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玉台书史》、《玉台画史》两书为中国历史上首次专门收录女性书画家的汇编体书画史著作,时代跨越上古到清代数千年之久,包括宫廷、闺秀、姬侍、名妓、释道等各个社会阶层的女性。
|
內容簡介: |
艺术文献集成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玉台书史》、《玉台画史》二书为中国古代专门收录女性书画家生平小传的专著,著者分别为清代厉鹗,清代汤漱玉,清代汪远孙。
|
關於作者: |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汪远孙(17891835)清代官吏、学者。字久也,号小米,又号借闲漫士,浙江钱塘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官内阁中书。丁外艰,闻讣,疾归里。遂绝意进取,终居乡里,结社吟诗,文雅风流,冠冕全郡。
汤漱玉,字德媛,钱塘人。出生名门,幼耽翰墨。汪远孙夫人。
|
目錄:
|
总目
前言一
玉台书史一
玉台画史一八一
附录
一、各家着录提要及作者传记资料三四九
二、参考引用书目三六二
玉台书史目录
宫闱
汉
许皇后
窦皇后
阴皇后
邓皇后
梁皇后
冯嫽
王美人
左姬
魏
甄皇后
吴
赵夫人
晋
杨皇后
王皇后
齐
韩兰英
梁
郗皇后
陈
章皇后
沈皇后
北魏
冯皇后
胡皇后
唐
窦皇后
武则天
上官昭容
临川公主
晋阳公主
杨贵妃
后唐
陈氏
南唐
种氏
周氏
黄氏
耿先生
宫人乔氏
宋
曹皇后
向皇后
安妃刘氏
宪圣吴皇后
刘贵妃
杨皇后
杨妹子
度宗昭仪王氏
荆国大长公主
魏国大长公主
王氏
韦氏
金
元妃李氏
明
李太后
郑贵妃
王妃
陈司彩
娄妃
杨妃
安福郡主女仙
晋
魏夫人
豫章女巫
唐
吴彩鸾
谢自然
卢眉娘
嵩山女子
曹文姬
附尼
元
妙湛名媛
周
鲁秋胡妻
汉
马夫人
蔡文姬
晋
卫夫人
郗夫人
谢夫人
傅夫人
荀夫人
汪夫人
荀夫人
蔡夫人
桓夫人
李意如
宋
谢夫人
北魏
李夫人
李彪女
北齐
魏夫人
唐
刘秦妹
房璘妻高氏
柳夫人
崔瑗
杨夫人
白金銮
陈燕子丁
廉女贞
邓敞妻李氏
关氏
薛媛
封绚
后唐
李夫人
五代蜀
黄崇嘏
宋
朱严妻
崔氏
杨夫人
权太君
武昌县君郭氏
和国夫人
章煎
唐氏
史炎
庆国夫人邢氏
谢夫人
李清照
秦国潘夫人
徐夫人
韩玉父
张夫人
游夫人
张穠
胡夫人
陈述古女
邵安人
赵夫人
方氏
李夫人
丁夫人
朱淑真
朱亿女
吴氏三一娘
王排岸女孙
元
管夫人
王夫人
八达太夫人
赵夫人
游夫人
危郡君
徐如珪
刘氏
柯氏
段氏
曹妙清
陈自幼
明
高妙莹
蔡氏
徐氏
杨夫人
马氏
黄氏
金元宾妻
邢慈静
黄氏
姚氏
徐夫人
陆大家
张徽卿
云涛玉液
叶小鸾
袁氏
沈伯姬
叶纨纨
蔡夫人
沈纫兰
马孺人
二方夫人
徐范
梁小玉
清
黄媛介
黄皆令女
姜淑斋
沈无非
吴贞闺吴静闺
郭
张在贞姬侍
六朝
墨娥
宋
王朝云
翠翘
田田钱钱
意真
厨娘
明
何玉仙
张家婢
柳如是
清
韩郎中姬
高密单氏妾名妓
唐
薛涛
宋
王英英
马眄
李琪
楚珍
谢天香
温琬
陈相
严蕊
赵总怜
苏翠
延平乐妓
杨韵
元
梁园秀
明
姜舜玉
林奴儿
马湘兰
薛素素
马如玉
朱无瑕
顾文英
卞赛
王少君
郝文姝
郝赛
赵丽华
李贞孋
梁昭
孙瑶华
杨宛
杨蕙娘
沙嫩
杨叔卿灵异
宋
李媛
紫姑杂录
宋
南阳驿女子
盱江驿舍妇人
明
昙阳子玉台书史跋
|
內容試閱:
|
一
《玉台书史》不分卷,或曰一卷,清厉鹗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收录女性书家的汇编体书史著作。
「玉台」一词,有多种释义。最早是作为台观名称来使用。以后,玉台成为「玉镜台」即玉制镜台的省称,与女性发生瓜葛。此外,玉台还可以代指聘礼,又可代指砚台。晋陆机《塘上行》「发藻玉台下,垂影沧浪渊」句下注云:「玉台以喻妇人之贞。」南朝陈徐陵编纂《玉台新咏》,专为陈后主陈叔宝的宠妃张丽华而编〔一〕,「撰录艳歌,凡为十卷」〔二〕。该书收录自汉至南朝梁的近八百首诗歌作品,选录标准主要为有关男女闺情之作。以致后世有玉台体之称,专指艳歌,即风格纤巧绮艳、内容有关男女情爱的诗歌作品。然而,关于玉台体的定义,后来不免産生分歧,或将玉台体视同女性作品,玉台也成了女性的代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九《玉台新咏》的提要说:「或以为选录女子之诗,则尤未睹而臆说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七《然脂集例》的提要也说:王士禄「尝欲辑古今闺阁之文为一书,取徐陵《玉台新咏序》然脂瞑写之语为名。然陵所选乃艳歌,非女子诗,士禄盖误引也。」厉鹗在辑录《玉台书史》时,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将「玉台」作为女性的代称以命名其书。其后的汤漱玉蹈迹循辙,亦将「玉台」作为女性代称来命名《玉台画史》。还有清代徐范,曾将历代女性书法作品辑编成《玉台名翰》,命意与《玉台书史》及《玉台画史》完全相同。不过,明江元禧曾编有《玉台文苑》八卷,辑录历代女性文赋;明汪砢玉所辑《珊瑚网》卷十八有《玉台翰墨余芳》,收录能书女性若干人。其以「玉台」为女性之代称,又在厉氏等人之前。
厉鹗(一六九二一七五二),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晚号南湖花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家境清贫,刻苦读书,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〇)中举,曾两试进士不第。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又应博学鸿词科,未中。从此绝意仕进,专心著述。生平成就,以诗词为最着。其诗文辑为《樊榭山房集》,另有《宋诗纪事》《辽史拾遗》《东城杂记》《湖船录》《南宋院画录》《玉台书史》等著作。
《玉台书史》不分卷,共列七门:宫闱、女仙、名媛、姬侍、名妓、灵异、杂录。另有女尼一人,附见女仙。宫闱自汉至明,共收五十人。女仙自晋至唐,共收七人,附元女尼一人。名媛自先秦至清,共收一百零五人。姬侍自五代至清〔三〕,共收十二人。名妓自唐至明,共收三十三人。灵异收宋二人。杂录自宋至明,共收三人。以上合计,共收先秦至清女性书家二百一十三人。每位女性书家的传记资料均从历代典籍或书画题跋引录,所引书名以小字附于传后,偶标注撰者名氏。个别条目加有注文或按语。《玉台书史》曾有续作,如清代徐道贞有《续玉台书史》四卷,现存钞本。
《玉台画史》五卷,又《别录》一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收录女性画家的汇编体画史著作。成书晚于《玉台书史》。
关于《玉台画史》的作者,各种版本大都着录为汤漱玉,亦有将《别录》一卷署为汪远孙者。根据《玉台画史》的内容及相关记载,将此书署为汤漱玉与汪远孙合作辑录比较合乎事实,说详见下。
汤漱玉,字德媛,浙江钱塘人。生年不详,约卒于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四〕。汤漱玉「生托名门,幼耽翰墨」〔五〕。据说其「好读书,知诗文,能画梅兰以寄兴,罕为外人作」〔六〕。《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则云其「性爱六法,于古今宫闺善画者,俱能鉴别精审」〔七〕。她在出嫁前,就开始仿照厉鹗《玉台书史》的体例,辑编《玉台画史》一书。但是「粗具端倪,未穷搜辑」。她的身体不好,患有痨病〔八〕。胡敬曾说她是「香桃瘦削,已染沈疴」〔九〕,出嫁后不久病逝。关于汤漱玉的绘画作品,目前尚无发现。仅有一幅《寒闺病趣图》,见于项廷纪、黄士珣、吴衡照等七八人题咏,或曰《题汤德媛漱玉寒闺病趣图》,或曰《题汤德媛女士寒闺病趣图》,或曰《为汪小米题其室汤德媛女史寒闺病趣图》。然汪远孙《借闲生诗》卷一《岁暮杂诗》四首之三云:「兽炭频添向药炉,薰香问损肺还无。何人点笔能工画,倩写《寒闺病趣图》。」其下小字注曰:「时妇方病。」《借闲生词》中《琐窗寒》一阕,词下注云:「余曾绘《寒闺病趣图》。」结合来看,此图应为汪远孙所绘,画面表现的是汤漱玉在冬季卧病的情景。或者汤漱玉亦曾绘有相同题材的画作,则未可知也。
汪远孙(一七九四一八三六),字久也,号小米,又号借闲漫士、借闲生,祖籍安徽黟县,其十世祖迁居钱塘,遂为钱塘人。嘉庆二十一年(一八一六)举人,官内阁中书。两年后因父病归乡,从此绝意仕进,以著述为业。著作有《经典释文补条例》《汉书地理志校本》《国语发正》《三家诗考证》《借闲随笔》《借闲生诗词》等,又辑录东轩吟社同人作品为《清尊集》。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汪氏为当时著名的藏书世家。自其曾祖汪宪开始,经历其祖父汪璐、父亲汪諴到汪远孙,四世藏书刻书不辍,汪氏振绮堂亦成为当时著名的藏书楼。据汪諴所编《振绮堂书目》载,振绮堂藏书达三千三百余种、六万五千余卷。
汤漱玉出嫁前开始辑录《玉台画史》,到其嫁给汪远孙时,该书「粗具端倪,未穷搜辑」,虽已行世,疏误较多。她嫁给汪远孙后,《玉台画史》纔算进入最后的扩充和校订阶段。一来,有汪远孙凭借自己深厚的学力,和她一同搜集鉴别相关资料;二来,汪氏丰富的藏书,也一定会起到关键的作用。胡敬在《玉台画史序》中叙述夫妻二人共同编辑《玉台画史》的过程说:「偕吾友摭撏遗佚,商略甄收。蜡炬代吟,茶瓯笑覆。家饶武库,龙威之简漆同探;室贮文宣,马帐与幔纱分啓。拈出一花一叶,指亦生香;访来某水某山,眉为飞彩。相与焚香展读,喜可知已。」不但写出了二人相偕辑录《玉台画史》的情景,还描摹出夫妻之间的闺乐雅趣。同时,也点出汪氏藏书对《玉台画史》最终成书的关键作用。可惜,汤漱玉享年不永,和汪远孙共同生活不到一年就病逝了。可以想见,其后《玉台画史》的最终定稿,都是由汪远孙独力完成。据汪远孙叙述,其元配梁端,生前撰《列女传校注》,「每获一义,辄共余商榷,余亦时举所闻益之」。到梁端去世,「残编賸墨,鐍置箧中,不忍复啓视」。直到十年以后,「惧是书之终无善本,而端之名与身没也。遂更为之整比,条分件系,三月而毕」。然后刊刻印行〔一〇〕。正与《玉台画史》成书的情形相似。《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则云:汤漱玉「优昙易谢,未有成书。小米亦为搜罗轶事,共得数百人,成《玉台画史》若干卷」〔一一〕。胡敬则干脆说:「配梁孺人着有《列女传校注》,汤孺人着有《玉台画史》,半为君所订正云。」〔一二〕上述可以概见汪远孙在《玉台画史》成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玉台画史》中有若干小字注文,对涉及的人物事迹进行订正或注释,这些注文,极有可能出自汪远孙之手。又有数条按语,则直接标明「借闲漫士曰」,都是汪远孙直接参与《玉台画史》辑录工作的例证。此外,《玉台画史》有《别录》一卷,共十五则,收录善画女子二十人,完全出自汪远孙之手。当为汪氏在整理编定《玉台画史》时所搜集到的新资料,另辑为《别录》附于书后。总之,《玉台画史》一书,应视为汤漱玉与汪远孙二人合作辑录而成。胡敬所云,《玉台画史》其书「粗具端倪,未穷搜辑」,是指汤漱玉早期的工作。其后又说:「是非擢吉光于片羽,閲神骏于庭闲,窥豹别斑,选鸡留跖,其能该备如是乎?」〔一三〕从最初的「粗具端倪,未穷搜辑」,到「该备如是」,正是因为有了汪远孙的参与。
《玉台画史》的体例与《玉台书史》相彷彿,共分四门:宫掖、名媛、姬侍、名妓。另有卢昭容一人,迹近灵异,附于宫掖之后。卷一为宫掖,自先秦至明,共收二十一人。卷二卷三为名媛,自晋至清,共收一百三十四人。卷四为姬侍,自宋至清,共收十七人。卷五为名妓,自唐至清,共收四十一人。《别录》共收二十人,均为清代名媛。以上合计,共收先秦至清女性画家二百三十三人。除《别录》外,每位女性画家的传记资料均从历代典籍或书画题跋引录,个别条目有辑录者所加注文或按语。传记前先标明出处书名,若该书首见,则标明撰著者姓名,然亦偶有例外。《玉台画史》亦曾有过续作,清祝颖(女)所绘《花卉册页》之冯焯跋语云:「嘉兴沈观察涛尝续《玉台画史》,首列太君,以为南楼老人之后一人。」其书未见。
二
《玉台书史》与《玉台画史》的版本及整理工作概况如下:
《玉台书史》现有道光十年(一八三〇)《赐砚堂丛书新编》本、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昭代丛书》本、光绪年间《翠琅玕馆丛书》本和《藏修堂丛书》本、民国年间《芋园丛书》本等。此次整理工作,以《昭代丛书》本为底本,参校他本。
《玉台画史》编定后,由钱唐汪氏振绮堂于道光十七年丁酉(一八三七)秋十月刊行〔一四〕。此后,《玉台画史》各种刊本流布较广,有十余种之多,其中点校本一种,即于安澜辑编之《画史丛书》本。此次对《玉台画史》进行整理工作,以振绮堂道光十七年刊本为底本,参校《画史丛书》本、《芋园丛书》本、《说库》本、《美术丛书》本等。
《玉台书史》与《玉台画史》都是汇编体的书画史著作,即引录前人著述或题跋诗文,注明出处,加以分类,按时代先后编排成书,并非自己撰作。而《玉台书史》与《玉台画史》的各种刊本差异不大,校点工作遂转向将二书的引文与原书进行对勘,这一部分工作量较大。其所引用的原书有些现在已经无从得见,只能与其他图书的转引文字对勘,甚至暂付阙如。在进行上述整理工作时,发现《玉台书史》与《玉台画史》的若干错误,如不与原书对勘,则无从揭出。由于《玉台书史》与《玉台画史》主要注意女性书画家有关书画的事迹,所以对原书文字多仅摘引与书画有关的数句,其余一律删节。遇到这种情形,一般在校记中标明「引文有删节」。对该女性书画家有兴趣的读者,可依校记中标明的卷数条目,翻检原书。此外,古人引书,不甚规范,多有与原书文字出入较大的情形。例如,引文对原书删节过多,辑录者往往在文中加入个别字句,以使文意通贯。又如,二书在引录原书时,有时会将传主的字号、籍贯、生卒年等重要材料亦加以删节。遇到上述情形,如其不害原书文意,一般就不加校记,而有关的重要材料,则从原书迻录于校记,以便读者。由于二书在引录原书时,并未标明图书的版本信息,因此在校勘时,只能尽量采用较好或通行的原书版本,却不一定就是辑录者采用的版本,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有文字的差异。
《玉台书史》与《玉台画史》二书,原来均无目录,此次校点,重新编制目录,置于书前。另编有附录三种:一,各家有关《玉台书史》与《玉台画史》的着录和提要以及作者的有关传记资料。二,参考引用书目。三,人名字号笔画索引。
三
《玉台书史》和《玉台画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女性书画家的有关资料辑录于一编的书画史著作,具有开创意义,疏漏也在所不免。文字方面的讹误,已在校记中标明,而女性书画家的遗漏,下面略举数例:
明朱中楣《随草》卷上有《题湘扬女子韵并序》,略言于新城旅邸「睹壁间尘土漫灭中,小楷数行。拭而读之,乃湘扬女子感愤而作也。为诗三首,冠以小序」。《玉台书史》于朱氏《随草续编》收录管夫人《画竹卷题跋》〔一五〕,未收录此湘扬女子。
明周晖《续金陵琐事》卷下云:「珠市伎郝昭文,小楷法《黄庭》,甚工。亦能诗,有句云:愿求举案侣,羞学倚门妆。从良之心殊切。后嫁辽东指挥,邻姬泣送,嫌其远。昭文曰:溷于风尘,寸步不乐。既得从良,再远过辽东,亦所甘心。」按,郝昭文当归入明代名妓,《玉台书史》失收。
明姚旅《露书》卷三,有「游宗谦侍人范鹿,字允驭。少美姿容,善吹洞箫,能琴能书能诗,诗多脍炙人口。王长公赠之诗曰:除去数行《童约》外,也应事事胜方回。」同书卷四有「徐安卿,姑苏人。美风姿,善写兰竹梅花,且善书」云云。按,《玉台书史》曾征引《露书》,而同书中善书女性,有收有不收,疑其或从《六艺之一录》及《佩文斋书画谱》等书转引,并未翻检原书。
《玉台书史》据《珊瑚网》收录杨叔卿,仅言其「喜学《麻姑坛》」。而明潘之恒《亘史钞》外纪卷七有《杨叔卿小传》,略言其「明窗净几,惟对《黄庭经》摹搨,酷似之。又喜作颜鲁公《麻姑坛》,字落素茧,如画银钩。得一染齐纨,可易百锦」。则杨叔卿不仅限于学颜真卿书。其下录郝之玺《赠杨叔卿诗》二首,其二有句云:「琴声不肯调司马,书法翻能嗣右军。」亦可证。《亘史钞》同卷又有《齐瑞春传》,略言:瑞春原号爱春,齐氏第五女也。「爱春瘦长娉婷,清扬妩媚,自词翰、书画、歌舞、箫管、踘蹴、走马、六博,靡不擅场。而尤喜围棋弹琴,至忘寝食」。《玉台书史》失收。
《玉台画史》遗漏女性画家的情形,亦复不少。
明姚旅《露书》,《玉台画史》曾征引,然《露书》卷四有「蔡清卿,名彬别,字弱云,广陵人。母梦白衣女人持只绣授之而生,幼弃五荤。父以贪故,携之长安,令学歌舞。工琴奕兰竹怪石,尤善韵言」。《玉台画史》失收。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玉台画史》亦曾征引,而其卷二十二有沈关关,原文云:顾有孝字茂伦,吴江县学生,「晚自称雪滩钓叟。松陵女子沈关关,刺绣作《雪滩濯足图》。一经装池,过江人士,以不与题辞为恨」。《玉台画史》未收。按,汤氏或以此为刺绣而非绘画,故摒之不取。然清姜绍书《无声诗史》卷七收录顾姬,即「顾绣」之创始者。其正以刺绣画作得名,亦收入画史。盖以刺绣画作,如不谙绘事,则难以形神兼备地在绣件上反映原画。
明潘之恒《亘史钞》外纪《妓品》卷八有《谷姗姗传》云:「谷氏自淮阳徙居休宁之东门,由兰芳而名始着。兰芳者,行三。其姊以善歌倾一时,至兰芳,以吴音度曲,一洗习俗之陋。小字笑儿,人以姗姗称之。喜画兰,师丁南羽,得管夫人笔意。酒态憨甚,吐气若兰,终夕惺惺无怠色,顾能摄酒人豪,名流咸与定交,门炙毂矣。盖十年而誉益起,坐无兰芳,觉羣情不畅。乃忽发观涛兴,染疾而归,癸丑春二日疾卒。是岁秋杪,程民逸持其兰扇索题,余韵犹习习生气。」按,潘之恒《亘史》,《玉台画史》未引录。
明陈继儒《眉公集》卷四,有《新秋雨中赠士倩女侠画扇头》诗:「翩翩侠骨校书才,纔写残山未点苔。独坐小窗停笔想,画中添却载花来。」按,此士倩为名妓,失其姓。善画。《玉台画史》引录陈继儒《太平清话》,未及此书。
明李因工诗善画,已收入《玉台画史》。其着有《竹笑轩吟草》,初集有《寄王畹生较书》二首,题下注云:「为玉烟女弟,工奕棋画兰。」又有《懒园寄别章韵先较书》二首,题下注云:「善杂剧、画兰。」三集有《题素芳较书画兰》诗。按,王畹生、章韵先、素芳(失姓)三人均为名妓而善画,《玉台画史》失收。
清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卷四十名曰《绘集》,专收能画名媛,计有许静芬、顾夫人、阮月卿、韦雪梅、范元坤、王氏、何玉仙、吴小坤、王庄淑、文淑、周祜、范道坤、周禧、范隆坤、赵粹贞、丁完淑、朱淑姬、王智珪、倪素坤、汤顾、王畹生、章韵先、谷兰芳、仲爱儿、陈凌云、马征玉、周素、连璧、王琬、张素芷、冯静容、李文静三十二人,而《玉台画史》所收录者不足十人。按,《名媛诗纬初编》刊行于康熙年间,《玉台画史》未引录该书。
拙着(合作)《山西古代画家传》,收录山西女画家十余人,其中清张学典、张学圣、张学贤三姊妹,本为太原人,阖家徙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均工书画。在世年代早于汤漱玉。又有文水人岳筠、襄汾人仪宝华、太原人辛丝,俱善画,大致与汤漱玉为同时人。《玉台画史》失收。
《玉台画史别录》收清代名媛二十人,「大多为其交游者之妻或妹或女,或者据人见告,或者录自画跋,仅有二则引自他书」〔一六〕。然而,汪远孙之伯姊汪静芳善画,汪远孙《借闲生诗》卷一有《题静芳伯姊菊孙〈眠琴绿阴图〉》七言律,吴藻亦有《减兰题汪静芳女士〈瞑琴绿阴图〉》〔一七〕。又《借闲生诗》卷二《夏松如之盛招集浓华书屋分得原字》诗末注云:「松如姬人工画,故戏及之。」《借闲生词》有《疏影》一阕,题下注云:「题汤雨生参戎画《梅楼图》。雨生名贻汾,与淑配董双湖夫人并工画梅。」又《玉漏迟》一阕,题下注云:「题孙娴卿夫人《停琴伫月写照》。」词末注云:「夫人诸姊,皆多才早世。」上述汪静芳、夏松如姬、董夫人、孙夫人等,均未收入《别录》。
《别录》所收张净因,亦见于《扬州画舫录》卷九,且文字较详。同书同卷又有「苏高三,名殷,号凤卿,小字双凤」。「未几高病,因自画兰竹帐额,自题绝句云:裊裊湘筠馥馥兰,画眉笔是返魂丹。旁人慢疑图花谱,自写飘蓬与自看。年未三十,以病死」。此苏高三为清代扬州名妓,《玉台画史》失收。
清程庭鹭《箬庵画麈》卷上曰:「五代妇人童氏,画范蠡、张志和等乘舟而隐居者六人,山水树石,人物如豆,亦甚可重。见《画鉴》。吾友钱唐汪小米中翰,其配汤淑玉曾辑《玉台画史》,历朝闺秀之善画者,咸详备焉,似未及此。」按,道光十七年刊本《玉台画史》卷二有五代童氏,所引即《宣和画谱》。程庭鹭所见当为《玉台画史》较早之刊本或稿本。
总之,《玉台书史》与《玉台画史》作为历史上首部专门辑录女性书画家的书画史著作,有其开创之功和积极的社会意义,但也有遗漏和讹误。此次整理工作,仅对其原文进行校点,无暇顾及其他。二书的遗漏,仅为校点过程中翻检有关古籍时的随手札记,略举数例如上。
笔者学识浅薄,读书未富,校点讹误,当必不少,敬请方家指正。
〔一〕关于《玉台新咏》的编纂者,章培恒又提出即张丽华本人的新说,详见《文学评论》二〇〇四年第二期。
〔二〕见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
〔三〕按,《玉台书史》将五代南唐姑臧太守张宪之侍妾墨娥归入六朝,误。
〔四〕关于汤漱玉的生卒年,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云:汤漱玉「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生,约咸丰五年(一八五五)卒,年约六十一」。所云汤漱玉生于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不知何所据而言。至于云其卒于咸丰五年(一八五五),则误矣。据汪远孙在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为其元配梁端所撰《列女传校注》而写的序文,说梁端于「乙酉六月,子曾撰生而端没」。又说:「余与端倡随十有五载。」同书梁德绳所撰序文,则说梁端「岁辛未,嫔于汪奉章」,因为全力著书,「用是心气冲耗,以娩亡」。可知汪远孙于嘉庆十六年辛未(一八一一)与梁端结褵,经十五年至道光五年乙酉(一八二五)六月,梁端因难産而亡。胡敬所撰《内阁中书小米汪君传》(见《借闲生诗》卷首)云:「梁孺人没,笃于伉俪,鳏居九载。以内顾事冗,不得已续娶于汤,为醴泉茂才女。未踰年,又以瘵没。」则汪远孙在梁端死后九年约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续娶汤漱玉,不到一年汤漱玉就因病去世,约当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上述三人,汪远孙为梁端与汤漱玉之夫;胡敬为汪远孙生前好友,来往颇密;梁德绳则是梁端的祖姑(梁端祖父梁玉绳之妹),所记应该可信。再閲胡敬《玉台画史序》,其中连用荀粲、元稹、越姬的典故,都是说男性失偶,由此可确知汤漱玉逝世在汪远孙生前。汪远孙自己也说:「时余再赋悼亡。」即指自己第二次丧偶(见《借闲生词》中《凄凉犯题陈二山观酉空房对月图》词后注)。既知汤氏出嫁之年为道光十三年,如依《中国画学著作考录》所云为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生,则其嫁给汪远孙时已近四十岁。在当时女子以如此高龄出嫁,可能性极小。姑存疑。
〔五〕见清胡敬《玉台画史序》。
〔六〕见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
〔七〕见清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八。
〔八〕关于汤漱玉所患为痨病,即肺结核病,有三条资料可证:一是胡敬所撰《内阁中书小米汪君传》(见《借闲生诗》卷首)云:汪远孙「续娶于汤,为醴泉茂才女。未踰年,又以瘵没」。瘵,多指痨病而言。二是胡敬说汤漱玉出嫁前即「香桃瘦削,已染沈疴」(见胡敬《玉台画史序》)。身体瘦弱而颊呈桃色,沈疴难愈,是肺结核的典型症状。三是汪远孙《借闲生诗》卷一《岁暮杂诗》四首之三中有句云:「兽炭频添向药炉,薰香问损肺还无。」诗下小字注曰:「时妇方病。」丈夫担心熬药的炉烟对妻子的肺有所影响,所以纔会殷勤致问。
〔九〕见清胡敬《玉台画史序》。
〔一〇〕以上见清汪远孙《列女传校注序》。
〔一一〕见清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八。优昙,即优昙钵花。传说其花一开即敛。
〔一二〕见清胡敬《内阁中书小米汪君传》。
〔一三〕见清胡敬《玉台画史序》。
〔一四〕相关论著有曰道光四年甲申(一八二四)首次刊行者,有曰道光十一年辛卯(一八三一)首次刊行者,均为汪氏振绮堂刊刻。详见本书附录。这二种版本均未寓目。不过,其时汤漱玉尚未嫁入汪家,《玉台画史》亦未最终编定,虽经刊行,疏误不免。清程庭鹭《箬庵画麈》提到《玉台画史》遗漏五代童氏,而道光十七年丁酉刊本已收录此人。据此则知道光十七年刊本之前,《玉台画史》确已刊行或以稿本行世,而为程庭鹭所睹。此亦可证汪氏与汤氏二家交往颇密,因此汪氏振绮堂才会屡次刊刻汤漱玉所撰之《玉台画史》。另外,孙殿起《贩书偶记》卷十着录有道光丁卯刊本,「卯」为「酉」字之误。
〔一五〕按,疑厉氏实未检朱中楣诸集,于他书转引而未标明,参见《玉台书史》「管夫人」条相关校记。
〔一六〕见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
〔一七〕见清吴藻《花帘词》,《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五集。
|
|