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NT$
500.0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NT$
305.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盛世修史,明時修志,在舉國凝心聚力搶救優秀文化,建立中華文化自信之時,將閻宗臨先生保存完整的手稿七種影印出版。七種手稿分別是《歐洲封建制度研究》《歐洲十六世紀史》《羅馬史》《希臘羅馬史稿》《歐洲史要義》《古埃及史略稿》《〈佛國記〉箋注》。
《歐洲封建制度研究》和《歐洲十六世紀史》大約在一九三九年一九四三年寫于廣西桂林。《羅馬史》寫於一九四六年八至十月,作者舉家隨無錫國專師生逃難至廣西蒙山縣文爾村複課時。《希臘羅馬史稿》是一九四六年在中山大學歷史系開設相關課程時所寫授課講義。手稿在《羅馬史》的基礎上把希臘羅馬作爲一個整體敘述了歐洲歷史的開端時期。《歐洲史要義》寫於在中山大學執教期間,應是當時講授歐洲史的講義。《古埃及史略稿》寫于任教於中山大學期間,雖然書稿題目是古埃及的歷史,但其內容不僅是埃及的古代史,而且涉及中亞、西亞許多古代地區和國家的歷史。《〈佛國記〉箋注》,是作者對法顯撰寫的《佛國記》的箋注。法顯是我國歷史上*位由陸路向天竺,然後由海路歸國的取經者,也是*個用文字記述天竺見聞的人,早于玄奘200餘年。《佛國記》是一帶一路現存*早的古典文獻,是研究沿線國家地理、民俗、文化等不可多得的寶貴史料文獻。作者這些嘔心瀝血寫就,歷經劫難倖存的手稿得以出版,永久保存,以示後人。此振鐸傳薪、延續文明之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目錄:
|
上册目録
閻宗臨先生論文集序(饒宗頤) 一
編者的話(閻守扶 宋若雲)一
歐洲封建制度研究 一
歐洲封建制度研究:引論 一
封建社會中之家族實况 二一
封建時代主臣關係 三七
蠻人侵入與封建制度 五三
附:
歐洲封建時代社會之動向《民主時代》
一九四八年第二卷第一期 八三
歐洲封建時代的獻禮《文學(中山大學文學院院刊)》(第一期)一九四八年 八五
論歐洲封建時代的法律 《民主時代》一九四八年第二卷第二期 八九
歐洲十六世紀史 九一
目録 九一
緒論 九三
十六世紀政治新動向 一〇一
宗教改革 一一七
附: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特質《論壇》(創刊號)一九四七年 二〇一
十六世紀經濟革命《廣西日報》一九四六年三月十日、十一日、十二日二〇九羅馬史二一三
自序 二一三
目録 二一五
第一章 羅馬史的特點 二一七
第二章 意大利的地理與羅馬史的關係 二二一
第三章 羅馬史的開始 二二五
第四章 王政時代 二三〇
第五章 羅馬初史與外族關係 二三四
第六章 羅馬古代的宗教 二四〇
第七章 羅馬的軍隊 二四五
第八章 兩種動向 二四八
第九章 布尼戰争 二五二
第十章 東方的侵略與精神的轉變 二五八
第十一章 克拉古兄弟的改革 二六四
第十二章 馬留與蘇拉 二六八
第十三章 賁拜與凱薩 二七二
第十四章 安東與屋大維 二七八
第十五章 奧古斯脱時代 二八二
第十六章 帝國的賡續 二八七
第十七章 基督教的創立 二九一
第十八章 後期羅馬帝國 二九六
第十九章 結論:羅馬對人類的貢獻 三〇一
參考書及相關資料 三〇五
希臘羅馬史稿 三四七
目録 三四九
緒論 三五一
第一卷
一 愛琴海歷史的開始 三五九
二 亞凱人與推羅戰爭 三六七
三 古希臘形成與社會演進 三七三
四 希臘向外拓殖 三七九
五 希臘七六兩世紀之轉變 三八三
六 波斯帝國的建立 三八九
七 波希戰争 三九三
八 雅典海上帝國的稱霸 三九九
九 希臘内戰與國際糾紛 四〇三
十 中地中海的發展 四〇九
十一 羅馬初始 四一三
十二 地中海文化的趨向 四一九
第二卷
一 馬其頓興起 四二三
二 亞歷山大帝國 四二七
三 亞歷山大帝國瓦解後的演變 四三三
四 羅馬海權的發軔 四三九
五 地中海精神的轉變 四四三
六 羅馬海權的成功 四四九
七 羅馬侵略與社會危機 四五三
八 凱薩與獨裁 四六一
第三卷
一 奧古斯脱 四六九
二 羅馬帝國的裂痕 四七九
三 羅馬開拓西方 四八五
四 安東王朝 四八九
五 後期羅馬帝國 四九三
六 基督教的創立 四九九
七 帝國衰落 五〇三
八 西羅馬滅亡 五〇九
結論 五一三
附録 五二一
下册目録
歐洲史要義 一
緒論 九
第一編 古代西方帝國 一五
第二編 東地中海城邦 四一
第三編 西方均勢建立 六五
第四編 羅馬帝國 九一
第五編 歐洲轉形時代 一〇九
第六編 基督教統一時代 一三三
第七編 歐洲之自覺 一五五
第八編 歐洲發軔 一七九
第九編 歐洲集權:舊制度 二〇七
第十編 新歐洲:均勢建立 二三三
結論 二五七
古埃及史略稿 二六一
第一章 緒論 二六三
第二章 遠古期 二七〇
第三章 古王國 二七九
第四章 中王國 二八五
第五章 新王國 二九五
第六章 衰落與滅亡 三〇九
附録 三一八
索引 三二三
附文 三三一
《佛國記》箋注 四一七
|
內容試閱:
|
閻守扶 宋若雲
一、史業今生未許休
二十世紀百年間,是人類歷史上風雲際會、波濤汹涌的一個重要時代,也是一個製造傳奇的時代。父親的一生在時代大潮的裹挾下跌宕起伏,山重水複,縱貫萬里,横跨西東,頗像一個傳奇。
父親名諱閻宗臨(一九〇四一九七八),筆名已燃,也曾用過宗琳這個名字,晚年自號鐵牛老人。一九〇四年六月十八日出生於山西省五臺縣中座村(現中莊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幼時艱苦求學,一九二四年中學畢業後,在老師資助下前往北京謀求深造。曾考入梁漱溟先生的重華書院就讀,因不喜所學課程,即轉入北京朝陽大學,後因經濟困難輟學,到《國風日報》副刊做校對,得以認識景梅九、高長虹等人,加入進步青年文學社團狂飆社。
父親和狂飆社一批追求進步的青年經常聚在魯迅身邊,討論問題,交流心得,聆聽魯迅先生的教誨。有一次,北京一家報社徵詢青年必讀書,他以此請教魯迅先生。魯迅抬起頭來,沉默好久,説除綫裝書和印度書外,都可讀。這次談話對父親的一生産生了巨大影響。在回憶自己去歐洲留學的原因時,他曾説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先生思想的影響的,讀洋書成了我青年時代的理想(見閻宗臨《回憶魯迅先生》,載《山花》一九七二年第一期)。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歲的父親在華林、景梅九等人幫助下赴法勤工儉學,三年多後,經所在工廠總工程師萊旦介紹,於一九二九年赴瑞士伏利堡大學文學院就讀,學習歐洲古代歷史文化及哲學。求學期間,他异常勤奮,各門課程成績優异。爲了能直接閲讀古代中世紀原始資料,瞭解西方歷史文化的靈魂,父親硬是攻克了晦澀難懂的拉丁文,考試評語爲拉丁文造詣高深,獲得優秀資格。經該校米南德教授引薦,他結識了當時住在瑞士的文學大師羅曼羅蘭,翻譯了羅蘭所著《米開朗琪羅傳》,獲得羅蘭肯定,并且羅蘭親自爲之寫了序言。羅蘭不僅對父親的學習給予指導,還在經濟上給予幫助。他在日記中寫道:閻宗臨這樣的年輕人讓我和我的姐姐都很喜歡,我愛這樣的年輕人。
一九三三年父親獲瑞士國家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探親期間,在中法大學任教授,講授法國文學。次年返回瑞士任伏利堡大學文化課教授,講授中國思想史,同時攻讀博士學位。一九三五年,他在日内瓦做了若干次關於中國文化的學術報告,如中國文化概觀及老子哲學的研究等,部分法文講稿發表於瑞士《東方與西方》雜志上。同年,在《中法大學月刊》發表《巴斯加爾的生活》《關於波特賴爾的研究》《歌德與法國》等文章。一九三六年父親完成了博士論文《杜赫德及其著作研究》,通過伏利堡大學鑒定考核,獲得瑞士國家文學博士學位。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父親辭去教職,婉拒恩師岱梧教授的挽留,與母親梁佩雲義無反顧地返回祖國,返回灾難深重的家鄉,受聘山西大學教授兼歷史系主任。山西淪陷後,轉赴漢口,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時任廳長郭沫若)領導下的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做近代史教員,并經盛成介紹參加救亡團體國際宣傳委員會。
一九三八年春至一九四三年七月,父親在廣西大學講授歐洲通史歷史文獻解釋和邏輯學等課程。後應教育家林勵儒邀請,任教於無錫國專和桂林師範學院。爲了改善清苦的生活狀况,曾一同留學瑞士的母親也給國專女生開設家政學,全家搬入國專宿舍。一九四四年日軍逼近桂林,父親挈婦將雛,與無錫國專師生一起轉移至蒙山,所携衣物丟失大半,在顛簸離亂之間完成了《羅馬史》書稿。一九四五年父親輾轉至昭平國立中學任教,日寇投降後遷回桂林師範學院任教。
在廣西的這段時間,父親夙興夜寐,勤奮工作,執教之餘繼續從事世界古代史和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寫了近六十萬字的學術論著,不僅發表了許多論文,而且出版了專著《近代歐洲文化之研究》《歐洲文化史論要》。這兩本書分别從横向和縱向對歐洲的歷史文化進行了梳理,并結合當前戰争爆發的原因、進程以及結局進行了分析,總結出希特勒必敗、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争必勝的判斷。
抗戰期間,廣西聚集了大批文化人士,父親遇到了不少故舊,也結交了不少新友,如馮振、李任仁、盛成、萬仲文、巨贊法師、于斌主教、焦菊隱、歐陽予倩、田漢、關山月、徐悲鴻、饒宗頤、蔡聯歡、梁岵廬、向培良等。在戰争環境結下的友誼,彌足珍貴。更值得高興的是,父親在這裏和恩師梁漱溟(兄姊們叫他太老師)重逢,兩家住處不遠,父母負責照料太老師生活,一日三餐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樣。父親與太老師成爲鄰居,有便利條件聽取教誨,切磋學問,父親一九四四年出版的《歐洲文化史論要》書名就是由太老師題寫。
一九四六年八月,父親應中山大學之聘,任教於歷史系,并於一九四八至一九五〇年任系主任和歷史研究所主任。在中山大學期間,父親與朱謙之、黄艮庸、詹安泰、熊十力等交往密切。
(节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