴正元、王珊(已故)、陈敏红、蔡颖、洪懿蓉、康庆章、李文成、倪伏苼、郑明清、李常青等贤达的大力支持,也有幸从他们的工作中获得重要启示。我们借此机会对他们表达诚挚的谢意。我们的三篇调研报告,相继发表于《文化学刊》(2014 年第2 期,4777 页)和《民俗研究》(2016 年第3期,2652 页,及2017 年第2 期,103128 页),而我们的读书报告,多数在《西北民族研究》连载过。对于刊登这些长篇调研报告和读书体会的杂志,我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王铭铭、罗杨
2019 年6 月5 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