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5.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基本总结,也内含了政府信任与公信力建设的要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一个值得信任的政府,是人类思考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始终追问的主题。本书以求解中国转型发展中政府信任呈现出来的高信任度、低信任感谜题为使命,以政策分类为视角,以典型案例为对象,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新媒介不同于前互联网时代大众传媒的赋权与激活两大机理,辩证分析了网络政治对制造和再制造、传播和再传播政府公信的建构、解构双重面向,并分别做出了深入研究,澄清了网络治理中仍然存在的认知误区与行为盲点,阐明了互联网这个治国理政的*变量,如何更好转化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增量的原理与策略。
|
關於作者: |
上官酒瑞,博士,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上海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副主任,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发展等。出版专著《现代社会的政治信任逻辑》《制度成长与发展逻辑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政治》等,在《浙江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中央党校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哲社、教育部人文社科、上海市哲社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全国党校系统、行政学院系统优秀科研成果奖,相关学术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转摘或引用。作为《人民日报》《新闻晨报》《深圳特区报》等特约评论员,发表时政类评论180余篇。
|
目錄:
|
序桑玉成
第一章导论: 政府公信力与互联网耦合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 政府公信力及其谜题
二、 求解谜题: 网络社会与政治
三、 研究的问题导向
第二节研究现状与述评
第三节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网络新媒体与政府公信力关系
第一节作为一种新媒介的互联网
一、 互联网: 从Web1.0到Web2.0
二、 网络Web2.0: 比较中的媒介特性
第二节新媒介赋权与网络政治的面向
一、 媒介与政治: 一般关系
二、 网络新媒介: 赋权与激活
三、 网络政治:乌托邦与糟托邦
第三节网络政治助推政府公信力变迁
一、 互动框架:二元互动到三维沟通
二、 促生机理:社会体验到媒体体验
三、 建构格局:一呼百应到众声喧哗
第三章网络政治建构地方政府公信力
第一节网络信息公开与政府透明性
一、 信息透明与政府可信性
二、 网络信息公开助力政府公信
三、 公信立于公开:最敬业网站与庆安枪击案的比较
第二节网络政治沟通与政府回应性
一、 网络政治的互动特性
二、 网络互动助推政府信任
三、 沟通互动中体验公信:市民心声的制度化探索
第三节网络政治监督与政府规范性
一、 舆论监督与政府信任
二、 网络监督的比较特征
三、 网络纠错与公信修复:草原天路收费事件解析99第四章网络政治解构地方政府公信力
第一节网络舆论传播削弱公信力
一、 网络舆论的政府信任之维
二、 网络舆论传播放大不信任
三、 讹传式不信任: 天津爆炸事故中的谣言传播倾向
第二节网络政治动员耗散公信力
一、 政治机会结构与网络动员
二、 网络动员的不信任想象
三、 网络动员与不信任标签: 城管污名化现象的叙事框架
第三节网络政治文化消解公信力
一、 网络文化的反权威本质
二、 网络狂欢隐喻不信任: 东莞扫黄事件的一种话语文本分析
第四节网上网下联动侵蚀公信力
一、 网络政治的压力和连线力
二、 连接行动与抗拒式不信任表达: 茂名PX事件的解读
第五章网络治理与地方政府公信力重构
第一节治理的意义和方法论
一、 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 政策学习与分类治理
第二节推动治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一、 实现自由秩序的平衡
二、 加强组织行动的协同
三、 提高法律法规操作性
四、 增强内容的分类审查
第三节优化网络话语民主治理过程
一、 关键: 沟通与对话
二、 规范政务服务机制
三、 完善问政互动机制
四、 健全民意回应机制
五、 创新舆论疏导机制
六、 构建文化塑造机制
第四节实现网上网下协同治理
一、 基础: 网上下共治
二、 夯实以人为本立场
三、 完善政策过程体系
四、 健全制度化不信任
五、 治理好微政治
第六章网络危机传播中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维护
第一节速度: 第一时间快报事实
第二节态度: 第一姿态求实诚恳
第三节法度: 第一底线依法处置
第四节效度: 第一要务重在引导
第五节高度: 第一定位推动进步
第七章结语: 互联网 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辩证法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桑玉成(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
上官君多年来一直研究政府信任问题,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思考这一问题的成果。趁作序的机会,也谈些对这一问题的粗浅认识。
如何建设一个值得信任的政府,是政治学始终追问的命题,虽然政治信任、政府信任、政府公信力成为规范学术概念、独立知识领域的时间并不长。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对于一切城邦或政体都相同的一条普遍原则,即城邦的各个部分维持现行政体的愿望必须强于废弃这一政体的愿望。这可以说是关于政府信任、关于政治合法性问题的最原始命题。在我国,古代治国理政得失的基本经验很多,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等就是最为重要的经验。这些普遍原则和基本经验,就包含了政府公信力至关重要这样的一个政治学公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是事实。但这个事实并没有排斥政府信任、政府公信力等问题的存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发展与民主治理改革等的深入推进,这一问题不断突显出来。
从实践层面来看,伴随着政府信任的结构变迁,社会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政府信任流失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和基层,甚至发生了诸如社会泄愤、造谣传谣等事件。于是,政府信任与公信力越来越成为理论和实际部门关注的话题。上官君《互联网 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这本著作正试图从学理分析的角度,来回应这些方面的问题。该书以网络新媒体发展及对社会政治格局重构为主线,以平衡网络治理与网络活力为主旨,以政策分类为着力点,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上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构的内在逻辑、制度建设、策略选择等。
本书的研究是问题导向的,作者将研究对象定位到地方政府公信力,也是有针对性的。同时,作者将网络新媒体与网络政治引入政府信任问题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视角。我们注意到,网络新媒体勃兴与网络政治发展越来越与政府公信力问题耦合在一起,成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新空间、新变量、新环境,也是政府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的重要因素。
本书以其清晰的知识背景和逻辑框架,在关于政府信任等相关问题上,论证了学术观点、澄清了理论认识、解读了现实案例、提出了政策举措等。通观本书的内容,可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学理性。本书的写作不同于政策文件的写作风格,体现了较强的学术性,充分运用了已有研究成果和学术理论,如在学理上阐释了网络新媒介的赋权原理、在比较上区分了参与型网络政治与压力型网络政治等。特别是本书提出,在大众传媒时期,权力中枢信息传输、意识形态建构、媒体管理三者的咬合与贯通,形成了一个能够不断建构信任、传播信任的体制,但是网络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该体制,助推政府公信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譬如,在现代多媒体时代,互动框架从政府(媒体)民众的二元互动转向了政府媒体(自媒体)民众的三维沟通,促生机理从社会体验转向媒体体验,建构格局从一呼百应转向众声喧哗。于是也就不难理解,网络政治的流动性过剩、非理性繁荣、负能量超载,以及压力大、偏好强等特征;它在承载最大民意出口功能的同时,也成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最大变量。
第二,辩证性。互联网具有二元多重性特征,它既是一种信息技术,具有技术属性,也是一种传播媒介,具有社会政治属性。后者的不断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无限想象与预期,也释放了巨大潜力与能量。这源于网络新媒介的赋权与激活机理,即话语权的解放,而与传统媒体赋权于社会精英不同,新媒介解放了普通社会个体的话语权。于是,网络信息公开、政治沟通、政务服务、舆论传播、社会动员、政治监督、网上网下联动等网络政治不断发展,既千姿百态,又良莠不齐,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多个面向。进而,网络政治既是建构公信力的助长机制,具有体验公信、传播公信、拓展公信、修复公信的潜能,也是解构公信力的重要力量,可能制造不信任标签、激活不信任记忆、放大不信任想象、促发不信任行动。既看到机遇和契机,也关注挑战与压力,这就是网络环境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认识论、辩证法。
第三,创新性。除就互联网环境下政府公信力的建构框架、促生机制等学理框架上的创新外,本书还论证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如: 关于网络传播和制造的不信任,有理性的一面,但也呈现为情绪化、想象性、标签化、拼图式的特征,是拟态环境下人们的政府公信体验、感知和传播,与实态政府信任会有所不同;关于网络动员不断唤醒并激活文化原型记忆,建构了我们他们的不信任叙事框架,促发政府不信任想象;关于互联网 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目标,作者认为不可能也没必要彻底消解不信任,只能是不断提高受损公信力修复能力,降低其流失可能造成的各类风险,其根本是建构一套网络空间表达不信任的制度化通道,防止非制度化网上政治对制度化网下政治的挤迫、替代或颠覆。这些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体现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洞察与理论见解。
第四,现实性。本书虽然具有学理性,但又时刻关注实践,有浓厚的现实情怀。整个研究基本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引入并深入解读了不少社会知晓面很广的代表性案例,从互联网与政府公信力这样的主题为我们理解这些案例以及类似现象提供了独特视角。
总体而言,该书不失为一本兼具学术理论性和现实指导性的著作,尽到了学术研究应尽的本分。当然,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对本书的期待也无须过高,它只是对互联网环境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一种理解,并可能是带有作者本人偏好、局限的一种理解。
作者上官酒瑞几年前曾在我的指导下做过博士后研究,他很勤奋努力,能钻研吃苦。关于政府信任问题,是他多年持续跟踪关注的研究领域,已经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申请完成了一些课题。本书正是在他国家课题结项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我为本书的出版而感到高兴。在书稿完成后,他提出让我为本书写个序,我欣然同意,并与他相约,有过一次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我希望他以既有研究为基础,拓展视野,大胆探索,特别是要关注网络技术对现代政府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前所未有的再造,对国家和政府治理的制度机制、技术手段、模式流程等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期待他有更多的研究成果。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