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时间剪影》为一部散文作品集,文章写于*近十多年,其中十多篇发表于《散文百家》《当代小说》《文学界》《长城》等刊物,其余均发表于《新华日报》副刊和文化版。这些文章紧扣热点、潮流,深入浅出、生机盎然,富有针对性、思辨性、启示性,可谓新世纪以来的文化见证。不少文章被全国各大报刊转载,部分作品入选各类文学选本、阅读教材、考试试题。
|
關於作者: |
贾梦雨,男,1970年4月生,江苏东台人。《新华日报》高级记者,《传媒观察》副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1999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入职《新华日报》,长期从事文化副刊采编工作,发表散文随笔约150万字。十多次获江苏省及全国副刊作品一等奖,两次获江苏省紫金文艺评论奖一等奖,2017年10月获第六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
目錄:
|
岁月苔痕
秋声/ 002
故乡/ 007
古道行/ 016
泸沽湖边/ 023
听风听雨/ 030
冬泳/ 032
寻找小雪/ 038
点滴生活/ 041
家乡的滋味/ 044
真正的自己/ 047
童年/ 050
那些微贱的小伙伴/ 053
哪一个身影,就是当年的自己呢/ 062
居无定所/ 065
世间冷暖
钟点工陈阿姨/ 070
糖粥藕蓝老大/ 073
鱼老大王五/ 076
文化人老刘/ 079
康复师妈妈/ 083
爱说谎的志愿者/ 086
赖在苏州的洋老头/ 089
走村串户的王先生/ 095
长生不老的老八太/ 099
打工诗人穿上吊带裙/ 106
评弹艺人今天跑码头/ 109
用30 年时间雕刻人生/ 113
给自己酿一杯葡萄酒/ 117
把人间冷暖摄进镜头/ 121
文化杂弹
《我是范雨素》,一个真实的社会学文本/ 130
中国人的吉尼斯情结/ 133
人人争晒A4 腰的背后/ 136
《牡丹亭》能万人齐唱吗/ 139
挑战底线,恶搞就成了亵渎/ 142
流年品味
600 年古村落的文化自救/ 146
泛黄的婚书也是历史书/ 153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 156
怀旧:重构过去,面向未来/ 162
人与狗,互动观照中惺惺相惜/ 168
名家笔下的天南地北/ 174
文明的危机来自自身/ 179
伪劣励志书,一碗毒鸡汤/ 183
虚拟世界的文化寻根/ 189
找个地方发发呆/ 192
房产广告,消费主义的宣言/ 195
风尚读解
我们为什么失去了感觉/ 202
追逐有用,更要追求无用/ 205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209
小大人与老小孩/ 213
给心灵留一份诗意/ 216
女神男神,消费社会的欲望化符号/ 219
网络段子,文化快餐难登大雅之堂/ 222
石头城下(代跋)/ 226
|
內容試閱:
|
自序
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着,什么都不想,或者什么都想,这便有了一些苍白空虚或者多愁善感。在一个大时代中,小我往往显得弥足珍贵。我的坚强与脆弱、洒脱与琐屑、乐天与悲悯,何尝不是很多人的生命过往?这样想起来,我多么希望能和亲爱的读者同病相怜,倒上一杯酒:来,我们一起干了这一杯!
这些年来,我在多重身份之间分裂着、挣扎着,焦虑感时时折磨着身心。我一次次痛苦地检讨自己,生怕辜负了什么,于是便有了岁月苔痕中的一些文章。我好像在无意间找到了一个知
音,那就是 世间冷暖中的小人物。他们往往都饱尝生活的各种滋味,但又默默地迎接每一个日出,无奈之中仿佛拥有一个自足的世界。这样观照自己的时候,我感觉了一种润物无声的滋养。我想,我的焦虑,何尝不是一种张力呢。它紧紧地缠绕着我,又体贴地释放着我。这样,当我走向内心或者外面的世界,便拥有了一份从容。
这是一个富有生机又泥沙俱下的网络时代,也是一个价值聚合又分裂的多元化时代。身处这样的大潮流之中,多少人兴奋莫名又慌不择路。风尚读解和流年品味中的文章,相对来说,往往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我或者流连于当下,或者沉潜于过去,试图拨开云雾,淘洗过眼烟云的东西,挖掘永恒本质的东西,有时娓娓道来,有时慷慨激昂。哪怕是沦为某种呓语,也希望能够提供一个角度,一种姿态。我深知,这样的努力,或许会徒劳无功。然而,我相信冥冥之中一点微弱的星光。
如今,散文的边界模糊不清,很多人都在一哄而上。我倒是觉得,付诸文字的东西,还是要讲究一些,如果陷入人云亦云、浮光掠影,那就失去了文章的本心。文字的意义,还是要经受得住时
间的考验,不负光阴,不负流年。在挑选这些文章的时候,我常常心生惶恐,一时间颇多感慨,多少人,多少事,多少热点,多少事件,如今都成了过眼烟云。时间是一把残忍的剪刀,这一幅幅剪影,碎片一般抛洒在风中。我仿佛指点江山,显得多么不自量力。
不过,无论如何,我总是葆有一份真诚与善意。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整理情绪挑选这些文章,真是恍若隔世,不知今夕何夕。这些年在报社混饭碗,经常疲于奔命。如今再看看这些文章,不少都是短平快、急就章,当年火急火燎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文化杂弹中的文章显然带着时间的局限性,难免有眼高手低之嫌,但为了记忆,还是保留了原汁原味。一份剪影,模模糊糊的,但拨开一层轻纱,依稀可见这些年来的文化点滴。纷纷扰扰、是是非非,自己也算是不揣陋见,但愿不负职业所托,权且留下一份粗浅的记录吧。
特别要感谢报社副刊主编薛颖旦,这些文章大多是在她一面留着版面,一面催命鬼般督促之下写成的,而且都经过她的精心修改。懒散拖拉的我当时常常牢骚满腹,如今回头看,这些显得
多么温暖可贵。也要感谢我的搭档副刊编辑王蕾,她常常从专业角度,给我提供文字和理念上的各种考量。这本选集,她更是从书名到栏目、标题、内容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可谓不遗余力、一丝不苟。当然,由于我的才疏学浅,选集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些可能贻笑大方,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于南京龙江石头城
2018.1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